小学语文“单元整体教学”的实践研究 联系客服

发布时间 : 星期三 文章小学语文“单元整体教学”的实践研究更新完毕开始阅读b460086712661ed9ad51f01dc281e53a580251ce

.

小学语文“单元整体教学”的实践研究

富阳市永兴学校小学部课题组 执笔:叶根娟

一、课题提出的背景 1、适应课程改革的需要。

过去语文教学的模式是以“篇”为单位的,每篇课文的教学都是“各自为政”,没有站在宏观的位置上来预设一节课的学习重点,教学缺乏整体性和系统性,以至于“篇”和“组”严重脱节。学生对语文知识的学习也是零星的,杂乱的,因而造成长期以来“花时多收效低”的现状。

如今人教版课程标准实验教材以“主题单元”取代“知识体系单元”。每个专题中的课文都洋溢着时代气息、充满着童真童趣、蕴含着丰富的人文精神。这样的编排体现了课程标准提出的“教材要避免繁琐,简化头绪,突出重点,加强整合,注重情感态度、知识能力间的联系,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整体提高”的总指导思想。但如果课程标准变了,教材变了,而我们教学的思路没有改变,仍然按照“知识体系单元”的形式一课一课地教,学生一课一课地学,那么课程教材再先进,新课程带来的变革将是浮光掠影。

2、学生主体发展的需要。

新课程呼唤学生主体地位的突现,新课程理念背景下的课堂给了学生更多的听说读写空间,但大多数的课堂上,学生只是在某些学习环节中拥有小小的自主,没有明确的学习目标,也没有获得真正的学习自主权。因为教师存在一个普遍的心向:学生年龄小,不会自主;课堂时间有限,经不起耗散。教师从内心忽视学生的主体意识,忽略培养学生的自主能力。我们可以看到众多的教学行为缺乏联系,缺乏整体感。忽视了学生的主体性,脱离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需要。

“如何让学生真正做学习的主人?教师如何走出传统备课与教学的局限?怎样以整体的思想整合文本等资源进行教学设计,实现最优化的教学效果?……” 我们在语文教学中,在新课程实施的困惑里,尝试通过整体教学,打破以往孤立割裂的学习范式,让语文教学紧紧地统一在整体创设的目标中。

二、课题确立的理论依据 1. 系统论

.

.

系统论告诉我们,整体大于各部分之和。从系统论的角度看,语文学习是一个系统,语文教学的目的就在于促进系统内的各构成要素的协同与整合。20世纪教育家鲁道夫.斯坦纳早在80多年前创建的沃尔多夫学校就以“整体教育思想”著名世界。其教育目标陈述为:“培养能够赋予自己生活以意义的个体。” 在今天这样的时代,在一套新的课程标准,一套以“整体提高语文素养”为精神编写的教材面前,如果我们语文教师不去革新自己的观念,不去积极行动,将是教育工作者的失职和人类自身的遗憾。因此,我们不应当把语文教学支解成一个个孤立的部分,而应把它看成是一个完整的体系,完整地来影响一个人。

进行“单元整体教学”,有利于培养学生整体感知和整体把握的能力。新《课标》要求“要重视培养良好的语感和整体把握的能力”。便于从整体入手,借助孩子们的好奇心和初级求知欲望,促其初步感知单元学习内容;在“部分体验”学习活动之后,再回到“整体”上对单元学习内容进行全面把握。长期如此循环渐进,学生的整体感知和把握能力会不断提高,良好的语感也将随之逐渐形成。 ....

2.学生主体论

上个世纪80年代,教育界提出了主体教育思想,提倡弘扬学生的主体性。学生主体论的核心思想是“以人为本”。在教育活动中,这个“人”就是学生,即是说整个教育活动的终点或结局是为了使学生成人。“单元整体教学”以学生的主体性发展作为改革的起点和依据,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习惯为主要目标,倡导学生发挥自主精神,在语文学习活动中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搜集、筛选、整理信息资料的能力。

“单元整体教学”,可依据儿童认知能力和获知范围,将课堂和其生活世界结合起来,依单元专题采取较为集中的方法途径,学习收集有助语文学习的信息资料。让孩子通过与大量的语文材料直接接触,开阔视野、积聚知识,逐渐形成整理并运用信息资料于课内外学习活动的能力,必将有利于形成积极的情感、态度、价值观,逐渐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3、建构主义理论

《课程改革与学习主题构建》一书中指出:“学习主题”是教师根据“课程标准”,并按照学生特点所设计的引导学生能动学习、达到既定目标的,具有方法论意义的主线索以及相应的内容载体、学习策略的总和。简单地说,就是对学生通过学习“能够学到什么”和“怎样学才最有效”的基本定位和假设路径。其实也就是“教学目标”的确定,“教学策略”的预设。

.

.

与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以及建构主义学习环境相适应的教学模式为:“以学生为中心,在整个教学过程中由教师起组织者、指导者、帮助者和促进者的作用,利用情境、协作、会话等学习环境要素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和首创精神,最终达到使学生有效地实现对当前所学知识的意义建构的目的。”在这种模式中,学生是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者;教师是教学过程的组织者、指导者、意义建构的帮助者、促进者。

进行“单元整体教学”,能够在能充分利用教材提供的学习资源,拓宽学习和运用领域,实现教学内容、教学时空、教学方法的全面开放,使全体学生在相同或不同学习内容、不同学习方法的相互交叉、相互渗透和有机整合中开拓视野、熏陶情感、发展思维;在不增加负担的前提下,使其获知数量和获知能力得到最优增长,为后续学习和终身发展奠定扎实基础。

我们在以上教育教学理论的支持下,提出“单元整体教学”,把研究的重点从“篇”转移到“单元组”,围绕“单元主题”,引导学生自主建构,在主体需求的基础上进行主体探求,做学习的主人,并充分融入教师的智慧,将听说读写、综合活动等加以优化整合,以获取语文教学整体综合的效应。

三、“单元整体教学”的概念界定及基本流程 1、概念界定:

“单元整体教学”是指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实施的一种单元集体备课、教学的理念和意识,即以主题型语文教科书的主题单元为依托,在整合教科书选文内容、活动内容、练习内容与链接的丰富的课外课程资源的基础上,进行全盘考虑的教学。

这是基于文本,而又不囿于教材的一种教学形式,是立足于教材本身,执教者本着整体观的教学思想,对一组主题、体裁、题材及语言表达上能寻找到连接点的教学资源进行统整、再开发的一种教学活动形式。

与单篇备课、教学相比,“单元整体教学”更强调学习资源的整合与生成,着眼于语文学习的综合性、实践性,重视学生“学”的过程,强调一个时段内语文实践活动的“整体推进”,以求实现语文素养的整体提高,语文能力的逐步提升。

2、基本流程及说明

(整体推进)

整体感知

.

.

→ 部分感悟 → 整体回顾

(整体观照,确定目标)(资源重组,推进能力)(把握规律,整体提升)

整体感知”是在单元内容学习之前,进行单元“导读”。其具体操作为:以学生生活经验“导趣”,以单元导语“导学”。以“文本、插图”导读,以“实践活动”导行,使学生初步了解本单元内所有学习内容的大意,初步感知单元专题的情感意识,孕育求知欲望;与此同时,教师相机指导收集相关资料,为部分感悟做准备。

“部分感悟”指分块学习。该环节是一个“静中有动”“动中有静”的学习活动过程。它依据教材特点,可顺课次学习;也可依学生意愿,从多数学生最感兴趣的一课开始,进行精读训练,其余内容,可根据深浅难易度酌情采用不同学习方式;还可根据学习需要进行学习内容的重组。同时,在进行分块学习时加强序列性,注重能力的增量,实现语文素养的提升。

“整体回顾”,即学完本单元后,进行整体回顾交流:我学到了哪些知识,我掌握了哪些学习本领,在此基础上发现规律,深化收获,并相机向课外拓展:一面组织汇报课外阅读、课外实践感受,交流积累收获;一面发现新的问题,引向更广阔的实践空间。

四、本课题的研究目标、内容及方法 (一)目标:

本课题总的研究目标是:以服务于语文课程实施为宗旨,围绕“单元整体教学”,进一步开展方式、策略、基本模式的实践研究,构建小学语文单元整体教学的体系,整体推进学生的语文素养,力争使其具有创新性、可持续性和推广价值。

具体目标是:

1.运用教育科学和语文科学的理论与方法,有目的,有计划地对“单元整体教学”中的现象与问题进行研究。

2、在如何加强“整体推进”的核心问题上作进一步探索:如何对学习资源进行优化整合,以获取语文教学整体综合的效应;如何引导学生自主建构,在主体需求的基础上进行主体探求,做学习的主人;如何立足整体的高度,处理好基础与发展的关系,稳实推进学生语文素质的全面提高,进一步提高语文教育质量。

3.通过小学语文“单元整体教学”操作方式研究,探究小学语文教学的最佳途径,探索并构建小学语文单元整体教学的体系(目标、方法和基本模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