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生态学复习知识点总结 联系客服

发布时间 : 星期日 文章环境生态学复习知识点总结更新完毕开始阅读b5013dbdaeaad1f347933f20

黑白瓶法 2、初级生产

⑵ 初级生产量的测定方法

二氧化碳测定法:用特定空间内的二氧化碳含量的变化,作为进入植物体有机质中的量,进而估算有机质的量。

用塑料罩将生物的一部分套住; 测定进入和抽出空气中的CO2; 透明罩:测定净初级生产量; 暗罩:测定呼吸量。 2、初级生产

⑵ 初级生产量的测定方法 叶绿素测定法:叶绿素与光合作用强度有密切的定量关系,通过测定植物体中的叶绿素可以估计初级生产力。 植物定期取样; 丙酮提取叶绿素;

分光光度计测定叶绿素浓度;

每单位叶绿素的光合作用是一定的,通过测定叶绿素的含量计算取样面积的初级生产量。 2、初级生产

⑵ 初级生产量的测定方法

pH测定法:水体中的pH值随着光合作用中吸收二氧化碳和呼吸过程中释放二氧化碳而发生变化,根据pH值变化估算初级生产量。

放射性标记测定法:把具有14C的碳酸盐(14CO32-)放入含有天然水体浮游植物的样瓶中,沉入水中,经过一定时间的培养,滤出浮游植物,干燥后,测定放射性活性,确定光合作用固定的碳量。由于浮游植物在黑暗中也能吸收14C,因此,还要用“暗吸收”加以校正。 2、初级生产

⑶地球上初级生产量的分布

不同生态系统类型的初级生产量不同; 陆地比水域的初级生产量大;

陆地上初级生产量有随纬度增加逐渐降低的趋势;

海洋中初级生产量由河口湾向大陆架和大洋区逐渐降低; 生态系统的初级生产量随群落的演替而变化; 水体和陆地生态系统的生产量有垂直变化; 初级生产力随季节变化。 二、生态系统中的次级生产 1、次级生产

初级生产以外的生态系统生产,即消费者利用初级生产的产品进行新陈代谢,经过同化作用形成异养生物自身的物质,称为次级生产(secondary production),或第二性生产。

如:食草、食肉动物、肉、蛋、奶等。 二、生态系统中的次级生产 2、次级生产量的测定方法

按已知同化量A和呼吸量R,估计生产量P P=C-Fu-R, C-摄入的能量; Fu-尿粪量

根据个体生长或增重的部分Pg和新生个体重Pr,估计P

P= Pg +Pr

根据生物量净变化△B和死亡损失E,估计P P= △B+ E

三、生态系统中的生物分解

资源分解的过程:碎裂过程、异化过程和淋溶过程三个过程。 资源分解的意义: 理论意义:

通过死亡物质的分解,使营养物质再循环,给生产者提供营养物质; 维持大气中二氧化碳的浓度;

稳定和提高土壤有机质含量,为碎屑食物链以后各级生物生产食物; 改善土壤物理性状,改造地球表面惰性物质; 实践意义:粪便处理和污水处理 6.2 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

生态系统中能量流动的过程就是生态系统中能量的输入、传递和散失的过程。 6.2 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

地球是一个开放系统存在着能量的输入和输出; 能量输入的根本来源是太阳能;

光合作用是植物固定太阳能的唯一有效途径; 化石燃料则在过去地质年代固定和储存了太阳能;

根据热力学第一定律,能量可以从一种形式转化为另一种形式,在转化的过程中,能量既不会消失,也不会增加,这就是能量守恒原理;

根据热力学第二定律,能量的流动总是从集中到分散,从能量高向能量低的方向传递。 6.2 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 一、能量参数及生态效率 1、能量参数 摄取量(I):表示各生物所摄取的能量;

同化量(A):动物消化道内被吸收的能量,即消费者吸收所采食的食物能;植物光合作用所固定的日光能;

呼吸量(R):生物在呼吸等新陈代谢和各种活动所消耗的全部能量; 生产量(P):生物呼吸消耗后所净剩的同化能量值。 即P= A- R 6.2 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 一、能量参数及生态效率 2、生态效率 生态效率:各种能流参数中的任何一个参数在营养级之间或营养级内部的比值。最重要的生态效率(Kozlovsky,1969)有同化效率、生长效率、消费或利用效率、林德曼效率。

同化效率(assimilation efficiency,AE): 衡量生态系统中有机体或营养级利用能量和食物的效率。AE=An/In, An为植物固定的能量或动物吸收同化的食物,In为植物吸收的能或动物摄取的食物。(一般肉食动物比植食动物同化效率高)

生长效率(growth efficiency, GE) : 同一个营养级的净生产量(Pn)与同化量(An)的比值。(植物的GE大于动物) 6.2 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

一、能量参数及生态效率 2、生态效率

消费或利用效率(comsumption efficiency,CE) : 一个营养级对前一个营养级的相对摄取量。CE= In+1/Pn, In+1为 n+1营养级的摄取量, Pn为n营养级的净生产量。 林德曼效率(Lindeman efficiency) : 指n与n+1营养级摄取的食物量能量之比。它相当于同化效率、生长效率和利用效率的乘积,即:In+1/In= An/In· Pn/An · In+1/Pn

6.2 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

二、生态系统中的能量流动规律

生态系统是一个热力学系统,生态系统中能量的传递、转换遵循热力学的两条定律: 热力学第一定律——能量守恒定律:在自然界发生的所有现象中,能量既不能消失也不能凭空产生,它只能以严格的当量比例由一种形式转变为另一种形式。 热力学第二定律——能量效率和能流方向定律:在封闭系统中,一切过程都伴随着能量的改变,在能量的传递和转化过程中,除了一部分可以继续传递和做功的能量(自由能)外,总有一部分不能继续传递和做功,而以热的形式消散,这部分能量使系统的熵和无序性增加 。

十分之一定律

6.2 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

6.3 生态系统中的物质循环

在生态系统的各个组成部分之间,不断进行着物质循环。氢、氧、碳、氮、硫、磷是构成生命有机体的主要元素,也是自然界中的主要元素。生物圈中这些元素的循环在生命活动中起着重要作用。

一、物质循环的有关概念及类型

1、生物地球化学循环:生态系统从大气、水体和土壤等环境中获得营养物质,通过绿色植物吸收,进入生态系统,被其他生物重复利用,最后再归还于环境中的过程。

这一过程包括生物与非生物二者的参与, 同时也包含一些地质与地理作用在內, 因此称为生物地球化学循环。

2、生物小循环:环境中元素经生物吸收,在生态系统中被相继利用,然后经过分解者的作用再为生产者吸收、利用。 生物小循环

一、物质循环的有关概念及类型 3、物质循环的几个基本概念

库(pool):指某一物质在生物和非生物环境中暂时滞留(被固定或储存)的数量; 流通率(rate of circulation):是指单位时间、单位面积(体积)内物质移动的量,可用g/(亩.d)或kg/(亩.d)表示;

周转率(turnover rates):指物质出入一个库的流通率和库量之比,即

周转时间(turnover time):是周转率的倒数。 一、物质循环的有关概念及类型 4、生物地化循环的类型

水循环 气体型循环

在气体循环中,物质主要储存库是大气和海洋,具有明显的全球性 ; 如:氧循环、碳循环、氮循环 沉积型循环

沉积循环的主要储存库是岩石圈和土壤圈,与大气无关。沉积物通过岩石风化作用和沉积物自身的分解,释放养分。 如:磷循环、硫循环

6.3 生态系统中的物质循环 二、水循环

水循环是太阳能推动,在陆地、大气和海洋间循环; 地表总水量:1.4×109km3,海洋约占97%; 水的循环:

陆地:蒸发(蒸腾)71,000km3,降水111,000km3 ,径流40,000km3 海洋:蒸发425,000km3,降水385,000km3

二、生态系统中的水循环 三、生态系统中的碳循环

碳是构成生物体的基本元素,占生物总质量约25%。在无机环境中,大多以二氧化碳和碳酸盐的形式存在。

碳循环以三种方式实现(通过植物呼吸或发酵;通过动物呼吸;通过化石、矿物质、天然气等燃烧)。

三、生态系统中的碳循环 水、氧和二氧化碳的循环 四、生态系统中的氮循环

氮主要以氮气的形式存在于大气中。

氮是形成蛋白质、氨基酸和核酸的主要成份,是生命的基本元素。

大气中含量丰富的氮绝大部分不能被生物直接利用。大气氮进入生物有机体的主要途径有:①生物固氮;②工业固氮;③岩浆固氮;④大气固氮(闪电固氮、宇宙线作用等)

氮循环的主要过程

氨化作用:由氨化细菌和真菌的作用将有机氮分解成为氨和氨化合物,氨溶水成为NH4+,为植物利用; 硝化作用:在通气良好的土壤中,氨化合物被亚硝酸盐细菌和硝酸盐细菌氧化为亚硝酸盐和硝酸盐,供植物吸收利用;

反硝化作用:反硝化细菌将硝酸盐转变成氮气,回到大气库中。 四、生态系统中的氮循环 五、生态系统中的磷循环

磷是生物的重要营养成份,主要以磷酸盐的形式存在。

磷是携带遗传信息DNA的组成元素,是动物骨骼、牙齿和贝壳的重要组成。

五、生态系统中的磷循环 六、生态系统中的硫循环

地球上的硫大部分存在于岩石、矿物和海底沉积物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