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生态学复习知识点总结 联系客服

发布时间 : 星期五 文章环境生态学复习知识点总结更新完毕开始阅读b5013dbdaeaad1f347933f20

三、水因子的生态作用及生物的适应 (1)水因子的生态作用 水是生物生存的重要条件 水是生物体的重要组成部分;

水是溶剂,能水解和电离化合物,以便生物吸收; 水是生物新陈代谢的参与者; 水是光合作用的原料。 水对动植物生长发育的影响 水对植物的生长也有“三基点”,到最低点,植物生长停止,最高点,植物根系缺氧,烂根; 水对动物的影响则表现在引起动物的滞育或休眠。 水对动植物分布的影响

水分与动植物的种类和数量有密切的关系。

雨量充沛的热带雨林中植物达52种/hm2,我国大兴安岭则只有10种/hm2。 三、水因子的生态作用及生物的适应 (2)生物对水因子的适应 ①植物的适应 植物主要有两大类 水生植物

有发达的通气组织;不发达的机械组织;水下叶片多为带状、条状或线状,以增加面积,且很薄。 陆生植物

有湿生,中生和旱生三种;

湿生植物是抗旱能力最弱的植物,中生植物已经有一套保持水分的结构和功能,旱生植物在形态结构上既能增加水分摄入,又能减少水分丢失:如发达的根系,发达的贮水组织。旱生植物又可划分为少浆液植物和多浆液植物。

三、水因子的生态作用及生物的适应 (2)生物对水因子的适应 ②动物的适应 动物也分两大类 水生动物 陆生动物

陆生动物的适应性表现在三个方面:

形态结构:如哺育动物的皮脂腺和毛,能防止水分蒸发;

行为适应:如沙漠动物昼伏夜出;

生理适应:如骆驼不仅有储水的胃,其大量脂肪在缺水时也能分解出水。

四、土壤因子的生态作用及生物的适应性(1)土壤因子的生态作用 无论是动物还是植物,土壤都是重要的生态因子。绝大多数植物都是以土壤作为生活的基质,土壤提供了植物生活的空间、水分和必须的矿质元素。土壤也是许多生物栖居的场所(如:细菌、真菌、放线菌以及藻类、原生动物、轮虫、线虫、软体动物等)。

四、土壤因子的生态作用及生物的适应性(2)植物的适应性 ①盐类对植物的不利影响

引起植物的生理干旱:盐类提高了土壤的渗透压

伤害植物组织:盐类积聚在表土,直接伤害根茎交界处的组织 引起细胞中毒:盐类阻止蛋白质的合成

影响植物的营养:通过竞争减少了N、P的吸收; 阻碍气孔的关闭:导致植物体内水分的流失

四、土壤因子的生态作用及生物的适应性(2)植物的适应性 ②碱土对植物的不利影响 强碱性毒害植物的根系 土壤物理性能恶化

湿时膨胀粘结,干时坚硬板结, 透水性差,阻碍根系发育等。

四、土壤因子的生态作用及生物的适应性(2)植物的适应性 ③植物对土壤因子的适应性 植物的适应性类型

对酸性的反应:酸性土植物,中性土植物,碱性土植物 对钙盐的反应:钙质土植物,嫌钙植物 对含盐量的适应:盐土植物,碱土植物 对风沙基质的适应:沙生植物

四、土壤因子的生态作用及生物的适应性(2)植物的适应性 ③植物对盐类的适应性 盐碱土植物

能在盐碱土里生长,具有一系列适应盐碱生境的形态和生殖特性的植物。

形态上表现为植物体干而硬,叶子不发达,蒸腾表面强烈缩小,气孔下陷,表皮外壁厚,常具白色绒毛等;

内部结构上,细胞间隙强烈缩小,栅栏组织发达,贮水细胞的大小能随叶子年龄和盐分含量的增加而增大。

本章思考题 思考题

什么是环境因子和生态因子?生态因子和环境因子之间具有怎样的关系? 生态因子的作用特征和规律是什么? 什么是生态幅? 如何理解指示生物?

3.1 种群(population)概述 种群是生态学各层次中最重要的一个层次。 种群是群落结构与功能的最基本单位。 种群是物种适应的单位。 一、种群的概念 二、种群研究的意义 三、种群的基本特征 一、种群的概念

占据特定空间的同种有机体的集合体。

种群由个体组成,但不等于个体的简单相加;

例如人,每个人都有个体特征,但作为人类,情况就复杂的多; 种群既可从生态学上理解,也可应用于具体对象上 如某地某种生物种群;

一群实验老鼠,也可以看作是一个实验老鼠种群。

二、种群研究的意义

了解为什么物种数量不等及物种数量变化的规律; 了解物种的种内种间存在着的复杂的生态关系; 为什么物种在地球上能不断发展与进化。

二、种群研究的意义

种群生态学的核心是种群动态。

种群动态即研究种群数量在时间上和空间上的变动规律,即研究下列问题: (1)有多少?(数量和密度); (2)哪里多,哪里少?(分布);

(3)怎样变动?(数量变动和扩散迁移); (4)为什么这样变动? (种群调节)。 三、 种群的基本特征 1、空间分布特征

种群具有一定的分布区域与分布形式。 2、数量特征

单位面积(或空间)的数量将随时间改变。 3、遗传特征

种群具有一定的基因组成,属于某一个基因库,以区别于其它种群,但基因组成同样处于变动之中。

3.2 种群的动态 种群的动态是种群生态学的核心问题,种群动态的研究对象是种群数量在时间上和空间上的变动规律。 种群的密度与分布 种群增长模型

自然种群的数量变动

一、种群的密度

种群统计学的统计指标主要有三种: 种群密度:反映数量多少的主要指标。 阿利氏规律(Allee’s law)

种群密度过高或者过低对种群的生存和发展都是不利的,每一种生物种群都有自己的最适密度,这就叫阿利氏规律。

阿利氏规律用于指导濒临灭绝的珍惜动物。 一、种群的密度

种群统计学的统计指标主要有三种: 初级种群参数

出生率(natality):任何生物产生新个体的能力。 死亡率(mortality):种群减少的主要原因。

迁入与迁出率:外部种群进入引起的增加和内部离开引起的减少。 一、种群的密度

种群统计学的统计指标主要有三种: 次级种群参数:

性比(sex ratio):种群中雄性个体与雌性个体的比例。

年龄分布(age distribution):有两个层次,个体年龄和构成年龄。 增长率:以某一起始年为基准的增长比率。 一、种群的密度

种群参数的一些基本概念:

生理出生率(physiological natality):种群在理想条件下所能达到的最大出生数量,又称最大出生率(maximum natality)。

生态出生率(ecological natality):一定时期内,种群在特定条件下实际繁殖的个体数量,它受生殖季节、一年生殖次数、一次产仔数量、妊娠期长短和孵化期长短、以及环境条件、营养状况和种群密度等因素影响,又称实际出生率(realized natality)。 一、种群的密度

种群参数的一些基本概念:

生理死亡率(physiological mortality ):最适条件下,所有个体都因衰老而死,这种死亡率称生理死亡率,又称最小死亡率(minimum mortality) 生态死亡率(ecological mortality):一定条件下,种群实际的死亡率,又称实际死亡率(realized mortality)。

一、种群的密度

(1)种群结构与性比

种群的结构指年龄结构,通常用年龄锥体图表示。 年龄锥体图有三种形式(图3-1):

增长型:典型金字塔型,幼体多,老年个体少,增长迅速; 稳定型:出生率与死亡率大致相等,种群稳定;

下降型:基部狭窄,顶部较宽,死亡率大于出生率。

(a) 增长型: 典型金字塔型,幼体多,老年个体少,增长迅速; (b) 稳定型: 出生率与死亡率大致相等,种群稳定; (c) 下降型: 基部狭窄,顶部较宽,死亡率大于出生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