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大学生就业与考研抉择中的“阿希效应” 联系客服

发布时间 : 星期五 文章浅谈大学生就业与考研抉择中的“阿希效应”更新完毕开始阅读b502738e195f312b3169a572

江西财经大学

成绩 2011 ~ 2012学年第二学期期末考试

论文题目 浅谈大学生就业与考研抉择中的“阿希效应”

课程编码 38702 选课班 A01 课程名称 心理学导论 任课教师 袁冬华 学 号 0102112 姓 名 任申浩 学 院 金融学院 专 业 金融学 考试时间 2012年6月

江西财经大学2011~2012第一学期课程论文考试评分表

课程名称及代码:《心理学导论》(课程代码:38702) 提交时间:2012年6月8日 学生姓名 学 院 题 目 项目 评分点 任申浩 金融学院 学 号 任课教师 0102112 成绩 袁冬华 浅谈大学生就业与考研抉择中的“阿希效应” 评分理由 得分 选题 (0~10分) 价值 难度 论点 (15分) 确定性 新颖性 论据 (30分) 阅读范围 调研观察 资料运用 分析推理 结论 (15分) 合理性 说服力 写作 (30~40分) 结构 表达 规范 注:教师提供选题者,选题项不予评分 任课教师:

浅谈大学生就业与考研抉择中的“阿希效应”

【摘要】21世纪,是一个信息高速传播、经济快速发展、社会全面进步的时代。全球一体化,已成为一个不争的事实。人与人之间的距离也因为科技的飞速发展拉近了不少。但与此同时,一个群体、一个人的心理与行为对别人的情感、信念、态度、行为所产生的影响也更加明显,“人云亦云”、“三人成虎”的事件已经屡见不鲜,这就是所谓的“从众心理”。关于这一点,在大学生的就业与考研的抉择中就表现的特别突出。

关键词:阿希效应 从众心理 大学生 就业与考研 一、“阿希效应”与“从众心理”

1951年,美国著名社会心理学家阿希(Solomon E.Asch)曾做过这样一个实验:

阿希首先请大学生们做他的被式者,并没有告诉他们实验的真实目的。当某个来参加实验的大学生走进实验室的时候,他发现已经有5个人先坐在那里了,他只能坐在第6个位置上。事实上,那5个人是阿希提前安排好的坐在那里的助手。

随后,阿希要求大家做一个非常容易的判断——比较线段的长度。他拿出一张画有一条竖线的卡片,然后让大家比较这条线和另一张卡片上的3条线中的哪一条线等长(如图所示)。判断共进行了18次。事实上这些线条的长短差异很明显,正常人是很容易作出正确判断的。

阿希实验中的线段

然而,在两次正常判断之后,5个假被试故意异口同声地说出一个错误答案,

于是许多真正的被试者开始迷惑了??

结果是不同的人有不同程度的从众倾向,但从总体结果看,平均有37%的人判断是从众的,有75%的人至少做了一次从众的判断,而在正常的情况下,人们判断错的可能性还不到1%。当然,还有24%的人一直没有从众,他们按照自己的正确判断来回答。这一从众效应就被称为“阿希效应”。

可以看出,这个实验中有些人刚开始做出了正确的判断,然而,由于受他人的影响,这些人就产生了疑惑,并随着他人影响程度的加深,越来越怀疑自己的判断了,这就是所谓的“从众心理”。从众心理是指个人受到外界人群行为的影响,而在自己的知觉、判断、认识上表现出符合于公众舆论或多数人的行为方式。从众心理是大部分个体普遍所有的心理现象,它体现在人类生活的方方面面,影响着整个群体和个人的心理和行为。

二、大学生的“就业”与“考研”

当今世界,对大学生的整体素质包括知识、能力、健康、心理等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这些给当代大学生带来了更多的挑战,也使大学生在毕业时面临更多的选择:是考研,是出国,还是就业?其中,选择考研和就业的人占大多数。然而,在这两者中,如何做出抉择又成了很多大学生的难题。

有关资料表明,2010届大学毕业生半年后的全国总体就业率为89.6%,高于金融危机前2007届大学毕业生半年后就业率约2个百分点,其中本科院校2010届毕业半年后的就业率为91.2%。各专业门类中,毕业半年后月收入最高的是经济学,其月收入为3023元;其次是工学(2953元);最低的是教育学(2491元)。可以看出,金融危机对大学生的就业产生的影响正在逐渐减弱,大学生的就业形势开始好转。在这种形势下,一些大学生开始改变原来“高证换高薪”的观念,毕业后选择直接就业。

然而,仍有不少大学毕业生选择考研。当问及他们为什么要考研时,除了少数真正想得到深造外,得到的回答大部分却是:“大家都说现在就业形势不好,所以想考一下。”、“有好多人都在考,所以我也想考。”、“上大学一次,不尝试一下考研可惜了。”、“我想拿一个更高的文凭,这样就能找到好工作,大家都是这样说的!”等等。除了考研与就业的问题上出现这种情况外,在是否参加各种社会考试,选择哪种职业等问题上也出现同样的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