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点名校高考作文备考--高考满分议论文说理技法解析(精校完美打印版) 联系客服

发布时间 : 星期三 文章重点名校高考作文备考--高考满分议论文说理技法解析(精校完美打印版)更新完毕开始阅读b50e57ec1eb91a37f1115cc9

高考满分议论文说理技法解析

高考满分议论文说理技法解析城郊李卫全 高考满分议论文说理技法解析 说理是议论文的基本特点,理性的展示是对中学生写作的基本要求。立意明确的前提下,如何巧妙说理就显得十分重要。2003年全国卷的话题“感情亲疏和对事物的认知”,就颇适宜于写作议论文。在阅卷过程中以及从后来公布的高考满分作文中,我们发现在说理技法上,呈现摇曳多姿、丰富缤纷的巧妙运用。我们惊讶地看到这些议论文(包括思辩性散文)在说理上,或与其他表达方式结合,使理性建立于感性之上;或与修辞方式结合,在形象的语言表达中使所说之理更加明晰。或用于开头,如猛虎睁眼,先声夺人;或用于收尾,如孔雀收屏,余音绕梁;或用于中间,在枝繁叶茂之中,使理性之果实更加沉实。现在我将这写技法整理如下,既可以展示考生的议论水平,总结经验,也有助于中学生作文的创造能力建立于科学规范之上。 因叙带理

这是议论文开头最常见的说理技法。考生在把握话题的基础上,运用发散联想,搜索与主旨有关的素材,有目的地适当展开叙述,然后在叙述的基础上展开议论,使议论的话题有据可依。如广东优秀作文《海棠依旧?绿肥红瘦?》开头两段,叙述时化用了李清照的《如梦令》词意,由叙而引申的说理紧紧扣住叙述内容,巧妙引出主题。这样的叙,既起到论据作用,又彰显考生的文化功底和阅读积淀,一举两得。 [例文]

经过一夜的雨疏风骤之后,浓睡不消残酒的李清照询问花事。侍女笑着回答海棠依旧。女词人却叹息道:应是绿肥红瘦啊! 李清照感情细腻,对花有着深切的关心与怜惜,因此她才设想到雨疏风骤后的海棠凋零的容颜。而侍女不然,因此花遭受摧残丝毫没有触动她,甚至不被她觉察。可见,感情上的亲疏远近和对事物认知的正误深浅是有关系的。广东考生《海棠依旧?绿肥红瘦?》 援事立理

用事实证明道理,这是议论文最常见的说理技法,也是被考生广泛运用的,关键在于事例的选择。优秀的考生往往能够常中出新、出巧,给读者以多方面的艺术震慑。下面举浙江考生《“公正杯”中学生电视辩论总决赛》中最典型的一段。本段文字所举三个人物众所周知,这是“常”,但其所准确引述的文句则许多人是陌生 的,这是“新”;所举三件事情也是熟悉如诸葛亮挥泪斩马谡,这是“常”,但是角度换为“悲剧的诞生都是由感情亲疏引起的”,让人一惊,这是“巧”。读这样的文章,如走进知识的殿堂,如品尝佳美的煲汤,有“知”有“味”。

[例文]古往今来,因感情亲疏而导致错误事物认知的事例不胜枚举。李牧一心为国,“大破林胡,开地千里,遁逃匈奴”,可谓战功赫赫,却因赵王的不信任而

惨遭杀害,最终葬送了赵国大好江山。诸葛亮“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却因对马谡过分信任而误下军令,失去街亭,从而导致“出师来捷身先死,长

使英雄泪满襟”的惨淡结局。李白才气超人,“清新庚开府,俊逸鲍参军”,却因唐玄宗的疏远而一生漂泊,壮志难酬??可以说,历史上许多悲剧的诞生都是由感情亲疏引起的。浙江考生《“公正杯”中学生电视辩论总决赛》 抒情壮理

理若无情理则生硬,情若无理情则无羁。只有情理相辅,方能相成。湖北考生《看着我的眼睛》中,纵情驰骋,对三毛的钦仰之情油然而生,直接抒发“我的青春 没有撒哈拉”的感慨,却又巧妙悬崖勒马,理性感悟:“正是她对沙漠的渴望??拥有

不同寻常的认知。”这对一些喜欢板着面孔说教的,应该有启发吧?

[例文]记得流浪异域,足迹遍布撒哈拉的三毛吗?为什么她选择了如此艰苦的环境,为什么要去领略凄楚与绝境的战栗?是漫天黄沙翻滚的雄浑,是“大漠孤烟

直,长河落日圆”的幽远,还是驼铃声声的悠扬?我的青春没有撒哈拉,但从她的文字中我领悟到,正是她对沙漠的渴望,是她对沙漠情感的渴望让她走入撒哈拉,从而拥有不同寻常的认知。“看看我的眼睛,”三毛幽幽地对我说:“只有怀着一份深深的感情,只有带着对它的向往,只有缩短与它感情的距离才能真正地领悟沙 漠。”于是我明白,认知的本质在于求索,求索的动力在于感情。只有感情的亲近才能唤起深入的求索,然后才能深刻地认知。湖北考生《看着我的眼睛》 析象透理 分析表象,由现象而本质,探究事物的真谛,是一种看待事物的智慧,解决问题的关键。《莫让感情蒙蔽了眼睛》先展示现象“对于有些事不能正确地认识”,然后扣住这一点挖掘,“一定程度”“由事物的内因上说”,层层深入,一步步将原委揭示出来。这样洞悉全部秘密的人,往往体现了他有一定的人生经验,良好的分析能力。

[例文]但我们对于有些事不能正确地认识,一定程度是这感情的亲疏扰乱了我们的视线。由事物的内因上说,我们自身就有失实事求是的精神。在认识事物上不由自主地注入了自己的好恶、感情的亲疏等主观色彩,这样得出的结论又焉能不失真?造成的后果自会不堪设想,像《韩非子》中的富翁那样无端怀疑别人,就是明 证。山东考生《莫让感情蒙蔽了眼睛》 类喻明理

这种说理,或打比方,或做类比,目的就是使抽象的道理更加通俗明白。“比喻是思想的翅翼”(钱钟书语)。《探知的阻碍》借喝茶比探知,轻而易举地将读者导入理性的天地。我们往往喜欢这样的文字,因为,这既是文采的绽放,也是联想的铺开,更是说理的成功。 [例文]其实探知也如同喝茶的艺术。我们泡茶的时候,第一泡淡洌,第二泡沉香,第三泡甘醇,为什么第三泡时才最爽口宜人?那是因为前两泡冲击了茶叶上的蜡质与灰尘,第三泡才泡出茶叶的真醇之味,香味才更浓郁。我们探知亦如此。在对事物的认知上,逐渐抛下认知的阻碍,用澄静清明的心智,抛下感情亲疏的羁

绊,用一尘不染的心灵,轻装上路,才能在探知的道路上取得丰硕的成果,领悟认知的真谛。湖南考生《探知的阻碍》 警策显理

警句是经验的总结、理性的升华、智慧的体现,是议论文的闪光之处、成功之处。没有一定的概括事理的能力,没有一定的修辞才能,很难写出一两个警句。《真情诚可贵,理智价更高》中“任人唯亲亲近了佞人,疑人唯疏疏远了忠良。”运用对比、对偶,语言简洁,却对漫长历史进行一次审视,极好的表达了考生的思考。

[例文]任人唯亲亲近了佞人,疑人唯疏疏远了忠良。这感情闯的祸令多少贤者被弃,多少家人离散!然真正的智者却知用冰冷的理智扼住火热的情网,用客观的目光审视心灵的取问。斯大林亦一代暴君矣,然人言:“虎毒不食子。”当敌人以其长子相挟时,他毅然决定,不!不能用亲子之情去换人民之福。我们不知后世将以何种目光俯仰这位褒贬皆存的人物,但至少这一次,我们不得不敬服他至亲之情后所掩藏的英锐的目光与理性的审判。浙江考生《真情诚可贵,理智价更高》 引言证理

这是最常见的技法。名言,实际上是历代人物对社会人生经过思考而总结出的一鳞半爪,是人类文化的高度概括和集中呈现。恰倒好处地借用名言,对文章的说理起到四两拨千斤的功效。《莫让浮云遮望眼》文章极为部分用王安石的《题西岭壁》说明“从各个方面的理性

观察,将帮助我们迈过感情的误区”,用《登飞来峰》

作结,表达“摆脱情感羁绊”的人内心的喜悦和自豪,启发读者遐想。 [例文]“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从各个方面的理性观察,将帮助我们迈过感情的误区,真正认识到事物的复杂与多变性。而在一览无余的最高层,摆脱情感羁绊的我们,或许可以长吟:“莫让浮云遮望眼!”福建考生《莫让浮云遮望眼》 如何设置议论文的分论点 在议论文写作中,学生时常犯这样的毛病:一篇文章在亮出观点之后,接下来便是举例,举了一个又一个,看看字数差不多了,便收尾简单照应一下中心论点。结果形成了“论点+论据”的格局,这样的文章,再好也只能是勉强及格。 当一篇议论文的中心论点明确之后,如何准确地分解成几个分论点,这是写好议论文的一个重要环节。分论点是与中心论点相对而言的,但又从属于中心论点,

为论证中心论点而服务。一篇文章围绕中心论点,一般要分解出两个以上的分论点,这样既摆事实,又讲道理,文章才有说服力;如果不设置分论点,或者分论点立

得不好,中心论点就得不到有力的证明。那么,如何设置分论点,下面介绍几种常见的分解方法。

1、概念分析法。这里的概念指的是文章中心论点中的关键词语,对这些词语加以分析,明确其内涵和外延,有助于我们对中心论点进行分解。如“说‘面子 ’”,有篇文章论证的中心是“维护国家人民尊严的‘面子’不可丢,太看重个人‘面子’的思想不可留”。要论述这个中心,必须分两层来说:一是强调要维护国 家和人民的尊严;二是强调不要太注重个人的虚荣。这就是从中心论点中分解出来的两个分论点。 2、因果分析法。这里的“因”是指分论点,“果”是指中心论点。在确立了中心论点(果)后,再来分析达成这个结果的原因。如要论证“青年时代是黄金时 代”,可以先提问一下,为什么说青年时代是黄金时代呢?可以列出下面几个分论点:青年时代是体力充沛,精力旺盛的时代;青年时代是积累知识,增长才干 的时代;青年时代是建功立业的时代。这三个分论点分别从三个不同角度证明了中心论点。

3、辩证分析法。它包括两个方面:对中心论点进行正反对照分析,对中心论点进行一分为二的分析。正反对照分析,如要证明“实践出真知”,我们可

以从正反两个方面立论:a、只有通过实践才能认识事物,把握事物的发展规律;b、不参与实践,不从实际出发,闭门造车,就不能寻找到解决问题的关键。这样

正反对照,就可以进一步明确“实践出真知”的观点。一分为二地分析,如要论证 “成才的关键不在于逆境”,便应该一分为二地分析:a、逆境可以造就人才,古今中外有许多事实证明了这一点;b、并非所有的逆境都可以造就人才。这两个论 点看似矛盾,但都统一在“逆境能否出人才”的总论点之下。

4、条件分析法。这里的中心论点是指结果,而分论点是指满足结果的“条件”。如要论证“争做跨世纪的接班人”,对于这个题目就可以采用条件分析的方 法,先设想一下,“要做跨世纪的接班人需要具备什么条件?”,这样就可以得到下列三个分论点:要有报效祖国的决心,要有过硬的本领,要有良好的心理 素质。

5、比较分析法。这是将中心论点展开为分论点常用的比较简易的一种方法。如“常立志与立常志”,这篇文章的中心是提倡树立远大志向,而不能三天打鱼,

两天晒网。在论述时,可以把“常立志”和“立常志”这两种做法进行比较,分析它们各自的特征和不同的结果,通过比较阐明只有树立远大的理想,并且为之奋斗

才能有所建树。

以上是我们常用的几种方法,如果一时想不到好的分析方法,我们还可以采用一种常规的分析方法,即面对论题,可以提一些问题,如“是什么?”,“为什 么?”,“怎么办?”,就此列出分论点,然后再进行筛选。南师大文学院何永康先生曾经说过:“在高考作文中,由于通篇字数有限,每一小论点的阐述最好控制 在260字左右,大体阐述过程是:先用几句话点明小论点,然后再简要地分析议论一番,接下去可联系实际,摆出事实,最后收拢。”这段话较具体地讲明了一个 分论点的实施过程。 高考议论文“三M法”

去年我任教高三,指导学生用“三M法”写应试议论文,学生的优秀考场作文大批涌现,学生们的信心也越来越足,简直无论什么作文题,都成了小菜一碟。后经我推荐出去的学生考场作文,十篇之中有八篇获得公开发表。

但这“三M法”有公式化之嫌,绝不符合正统的作文教学理论,我自己也并不认为其科学,觉得拿出去可能会贻笑大方,乃至成为众矢之的。

然而看到莘莘学子苦苦复习,我有这高考应试的“三M法”“要诀”而不示人,未免太自私了些。所以还是决定通释此“三M法”,招致攻伐也无妨,作为作文教学改革的反面材料也罢,只要能使眼下的考生有益就好。 其实所谓的“三M法”,就是三个“么”(me):“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办”。也即从应试作文特定的场合、时间、读者对象(的浏览时间)出

发,一开篇在100字左右,一定要把看法“是什么”揭示出来,决不犹抱琵琶半遮面,也不峰回路,直截了当,简洁明快,以收“观点鲜明”之效,先声夺人,

给特殊的读者以良好印象。当然在保证特殊的读者不“费解”的前提下,也可略微表达得“含蓄”些,“艺术”些。

接下来的文章主体,分成两部分。 前一部分,论述“为什么”。要说清楚“为什么”有上述看法。脑子里要仿佛有一个人在反驳似的,把道理讲透彻,旁征博引少不了,摆事实讲道理为根本,层次清楚是正道。“为什么”的道理讲透了,笔下的作文已经攀上了二类文档次。 后一部分,着重说清“怎么办”。也就是在写好上述“为什么”的内容的基础上,乘势破竹,讲清楚怎么样来使开头提出的看法“发扬光大”;如果是具有一定操作性的看法,则要痛痛快快告诉“读者”——最好应当“怎么办”。这一部分论述清楚了,所写的文章就达到“一类文”了!

至于结尾,是“轻流直下三千尺”后的景象,或水花飞溅刀枪鸣,或间关莺语花底滑,不作硬性规定,篇篇顺其自然。

为了使较为复杂的道理简单化,明朗化,人们常用“要诀法”,如西方的新闻界讲新闻的写作要素时归纳出“五个W”,即何时(When),何地 (Where),何人(Who),何事件(What),何原因(Why);我在课堂上指导学生写作时说,东方写应考议论文要注意“三个W”,即,“是什么 (What)”,“为什么(Why)”,“怎么办(How)”,How最后一个字母也是W,三个W倒过来写就是三个M,而三个“么”的拼音第一个字母也都 是M,就合称为“三M法”。学生听得欢呼雀跃,钻心入脑,成了高中阶段里最欢快、最兴奋、最难忘的课之一。

我告诉学生。这高考议论文写作的“三M法”,可以作为权宜之计。熟练了还可灵活使用,推陈出新,有所创造。写高考作文本来好比戴着镣铐跳舞。我们就是

还要跳出尽可能精美的舞姿。而且其实议论文还可以有一般的章法的。按照“三M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