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经典诵读教案 孙淑云 联系客服

发布时间 : 星期三 文章国学经典诵读教案 孙淑云更新完毕开始阅读b57d2813376baf1ffc4fadd8

课时教案

课 题 秋思 教案序号 1-1-1 授课时间 2013 9 4 课 型 新授 教学目标 学生能在读懂古诗的基础上熟读成诵。 教学重点难点 背诵这首古诗 教具等准备 《秋思》 (唐 张籍) 洛阳城里见秋风,欲作家书意万重。 复恐匆匆说不尽,行人临发又开封。 板书设计 大部分同学能借助课后译文读懂古诗的意思,在熟读的基础上能背诵此诗。 教学反思 教学过程

一 情景创设,引入乡愁

一曲相思,就是王安石笔下的那一轮明月——引诵《泊船瓜洲》; 一曲相思,就是李白笔下的那三千丈的秋思——引诵《秋浦歌》

一曲相思一曲情,曲曲相思愁煞人,,在张籍的笔下,乡思又是怎样的一番情景呢? 二自读自悟,体会情感

1)学生读四遍以下的诗,要求,前两遍读准字音,后两遍读出韵味。 2)检查朗读,交流体会情感。 对话文本,入情入境 1)悟“见”之萧瑟。

“见”什么意思?见到什么?(秋风)

看到“秋风”这个词,你会想到什么?(秋高气爽,凉风习习,心旷神怡;秋叶纷纷,落红遍地,寂寥肃杀。)

秋风是没有形状的,难道真的看得见?“见秋风”,其实见到的是一幅怎样的景象?(感受萧瑟冷清之氛围。)

对比:洛阳二月梨花飞,秦地行人春忆归。 引读(厚重悲凉的背景音乐):

1.秋风之中,萧杀之气,怎不让客居他乡的游子倍生思念之情——“洛阳城里见秋风”; 2.秋风之中,木叶凋落,远居他乡的游子啊,多想回到故乡——“洛阳城里见秋风” 三 想象“意”的内涵

1.远在他乡,惟有家书以慰藉思乡之情。古人说,家书抵万金,假如你给家中写信,会写些什么?

简介:张籍出身寒微。幼年家贫,年纪很小,就远离故乡,到二十五、六岁时,已经历了浪迹天涯的羁旅生活。常年四处奔波、漂泊异乡。他祖籍吴郡,后客居洛阳。

2.假如你就是诗人,就是远离故土思念家乡的诗人,你还会在家书中写些什么呢?——生写(背景音乐《流泪》) 3.生在音乐中诵读。

结语:这么多的话想说,真可以说——千言万语,用诗中的话说,就是什么?(意万重)反复读“意万重”。

(引读):秋风落叶唤起思乡梦,小桥流水的故土啊,你是否已改变了容颜?有多少话,想对你们诉说——情感朗读前两句诗。 四 品“开”之内涵

1.“开封”是什么意思?(打开封好的信)什么时候“开封”?为什么当

2.亲爱的孩子,在信快要送出的时候又“开封”?(体会内容复杂的情感“复恐匆匆说不尽”)

引读:落红遍地,你秋思满腹,打开了信封——“复恐匆匆说不尽,行人临发又开封” 当家书终于“开封”之后,你会写些什么呢?(添上一笔,补上……;重新合上,只字未动。追问学生因由,引读)

3.一个“开”字,你读懂了怎样的情感?——情感朗读“复恐匆匆说不尽,行人临发又开封”。

诵读提炼,乡思情深

1.千言万语说不尽,千愁万绪难落笔,这正是——(齐读古诗)

2.意万重,说不尽。情难理,又开封。这真是——(齐读古诗)

3.这就是《秋思》,一个游子说不尽,叙不完的思乡情。——诵读全诗。

课时教案

课 题 秋词 教案序号 2-2-1 授课时间 2013 9 9 课 型 新授 教学目标 1. 感受诗歌中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2 学习作者不怕困难,高昂进取的精神。 教学重点难点 诗句“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的理解。 教具等准备 秋词 (唐 刘禹锡 ) 板书设计 本节课使学生领悟:万里晴空展现出一幅开阔景象,更显出“一鹤”矫健凌厉、奋发向上的气势。显然,这只鹤是孤单的,但正是这只鹤的顽强奋斗,冲破了秋天的肃杀氛围,使人精神为之抖擞。这便自然而然地引出“便引诗情到碧霄”。 教学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