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语文九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第1课《我爱这土地》教学设计 联系客服

发布时间 : 星期六 文章人教版语文九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第1课《我爱这土地》教学设计更新完毕开始阅读b59cfd4cedf9aef8941ea76e58fafab069dc44a4

说不出的爱

——《我爱这土地》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引导学生把握诗歌意象,领会其象征意义 有感情地朗诵全诗,把握诗歌的主题。 2、能力目标:

品味诗歌富有表现力的语言,体会诗歌中优美的意境。 3、德育目标:

体味诗歌抒发的恋土深情,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的思想情感。 教学重点:

1、训练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这首诗。

2、体会诗人对历经磨难而又充满希望的祖国的挚爱之情,激发学生的爱国感情。

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理解诗句的含义,准确地把握诗歌的主题,初步培养学生欣赏诗歌的能力。

教学过程:

学生预习后—— 教师导入

这首诗太奇怪了,没发现么?

课题就是“爱”,诗的末两句则是: 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 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

这太直白!犯了诗的大忌。这是为什么? 可能就是这个缘故,最后两句单作一节, 也就是说它要和诗的主体部分划清界限。 这样的诗,它的诗味在哪里? ……(寻找诗意的含蓄表达)

第1页/共9页

1、诗意回归20% 你听我读读——

诗的开头很奇怪,为什么是“也”?

“也应该”,有什么意思呢?(读,读,读) 引导:

从本意上说——

一只鸟尚且如此,一个人呢? 但需要注意的是:

一只鸟尚且如此的________? (考察学生对后几句的理解) 一只鸟尚且如此,一个人呢? 那就更应该——(是歌唱么?)

是说,是呐喊。但它说得了么?不能! 因为它只是一只鸟,而且是一只…… 其言下之意—— 哪怕造化弄人, 哪怕我成了一只鸟,

哪怕我成了一只不能说话的动物, 哪怕我喉咙嘶哑, 哪怕我发不出声音,

哪怕我声嘶力竭、走到生命的尽头, 我也要唱到最后, 最后连羽毛都…… 由此可见——

“我”有一种强烈的心声要表达,没什么能阻止“我”。 哪怕,我成了一只鸟…… 注(不教):

不用“哪怕”,是因为作者的本意并不是秀“优越”。

第2页/共9页

因而也就不能节外生枝,让人误以为:按你的意思,人比鸟优越。

2、诗意回归40%

那么,那个强烈的、想要表达的东西到底是什么呢? 引导1:

看看,此段是这样的吗—— 那被暴风雨所打击着的土地, 那永远汹涌着我们的悲愤的河流, 那无止息地吹刮着的激怒的风, 和那来自林间的无比温柔的黎明…… 看看投影上的这段话有没有问题? 错了——

为什么是“这”,而不是“那”?“那”和“这”有什么区别?读,读,读。

(最后那句倒用了“那”;所以也问问:为什么那一句用“那”,何种情感)

引导2:

知识的迁移,曾经上过的文段,讲过的“那”字—— “那奇形怪状的枯枝,那死后不愿倒下的身躯,似在表明胡杨在生命最后时刻的挣扎与痛苦,又像是向谁伸出求救之手!”

“那”字,往往被用来表达怎样的一种情感?(读,读,读;再举其它一些例子)

——“这”字呢?为什么用“这”字?“这”字能告诉我们什么?(读,读,读)

小结并提升:

从读起来的感觉来说——

“那”字表达的,往往是疼惜、怜悯,是内心的苦楚,是遥望的姿态、凝望的眼神。

第3页/共9页

“这”字往往恰恰相反,不是温柔的怜悯,而是一种坚定的、强烈的、有力的东西。

(用“这”字,就是要把一种力量推到我们面前,展示给我们看)

(所以读“这”时可以这样处理:重重地读,停一下,再读下去)

从它表达的意思上说——

“这”字告诉我们:它就在我们的面前,它正在发生着!难道你看不到吗?

3、诗意回归60%

——什么正在发生?正在发生的是什么?你到底看到了什么?读,读,读。

预计:

学生能说到,正在发生的侵略,正在受到的摧残,正感受到的悲愤。

给他们稍微提升一下:外部和内部的世界都在“发生”剧烈的动荡——

波澜起伏、波涛汹涌! 所以——

那个河流真的是“河流”吗? 风真的是自然界的“风”吗?

(心中的悲伤逆流成河,心中的激愤化作狂风怒吼,就像《屈原》——风!你咆哮吧……)

为什么那种悲愤是“永远”的、“无止息”的?

(因为打击是无止境的——注意这“打击着”,这是一个进行时)

也就是说——

这方土地,并不会因为暴风雨的打击而低头! 恰恰相反——

第4页/共9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