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语文—文言翻译的策略与技巧 联系客服

发布时间 : 星期六 文章高考语文—文言翻译的策略与技巧更新完毕开始阅读b5a045eacc22bcd126ff0caa

高考语文——文言翻译的策略与技巧

本考点涉及两个方面:①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的理解;②文中句子的理解和翻译。 一、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的理解 1.概念的内涵阐释 (1)“理解”是指在阅读过程中理解文言特殊句式和词类活用现象,并在理解文意与翻译句子中加以运用。 (2)“与现代汉语不同”是指与现代汉语的语法规范相比较而体现出来的差异性和特殊性。

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主要包括:判断句、被动句、省略句、宾语前置、状语后置、定语后置和文言文固定结构。 (3)“不同的用法”主要是指词类活用。文言文中,一个词往往会有多种词性,有的词还会在特殊语境下临时活用。活用的形式主要有:名词的活用、形容词的活用和动词的活用,使句子中出现使动、意动、为动以及名词作状语等现象。 2.与现代汉语不同的文言句式举例 (1)判断句

判断句是对事物的性质、情况、事物之间的关系作出肯定或否定判断的句子。文言文中常用以下几种形式表示判断:

“??者??也”句: 廉颇者,赵之良将也。

“者”字句: 四人者:庐陵萧君圭君玉,长乐王回深父?? “也”字句: 和氏璧,天下所共传宝也。 无标志句: 刘备天下枭雄。

“为”字句: 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

用“乃、即、则、皆、必”等副词表判断,用“非”表否定判断: 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是”字句: 臣是凡人,偏在远郡 (2)被动句

一个动词谓语句,若动词涉及的对象——受事者作主语,那么这个句子即为被动句。被动句主要有七种形式:

“于”字句:夫赵强而燕弱,而君幸于赵王。(谓语+于) “见”字句: 众人皆醉而我独醒,是以见放。(见+谓语)

“受”字句: 吾不能举全吴之地,十万之众,受制于人。(受+谓语) “为”字句: 为天下笑。(为+动词)

“为??所”句: 悲夫! 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 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 “被”字句: 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

无标志句: 及其衰也,数十伶人困之,而身死国灭; 而刘夙婴疾病。 (3)省略句

文言文语句中根据习惯,省略某词或某种成分的句子叫省略句。有承前省、蒙后省、承宾省、对话省以及概括性省略等。省略句主要有五种形式: ①省略主语。如:

ɑ.廉颇为赵将,(廉颇)伐齐,大破之。 b.(孟子)曰:“独乐乐,与人乐乐,孰乐?”(王)曰:“不若与人。” ②省略谓语。如:

ɑ.军中无以为乐,请以剑舞(为乐)。 b.择其善者而从之,(择)其不善者而改之。 ③省略宾语。如:

ɑ.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私见张良,具告(之)以事〈省动词后宾语〉。 b.竖子不足与(之)谋!〈省介词后宾语〉 ④省略介词。如:

ɑ.荆州之民附操者,逼(于)兵势耳。 b.与燕督亢之地图献(于)秦王。 ⑤省略兼语。如:

不如因而厚遇之,使(之)归赵。 (4)宾语前置

文言文中,动词或介词的宾语,一般置于动词或介词之后,但在一定条件下,宾语放在了动词或介词之前,构成了宾语前置。其类型主要有: ①疑问句中代词作动词或介词的宾语,宾语前置。如: ɑ.大王来何操(操何)? b.沛公安在 (在安)?

②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宾语前置。如: 时人莫之许(许之)也。

③用“之”或“是”把宾语提前至动词前,以突出强调宾语。如: ɑ.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不知句读,不解惑) b.唯利是图。(图利) (5)状语后置

文言文中介词结构作状语一般要后置。介词结构即介宾短语,文言文中常见的是用“以”、“于”组成的介宾短语,作状语后置有以下几种情况:

①用介词“于”组成的介宾短语在文言文中大都处在补语的位置,译成现代汉语时,除少数仍作补语外,大多数都要移到动词前作状语。如:“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两个“于蓝”在翻译时,都要放在动词前作状语。

②介词“以”组成的介宾短语,在今译时,一般都作状语。如“具告以事”即“以事具告”。这种句子往往是承前省略了动词宾语,实际就是“以事具告(之)”。

③介词“乎”组成的介宾短语在补语位置时,在翻译时,可视情况而定其成分。如:“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句子中的“生乎吾前”既可译为“在我的前面出生”,作状语;又可译为“生在我的前面”,作补语,一般来说仍作补语,而“固先乎吾”的“乎吾”则一定要作状语。 (6)定语后置

文言文中,定语的位置一般也在中心词前边,但有时为了突出中心词的地位,强调定语所表现的内容,或使语气流畅,往往把定语放在中心词之后,并用“者”结句,形成“中心词+后置定语+者”或“中心词+之+后置定语+者”或“中心词+而+后置定语+者”的形式。如:

ɑ.求人(可使报秦)者,未得。〈中心词+后置定语+者〉 b.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中心词+之+后置 定语+者〉

c.缙绅而(能不易其志)者,四海之大,有几人欤?〈中 心词+而+后置定语+者〉 应注意的是,文言文中定语后置只限于表示修饰关系的句子,表领属关系的定语则不后置。

(7)固定结构

固定结构也叫固定格式(凝固结构)。它的语法特点就是由一些不同词性的词凝结在一

起,固定成为一种句法格式,表达一种新的语法意义,世代沿用,约定俗成,经久不变。 常见文言文的固定句式和译法:

①“不亦??乎?”表反问,可译为“不是??吗?”(其中“亦”只起加强语气作用,可不译);

②“无乃??乎?”表推测语气,比较委婉,可译为“恐怕??吗?”或者“莫非??吧?”;

③“得无??乎(耶)?”表猜测、疑问语气,可译为“莫不是??吗?”“能不??吗?”或者“恐怕??吧?”; ④“如??何”“若??何”“奈??何”都表示疑问的格式,都可译为“把??怎么办?”“拿??怎么样?”“对??怎么样?”;

⑤“??孰与??”表示“与??相比,谁??”,常可译为“与??比较起来怎么样”; ⑥“其??乎?”表猜测或反问语气,可译为“大概??吧?”“难道??吗?”; ⑦“何??为?”表询问或反问,可译为“为什么??呢?”或“有什么??呢?”; ⑧“有以??”“无以??”,前者可译为“有什么可以拿(用)来??”,后者可译为“没什么可以拿(用)来??”; ⑨“有所??”“无所??”,其中“所”是助词,“所??”是“有、无”的宾语,所以前者可译为“有??的”,后者可译为“没有??的”。 3.与现代汉语不同的用法

词类活用是指一部分实词(也有个别虚词),在一定的条件下临时改变原来所属那类词的语法功能而作另外一类词用的现象。(此部分内容已在“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含义的理解”中阐释,在此不再赘述。) 二、文中句子的理解和翻译 1.概念的内涵阐释 (1)“文中句子的理解”指能够根据上下文的语境读懂、领会某一个文言句子在文中的意思,能从思想内容、表达效果等方面对整个句子作深入的分析。要想理解文言句子,就要留心句中的关键性词语,弄清楚句中有关词语的指代义,把握分句间隐含的语意关系等。 (2)“句子的翻译”就是能将文言句子译成合乎现代语法规范的白话文,做到文从字顺,规范简明,流利畅达。

2.文言文翻译的标准与原则

(1)标准:字字句句落实,符合现代汉语的表达习惯。 (2)原则: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 直译就是按语序逐词逐句地对译,即将原文中的字字句句落实到译文中去,同时要译出遣词造句的特点,甚至在表达方式上也要求同原文保持一致。 有的句子由于古今汉语的句式和文言修辞等问题,无法做到字字句句逐一对应,那就可以打乱语序,根据原文的基本意思进行意译。 文言翻译可借鉴的八种方法: 1.保留法

古文中的专名如人名、地名、年号、国名、官职名、朝代名等一律照抄,不必翻译。 例:德祐二年二月十九日,予除右丞相兼枢密使。(《指南录后序》)这里除了“予”“除”之外,都可保留不译。 2.替换法

有些词,在古书里常用,但在现代汉语里已不用或不常用,或者有些词所表达的意思古今说法不一样,这就要用现代汉语的说法去替换古代的说法。 例:将兵与备并力逆操。(《赤壁之战》)“将”换成“率领”,“并”换成“合”,“逆”

换成“迎击”。

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游褒禅山记》)“瑰”换成“珍贵”,“观”换成“景象”。 3.加字法

即在单音节词前或后加字,使之成为包含这个语素的双音节词或短语。 例:天下事有难易乎? (《为学》)“难”和“易”可用加字法翻译。此句译成:天下的事情有困难和容易之分吗? 4.删略法

指删去那些只起语法作用而没有实在意义的虚词,或某些表敬称或谦称的词。 例:战于长勺。公将鼓之。(《曹刿论战》)句中的“之”是个音节助词,可不译。 张良曰:“谨诺。”(《鸿门宴》)句中的“谨”表谦称,可不译。 5.补充法

文言文中有较多的省略成分,在翻译时要将原文中省略的成分增补出来,使句意完整,然后再翻译。

例:不可!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寡人之于国也》)这一句不但省略了主语,还省略了谓语,翻译时必须补出。本句可译为:“不行!(那些人)只是没(跑)百步罢了,但这也是逃跑呀。” 6.调序法

古汉语中句子成分的位置与现代汉语有一些不同之处,常构成倒装句,应先调整成合乎现代汉语规范的句序后再翻译。

例: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烛之武退秦师》)这是一个状语后置句,翻译时应该把状语调整到它们应在的位置上,可译为:“原因是郑国曾对晋文公无礼,并且依附于晋的同时又依附于楚。” 7.拆分法

有些词在文言文中使用,在现代汉语中也使用,但词义已发生变化,有的扩大或缩小了,有的已发生了转移,这时翻译就要使用拆分法。 例: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桃花源记》)语句中的“妻子”要使用“拆分法”拆分成“妻子儿女”。 8.转述法

用符合现代汉语习惯的词语来表述使用了某种修辞格的词语。

例:大阉之乱,缙绅而能不易其志者。(《五人墓碑记》)缙绅:古代大臣上朝时将笏板插在腰带里,这里是借代用法,译为“做官的人”。缙,插。绅,带。 雄州雾列,俊采星驰。(《滕王阁序》)“雾”“星”都是比喻用法,要译为“像雾一样”“像星一样”。 【拓展延伸】 1.变通法

变通法主要用在文言文特殊的文言现象中,比如通假字、词类活用、古今异义、偏义复词、互文同义等。当直接根据此字的常规意义来理解而无法直接翻译或不符合文意时,就要考虑到特殊的文言现象。

例如:“主人下马客在船,举酒欲饮无管弦”一句,根据常规翻译,“举酒欲饮无管弦”就没有了明确的主语,究竟是主人下马想饮酒呢,还是客人上船想饮酒? 这样就需要根据后面的文字“醉不成欢惨将别??添酒回灯重开宴”一句了解到“举酒欲饮无管弦”的是主人和客人,所以“主人下马客在船,举酒欲饮无管弦”应当使用互文同义来进行翻译,译为:主人和客人下马上船,举起酒杯想喝酒却没有音乐。

2.扩充浓缩法

古文中有些句子言简而意丰,有些句子言繁而意单,对这些句子就可用扩充或浓缩的办法来翻译。例如:有席卷天下,包举宇内,囊括四海之意,并吞八荒之心。(《过秦论》)句子将一个意思从各方面加以铺陈,语意连贯,气势磅礴,但现代汉语里找不到相应的词语来一一对译,这时可浓缩为:秦国有并吞四海,统一天下的雄心。 文言翻译是一项综合性考查,也是文言基础知识的综合运用,是检查考生阅读文言文能力的重要手段。同时,由于这类题有沟通古今的作用,考生在翻译成现代汉语的过程中,既要顾及全篇,又要字斟句酌。同学们应注意以下几点:

1.通读全文,把握句子大意,做到心中有数,切忌一上来就匆匆忙忙翻译。

2.按照词序,对应翻译。在翻译时,遇到疑难点,可暂时放过,等译完全句,再进行推敲。

3.译完后,再通读一遍,检查校对,以防误译、漏译和曲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