护理专业建设发展方案 联系客服

发布时间 : 星期六 文章护理专业建设发展方案更新完毕开始阅读b5bb49a5284ac850ad024285

护理专业建设发展方案

根据学校办学目标,培养适应现代社会需要的、具有护理技术和现代服务理念的高素质技能型护理人才。进一步深化建设专兼结合的护理教学团队,拓展护理实训中心多元化社会服务功能,通过”工学结合”的一贯式教学模式,优化课程体系,建立实验-实训-实习实践教学链式的课程结构,实施“教、学、做”一体化的教学体系。造就适应现代服务需要、具有新型服务理念、德才兼备的优秀护理技能型人才,提高本地市场乃至全国市场就业竞争力。

一、进一步探索人才培养模式 (一)建设目标:

根据调研护理职业和岗位的任职要求,参照护士职业资格标准,深化学校里建“病房”,病房里设“课堂”,形成以工作任务为引领的教、学、做一体化教学体系。强化职业技能,进一步完善早期接触临床的”一贯式”(实训-见习-实习)人才培养模式。

(二)实施方案:

1、“教、学、做”一体化的教学体系。护理专业学生从入学开始接触临床,逐渐增加接触临床的时间,通过在校内外实训基地的实训、见习、实习,不断增强学生的职业感悟、职业意识、职业认同感、职业习惯和职业能力,提高学生融入职业的主动性与积极性。

2、实施严格的考证制度,提升学生职业能力。护理专业学生取得“护士执业资格证书”和“护理技能考证合格证书”。

3、实行毕业生跟踪调查,了解市场反馈信息,培养符合用人单位需求的高素质技能型护理人才。

二、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的建设 (一)建设目标:

完善校企合作办学模式,按区域经济、行业发展需求不断调整教学计划、课程设置。进一步深化课程改革,与行业深度融合,提高课程教学质量。完善“教、学、做”一体化教学体系及课程体系管理监控制度。

(二)建设措施:

1、职业素质教育实施于整个教学过程,培养学生的诚信作风,实践能力、专业技能以及敬业精神。始终坚持以德立人,把对学生的职业素质教育放在各项工作的首位,突出社会公德、伦理道德和职业道德教育,促进学生就业能力的培养。激发学生对人文领域相关问题的关注与思考,使之在获取人文知识同时,培育人文精神,提升学生的职业能力和职业道德水平。

2、构建基于工作过程的护理专业课程体系。在对北京市、天津市各级医疗机构临床一线护士岗位进行调研的基础上,聘请职业教育课程开发专家和行业专家对护理专业工作任务、岗位能力进行分析,再由学校教师与课程开发专家共同确定课程结构和课程内容,构建以人的生命周期为主线,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体系。创建以就业为导向、以岗位职业能力为引领的课程标准。

3、以创建精品课程为出发点,大力推进课程建设。在三年内,力争国家精品课程达到1~2门,自治区级精品课程达到2~3门,校级精品课程达到3~5门。努力开发创建以优质核心课程为基础的高职护理专业共享型教学资源库,继续建设5门优质核心课程,确保专业主干课程达到优质核心课程标准。

三、师资队伍建设 (一)建设目标:

继续加强国家级教学团队建设,进一步加大师资引进和培养力度,增加数量、调整结构,使各学科的师资力量配置更加合理。

(二)建设措施:

1、引进培养高层次专业带头人。引进培养高层次专业带头人2名。从学校和附属医院具备副高及以上职称的护理专业人员中分别选拔或引进2人作为专

业带头

人培养对象,通过参加学术交流与合作、承担省级教改及科研项目、主持专业课程开发与教材编写、临床实践及出国培训等途径,使之成为具有国际护理视野,在护理行业有一定影响力,能把握护理专业发展方向,并对专业发展进行总体规划和实施的专业带头人。

2、加强与国家级示范高职院校的交流合作,建设“省际”教研室。在教研室层面,推进“跨省结构教学团队”的建设工作,护理系各教研室设校外主任,联合临床护理专家,通过组织专任教师、国家级精品课教师、临床兼职教师加强相互交流,积极开展教学、科研合作,共同培养高规格的护理人才。

3、“双师素质”骨干教师培养。选拔9名基础理论扎实、教学能力较强、具有护理教学经历的教师作为专业“双师素质”骨干教师培养对象进行重点培养。通过到国内外高校或科研院所、高等级医院进修访学,提高教育教学能力。能胜任课程建设与教学教改,主持市级科(教)研课题。以“全国医学高职院校论坛”为平台,力争在国内发表较多高质量的应用性研究的论文,提升学校学术地位。

4、兼职教师队伍建设。严格执行兼职教师试讲制、聘用制。为保证护理教学质量,学校每年举办兼职教师培训班,要求兼职教师与校内对应学科教师结对,互相听课、评课,共同提高。从教学附属医院具有中级及以上职称、临床一线工作5年以上的医护人员中聘请兼职教师,专兼教师之比为1:1,承担专业核心课程部分的课堂教学任务;负责学生课间见习、教学实习、生产实习期间的现场指导和带教工作。

四、本专业改革的方向与具体措施 (一)改革方向

随着医学模式由生物医学模式向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的转变,对护理工作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要从生物、心理和社会的整体观念出发,满足人民群众身心健康的护理需要。护理服务要向高质量、多元化、人性化方向发展。传统的会“打针输液就能当护士”的时代已经过去,而当代护士要具备规范的护理基本操作技术,对护理对象实施整体护理的能力;对常见病、多发病病情和用药反应的观察能力;对急危重症病人进行应急处理和配合抢救的能力;具备各专业

方向的护理能力的基础上,还要有良好的职业道德,要有一定的人际沟通能力;健康评估的能力;进行健康教育和保健指导的能力。也只有具备这些能力,达到这样的培养规格,才能培养出合格的适应现代护理事业发展的护士,也才能真正实现提高学生的就业能力、就业竞争力、就业率的目标。为此,专业改革的总体思路是:

1、引导教师加强教育理论学习,更新教育观念,深刻理会高职高专教育的实质。 组织教师学习高职高专教育理论,树立就业教育的观念,打破传统的教学模式,大胆创新,树立教学为就业服务的意识。

2、 有计划的安排教师轮流去医院进修学习,及时掌握临床一线的动态,受教材的指导但不受教材的局限。要把护理前沿的知识及时传递给学生,做到学到的是实用的,实际工作中使用的都是在学校学到过的。

3、充分发挥专业指导委员会的指导作用,要定期征求聘请的实习医院的委员意见,适时召开研讨会,共同研究调整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努力构建最合理最科学最实用的课程体系。

4、做好学生的职业道德教育,培养她们的救死扶伤,治病救人的人道主义精神。

5、构建实践教学质量控制体系,将人文知识、专业技能、职业道德教育融为一体,培养高素质的技能型人才。

(二)具体措施

结合本专业实际情况,突出高职高专护理专业的特色,构建本专业的新型科学的教育教学体系。

1、加强职业道德教育

护理工作是一个直接面对护理对象实施护理措施的工作,工作对象是一个特殊

的群体,他们受病痛的折磨,烦躁、疑虑、情绪不稳定甚至不配合,这就要求护士

要有相当的耐心和同情心以及爱心。有时病人的病情变化、用药反应的观察是否及时准确,可能直接影响到病人的生命。这就要求我们护士要具备恪尽职守、一丝不苟的工作作风,具有甘于奉献的精神。

a、注重日常行为的养成教育。

用大学生行为规范严格要求学生,从小事做起,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形成整洁、守时、勤快、文明、礼貌、合作的良好习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