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种设备安全监察知识 - 图文 联系客服

发布时间 : 星期二 文章特种设备安全监察知识 - 图文更新完毕开始阅读b68fbf2ce2bd960590c67760

实的基础。

(六)近年来我国特种设备安全监察工作的主要进展

改革开放以后,特别是近几年来,我国特种设备安全监察法律制度不断完善,法制建设进程加快,特种设备安全质量明显提高,现场安全监察日益强化,科技支撑作用逐步增强,安全监察工作取得了长足发展,特种设备安全形势总体保持了平稳态势。回顾整个“十五”期间,我国特种设备安全监督管理部门在保障特种设备安全和促进特种设备产业发展上主要做了三项工作:

1.落实监管到位,安全监察工作的有效性大幅度提高

一是坚持从源头抓安全质量,特种设备本质安全可靠性明显提高。依法实施行政许可,严把特种设备生产准入关。同时,对取证企业依法开展产品质量监督检验。锅炉、压力容器近五年来没有发生一起因产品质量而导致的事故。

二是开展了全国范围内的七类设备普查。从2001年4月国家质检总局成立开始,到2002年12月结束,历时19个月,全国查清了设备底数,设备登记数增加了35.6%;摸清了安全状况,停用可报废有重大隐患的设备6.8万台(套),占普查设备总量的2.3%;安全状况进一步改善,据统计,设备使用登记率、定期检验率、持证上岗率、事故结案率大幅度提高。

三是在普查的基础上提出在全国范围内建立特种设备动态监管体系。推进动态监管体系,主要是建设好两个网络即安全监察组织网络和信息化网络。截止2005年底,全国质检部门已配备安全监察人员8286人,建立6.8万人的安全监察协管员队伍,安全监察组织网络初步形成。包括安徽在内的27个省(区、市)初步建立特种设备安全监察数据库,并与国家数据库实现互联,信息化网络建设和电子政务取得重大进展。

四是针对压力管道、气瓶等薄弱环节,开展了专项整治。全国基本建立了气体充装单位对气瓶安全负责的新机制,气瓶产权转移率已达80%以上。压力管道专项整治有效推进,截至2005年底,工业压力管道普查工作基本结束,长输管道普查已有18个省开展,公用管道普查共有140个城市开展。同时,还开展了电站锅炉压力容器、危化品承压罐车、起重机械、土锅炉、简易电梯等专项整治。

通过落实监管到位,安全监察工作的有效性明显提高,万台事故起数逐年下降,重特大事故得到初步遏制,特种设备安全状况总体保持了稳中有降的平稳态势。

2.狠抓三项基础建设,安全监察工作得到加强。

一是抓法制基础建设。2003年3月11日国务院颁发了《特种设备安全监察条例》,这是特种设备安全监察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事件。与之配套的规章、规范进一步完善,国家质检总局现有规章9件、安全技术规范94个,地方也出台一批特种设备地方性法规、规章。同时,规范执法和法制宣传的力度不断加大,全社会特种设备安全法制意识明显提高。

13

二是抓技术支撑基础建设。大力推进检验技术机构改革创新,鼓励检验机构联合重组,综合性检验机构总数从2001年1280个减少到2005年底的665个。通过整合和优化检验资源,努力实现做大、做强、做优的目标。严把检验机构资格准入关,促进检验机构提升管理水平、增加检测装备投入,2005年全国检验机构检测装备投入已达到前5年投入的总合,综合实力明显提高。积极引导检验机构开展科研攻关和技术创新,通过开发埋地压力管道不开挖检测等新技术以及引进、消化吸收国外先进的检测方法,不断提升技术把关能力和服务水平。检验机构已基本实现检验任务的有效覆盖,技术支撑作用日显突出。

三是抓队伍基础建设。安全监察机构、监察人员、协管员数量大幅增加。检验机构人员持证率达到75.7%,大专以上的文化程度由原来不足60%提升到70%以上。狠抓检验人员资格考核,努力提高技术业务素质,检验师以上持证人员总数已达到持证检验人员总数的40%以上;注重持证检验人员的检验技能的提高,针对薄弱环节,开展了电站锅炉、电梯检验等项目的现场技能培训;加大证后监管力度,实施监督抽查制度,不断规范检验行为,树立良好行风形象。

3.推进改革创新,探索建立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的工作体制和运行机制 一是推进行政许可的改革创新,实行审查、批准、监督三分离,产生了明显成效,将鉴定评审工作交则技术机构实施,形成了内部制约机制,提高了服务企业的工作效率,实现了公开、规范、便利。

二是推进开门立法的改革创新,实行起草过程竞争机制和审议过程民主决策机制,充分发挥技术机构和全国数百名专家的作用,提高立法质量,加快立法进程。

三是推进检验机构联合重组的改革创新,逐步实现检验机构做大做优做强。 四是推进现场监管方式的改革创新,通过动态监管、安全责任制的有效建立、社会各方齐抓共管等方式,提高了现场监察的有效性。

五是科技创新,“十五”期间初步形成特种设备科技规划、科技投入、科研立项、成果应用等科技创新机制,取得埋地压力管道不开挖检验等国家重大科技成果,2005年中国特检中心获得国家科技进步奖的二等奖,构建特种设备安全评价体系的研究工作正在深入开展。

(七)特种设备安全监察工作奋斗目标与发展对策 1.指导思想

特种设备安全监察工作要认真贯彻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树立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坚持“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综合治理”的基本方针,以防止和减少事故为目标,以服务经济建设为中心,以贯彻《特种设备安全监察条例》为主线,以改革创新为动力,以队伍建设为保证,落实安全责任,强化监督管理,实施科技兴检,完善法制建设,建立长效机制,确保特种设备的安全运行,

14

促进无国经济社会的安全发展。

2.奋斗目标

到2010年,初步形成规范完善的特种设备安全运行和有效监管的法治秩序,力争特种设备使用登记率、定期检验率、持证上岗率和事故结案率等特种设备安全工作指标基本实现100%,全国特种设备安全状况明显好转,重特大事故得到有效遏制,力争特种设备万台事故起数控制在每年0.5起以下、万台死亡人数控制在每年0.8人以下。到2020年,力争我国特种设备万台事故起数和万台死亡人数达到或接近世界发达国家水平。

3.主要工作

(1)构建五个工作体系

a.构建法规标准体系。特种设备法规标准体系是实现依法监管的基础,是完善法制建设的重要内容。根据我国法制建设现状和需要,力争在有关部门的支持下,用三至五年左右的时间,构建以法律法规为依据、以安全技术规范为主要内容、以标准为基础的特种设备安全监察法规标准体系,逐步完善与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的特种设备法规标准体系的制修订机制,在更大程度上实现特种设备安全监察工作有法可依、有章可循。

b.构建动态监管体系 c. 构建安全责任体系 d. 构建应急反应体系 e. 构建安全评价体系 (2)夯实三项工作基础

a.夯实法制基础。加快完善特种设备安全监察法规标准体系,推进依法行政,加大行政执法力度。

b.夯实技术支撑基础。要加强检验技术机械建设,优化资源配置,增强综合实力,提高安全把关能力。要合理规划、统筹布局,确保检验工作全覆盖。要深化检验技术机构改革创新,建立完善激励机制、自我约束机制和发展机制,促进检验技术机构可持续发展。

c. 夯实队伍基础。大力实施“人才强检”战略,抓紧制定特种设备安全监察与检验人员的教育培训规划,多层次、多渠道、多种机制地加快培养急需紧缺人才,促进特种设备安全监察和检验队伍整体素质的提高。加强队伍廉政建设和行风建设,积极探索建立结构合理、配置科学、程序严密、制约有效的权力运行机制,强化服务理念,不断提高依法行政的能力和水平,切实树立和维护“科学、公政、廉洁、高效”的行业形象。

(3)强化四项监管工作

15

a. 强化从源头抓安全质量的措施。严格实施特种设备单位许可、人员许可和设备使用登记,严把安全准入关。巩固审查、批准、监督“三分离”的行政许可改革成果,规范产品质量监督检验,强化许可后续监管工作。

b.强化专项整治工作。继续深入开展气瓶、压力管道、电站锅炉、危化品承压罐车、起重机械等特种设备专项整治,进一步加大取缔土锅炉、简易电梯等工作的力度,努力消除监管盲区和死角。

. c. 强化法定检查工作。认真履行检验技术把关的责任,在督促企业依法主动报检的同时,及时安排检验计划,确保定期检验率,实现检验工作的有效覆盖;要确保检验工作质量,杜绝因检验把关不严而导致的安全责任事故;要及时将检验中发现的严重事故隐患和重大问题及时告知生产、使用单位并立即报告安全监察机构。

d. 强化事故调查处理工作。严格按照“事故原因未查清不放过、责任人员未处理不放过、整改措施未落实不放过、有关人员未受到教育不放过”的“四不放过”原则开展事故调查处理工作,强化事故的及时上报、综合分析,确定提防范措施。

(4)深化四项改革创新

a. 围绕政府职能的转变,创新工作机制。进一步发挥社会力量,形成整体联动、齐抓共管的工作格局。充分发挥技术机构和专家的评审作用,大力推进审查、批准、监督“三分离”的行政许可改革,提高许可工作质量和工作效率,完善监督制约工作机制。积极实施“开门立法”,开放法规标准的制修订过程,依托技术机构、标准化组织和技术专家等社会资源,在立法规划、起草、审议等过程中发挥重大作用,提高立法质量,形成科学民主的立法工作机制和民主决策机制。

b. 围绕工作效能的提升,创新工作方法。积极采用信息技术,大力推进电子政务。构建动态监管长效机制,改变现场监管方式。实施重大危险源监控,实行分类监管,突出监管重点。

c. 围绕把关与服务能力的提高,促进科技创新。实施“科技兴检”战略,完善特种设备科技规划、科技投入、科研立项、成果应用等科技管理机制。组织重大科技项目的攻关,提高监控技术、检验技术等重点项目的自主创新能力。努力实现安全性与经济性的统一。

d. 围绕对产业发展的扶持,创新工作举措。特种设备制造装备业水平的提高,是确保安全的基础性条件。质检部门要充分发挥管理资源、技术资源、信息资源和法规标准的作用,探索特种设备产业发展的扶强扶优举措。同时,探索国际合作新机制,积极开展国际特种设备安全管理体制、法规标准、许可检验、科技进步等方面的交流,努力扩大对发展中国家的法规影响和技术输出,提高我国特种设备国际竞争力。

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