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案二 中国文人的山水情怀 联系客服

发布时间 : 星期一 文章学案二 中国文人的山水情怀更新完毕开始阅读b693d12412a6f524ccbff121dd36a32d7375c7e7

群文议题·中国文人的山水情结 学案2

学情回顾:

在第一二课时,我们通过对学案一的讨论和学习,已经明确了一点:如其他意象一样,山水意象多是文人心境的寄托。或正如佛家所论“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在山水间摇曳的是文人的心性与情思,那这份情怀是什么呢?请阅读《古代文人的“山水情怀”》以加深理解。

任务二:

阅读材料二,根据各部分的内容,在括号处填一个字或词,形成你自己对文人“山水情怀”的理解,并以此为纲,将学案一的诗歌进行分类。

材料二:(自读)

古代文人的“山水情怀”

大自然鬼斧神工的山水钟灵毓秀、风情万种。“仁者乐山,智者乐水”,自古以来,文人墨客总是投身于自然山水之中,怡情悦性、吟哦歌咏。美丽的山水与多情的文人结合的结果便是那一篇篇传诵千古的山水美文。“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当我们穿过这些不朽的山水作品的表面语境,不难发现其中表现的正是文化人的人格精神。

( )世

中国文人一直深受老庄超脱出世思想的浸润。当他们的人生道路(往往是仕途)遭遇挫折时,他们便委身于自然山水,从中寻找精神寄托。 “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既然我不能在生活的潮头“争先鼓勇”,那就把我的心放在和谐纯美的山水中,静静地疗伤、静静地抚慰。一次次不朽的失眠,创造了一篇篇光彩四溢的华章。《与朱元思书》即是其中的代表。南朝的文学家、史学家吴均因撰《齐春秋》,“帝恶其实录”,触怒梁武帝,遭焚书贬官。而富春江山水却因此而大幸。“风烟俱净,天山共色;从流飘荡,任意东西。”多么明丽而宁静、从容而怡然的情景!“水皆缥碧,千丈见底,游鱼细石,直视无碍。”你看江水是那样的澄澈、透明,一如作者的心境。“异水”如是,那“奇山”呢?更富情趣。苍翠连绵的青山,使人一望而生寒意,即王维所谓“寒山转苍翠”是也。更奇的是它“负势竞上,互相轩邈,争高直指,千百成峰。”这里,连用了“负”“竞”“轩”“邈”“争”“指”诸字化静为动,把原本静止的重山叠岭之状写活了。更令人叫绝的是山中“泠泠作响”的泉声,“嘤嘤成韵”的鸟声,“千转不穷”的蝉声,“百叫无绝”的猿声,简直是一支大自然的交响曲。这种美妙的情境,岂止是使吴均陶醉,亦令我们读者神往。看着此情此景,回想起自己的身世,作者情不自禁地慨叹:“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返。”鄙弃功名利禄之心跃然纸上。有如此怡情畅性的山水美景,何必回到恶浊倾轧的官场!这种厌恶官场(甚至尘世)、遁迹山林的思想在古代文人(尤其是落魄文人)思想中具有普遍性。如《小石潭记》《题破山寺后禅院》《饮酒》等诗文莫不如此。

( ) 世

中国文人的山水情结 3

几千年来,老庄的道家思想与孔孟的儒家思想,几乎是中国文人的两大精神支柱。时而消极遁世,时而积极入世;有人主张清静无为,有人渴望大有作为。这种积极入世渴望一展抱负的思想同样体现在山水作品中。请看范仲淹的《岳阳楼记》,同样是遭受贬谪,范仲淹抒发的是“先忧后乐”的政治抱负。其实这篇作品并非严格意义上的山水作品,尽管作者用了相当多的篇幅描绘岳阳楼的景色,但写景并不是目的,只是铺垫。作者真正的意图是借题发挥,谈一个人的政治抱负,并以此规箴友人。文中描绘了洞庭湖一阴一晴两幅图景,以引出“迁客骚人”登楼时一悲一喜的情怀。最后将这种情怀跟“古仁人之心”作对比,自然引出“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主旨,将文势推向高潮。这种以天下为己任的忧乐观,千百年来激励了多少仁人志士抛弃个人荣辱而胸怀祖国。这种借山水来表达积极入世情怀的作品还有很多,如《观沧海》《醉翁亭记》《望岳》等。

( ) 世

还有一类作品,既不像《与朱元思书》那样消极遁世,也不似《岳阳楼记》那样积极进取,它所体现的是作者保持个人的独立人格,卓然立于世间的傲世情怀,如《始得西山宴游记》。封建社会“学而优则仕”,而那些才华横溢而又刚正不阿的文人,其命运大多相似。“欲为圣明除弊事”,但最后往往是被贬、革职、甚至献出性命。

唐宪宗永贞元年,柳宗元因参加翰林学士王叔文领导的政治革新运动失败,被贬为永州司马。这一贬却使永州的山水名传千古,熠熠生辉。初到永州任闲职,柳宗元的情绪自然低落,终日漫无目的地游览永州的山水。“施施而行,漫漫而游”,借此排遣心中的抑郁与忧伤。“披草而坐,倾壶而醉”,作者散漫放任,借酒消愁。只希望将自己的愁绪消融在山水中,求得对世事的遗忘。直到有一天,偶然地发现西山。即刻“命仆过湘江,缘染溪,斫榛莽,焚茅筏”。从这一系列行动来看,其惊喜之情不言而喻。登上西山,极目远眺,“则凡数州之土壤,皆在衽席之下”,高低景致,尽收眼底。西山之“特立”,在与四周景物的对比中更加突出,其卓然不群,傲然挺立的形象正与作者心目中的自身形象相吻合。他有一种找到知音般的欣喜,于是淋漓尽致地表达了自己孤标傲世的情怀:“然后知是山之特立,不与培为类。”这哪里是写西山,这分明是作者对自身形象的写照啊!欣喜之余,“引觞满酌,颓然就醉”,真是“酒逢知己千杯少”了,以至于“心凝形释,与万化冥合”,达到物我交融、天人合一的境界。在这里自然景物的美好与社会现实的黑暗,不协调地激荡着作者的情感,使他在并非崇山峻岭的西山山水之间浇灌自己的情感,赋予山水以人的情感,使其成为傲世蔑俗的作者的化身。这种借山水以表达自己卓尔不群的思想情感的作品还有《登飞来峰》等。

总之,我国的山水文学犹如一股不绝如缕的清亮溪流,一直晶莹剔透,流淌至今,滋润着我们的心田。

任务三:

山水之中有寄托,文人为什么选择山水以抒怀,是山水的哪些特质吸引了文人吗?请阅读材料三,在句子旁批注你能归纳出来的山水特征,并思考这些特征与学案一中哪些诗歌相符,将诗句写在下列句子旁边。

中国文人的山水情结 4

材料三:

1.《论语·雍也》

子曰:知者乐水,仁者乐山。知者动,仁者静。知者乐,仁者寿。 (孔子说:“聪明的人喜欢水,仁德的人喜欢山。 聪明的人好动,仁德的人恬静。 聪明的人快乐,仁德的人长寿。”)

《韩诗外传》

问者曰:夫仁者,何以乐于山也?曰:夫山者,万民之所瞻仰也,草木生焉,万物植焉,飞鸟集焉,走兽休焉,四方益取与焉。出云道风,嵷乎天地之间。天地以成,国家以宁。此仁者所以乐于山也。(山,是百姓所崇敬的造物主,草木在这里生长,万物在这里树立,飞禽走兽在这里聚集休息,天下各处向它索取它也慷慨地给予。山能出云导风,连绵起伏地矗立于天地之间。有了山才生成了天地,国家才得以安宁。这就是为什么仁爱的人喜欢山的原因啊。)

《韩诗外传》

问者曰:夫智者何以乐于水也?曰: 夫水者,缘理而行,不遗小间,似有智者;动而下之,似有礼者;蹈深不疑,似有勇者;障防而清,似知命者;历险致远,卒成不毁,似有德者。天地以成,群物以生,国家以宁,万事以平,品物以正。此智者所以乐于水也。(水是顺着地势流动的,即使是很小的地方都不漏掉,这就像有智慧的人一样;向下方运动,这与有礼貌的人一样;到深深的地下而不犹豫,与勇敢的人一样;在有阻碍的地方变得很清澈,与知道自己命运的人一样;一定要达到终点,不会后悔,与有德行的人一样。天地万物依靠它得以成形平正,国家万事依靠它得以太平安宁。这就是为什么有智慧的人喜欢水的原因啊。)

2.《论语·子罕》

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孔子在河边说道:“奔流而去的河水是这样匆忙啊!白天黑夜地不停流。” )

3.《管子·形势解》

海不辞水,故能成其大;山不辞土石,故能成其高;明主不厌人,故能成其众;士不厌学,故能成其圣。

(大海不拒绝各种各样的水,所以才能成就它的博大;大山不拒绝形形色色的土石,所以才能成就它的高峻;贤明的君主不嫌弃百姓,所以能够聚集众多的臣民;读书人不厌倦学习,所以能达到圣人的境界。)

4.《孟子·离娄上》

孟子曰: 孔子登东山而小鲁,登泰山而小天下,故观于海者难为水,游于圣人之门者难为言。观水有术,必观其澜。日月有明,容光必照焉。流水之为物也,不盈科不行;君子之志于道也,不成章不达。

(孟子说:“孔子登上东山,就觉得鲁国变小了;登上泰山,就觉得整个天下都变

中国文人的山水情结 5

小了。所以,观看过大海的人,便难以被其它水所吸引了;在圣人门下学习过的人,便难以被其它言论所吸引了。观看水有一定的方法,一定要观看它壮阔的波澜。太阳月亮有光辉,不放过每条小缝隙;流水有规律,不把坑坑洼洼填满不向前流;君子立志于道,不到一定的程度不能通达。”)

5.《老子》

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正善治,事善能,动善时。夫唯不争,故无尤。

(最善的人好像水一样,水善于滋润万物而不与万物相争。停留在众人都不喜欢的地方,所以最接近于“道”。最善的人,居处最善于选择地方,心胸善于保持沉静而深不可测,待人善于真诚、友爱和无私,说话善于格守信用,为政善于精简处理,能把国家治理好,处事能够善于发挥所长,行动善于把握时机。最善的人所作所为正因为有不争的美德,所以没有过失,也就没有怨咎。)

6.郭熙《山水训》

君子之所以爱夫山水画者,其旨安在?丘园养素,所常处也;泉石啸傲,所常乐也;渔樵隐逸,所常适也;猿鹤飞鸣,所常亲也;尘嚣缰锁,此人情所常厌也;烟霞仙圣,此人情所长愿而不得见也。……然则林泉之志,烟霞之侣,梦寐在焉,耳目断绝,今得妙手郁然出之,不下堂筵,坐穷泉壑,猿声鸟啼,依约在耳;山光水色,滉漾夺目,此岂不快人意,实获我心哉!此世之所以贵夫画山水之本意也。

(君子之所以钟情于山水,原因何在?田园乡村可以涵养心性,是他们久居之地;林泉山石可以傲然长啸,让他们怡然自乐;令他们满足的,往往是打渔砍柴的隐居生活;使他们亲近的,总是猿啼鹤鸣。尘世的牵挂束缚,人总会厌倦;烟霞胜景、神仙圣迹,则是人常盼望却始终不得之物。……然而,林泉志向,烟霞伴侣,连做梦时都在那里,只不过做梦时耳目被隔绝了而已。今天的绘画高手以浓厚兴致画出泉石胜景,不用走出厅堂,坐着就能穷究林泉幽壑,猿啼鸟鸣,依稀隐约在耳;山光水色,滉动耀眼,这难道不愉悦人意,吸引我心吗?这就是世俗珍惜山水画的本意。)

任务四:结合你的阅读体验,围绕着“山水”特性给你欣赏的手抄报写一份200字的颁奖词。

中国文人的山水情结 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