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第一单元第1课《荷塘月色》学案新人教版必修2 联系客服

发布时间 : 星期二 文章高中语文第一单元第1课《荷塘月色》学案新人教版必修2更新完毕开始阅读b6b7846cfbb069dc5022aaea998fcc22bdd1433e

畅游学海敢搏风浪誓教金榜题名。决战高考,改变命运。凌风破浪击长空,擎天揽日跃龙门1《荷塘月色》

学习目标

1、分析作者矛盾思想感情,颂扬中国知识分子的美好情怀。 2、赏析精美语言,提高情景交融的鉴赏能力。 3、引导学生关注社会,追求理想。 学习重难点

把握作者“淡淡的喜悦与淡淡的哀愁交织”的感情。 知识链接

1、走进文本

清末民初大学问家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说:“一切景语皆情语。”同样是碧绿的荷花,在不同人的眼里就有不同的理解。宋?杨万里曾赞叹道:“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周敦颐却看到了它“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的高洁品格!今天,我们就来看一看现代著名散文家、诗人朱自清给我们描写了怎样的荷塘美景,抒发了怎样的独特情怀! 2、作家简介:

朱自清,原名自华,字佩弦,号秋实。上大学时,朱自清开始创作新诗,1923年发表的长诗《毁灭》,震动了当时的诗坛。1929年出版诗集《踪迹》,1925年任清华大学教授,创作转向散文,同时开始研究古典文学。1928年出版散文集《背影》,成了著名的散文家。著作有《朱自清全集》。

1948年8月病逝于北京。他是诗人、散文家、学者,又是民主战士、爱国知识分子。毛泽东称他“表现我们民族的英雄气概”。 3、相关背景:

本文是一篇以写景为主的抒情散文。写于1927年7月,当时正值大革命失败,白色恐怖笼罩着中国大地。朱自清也处于苦闷彷徨中。朱自清也处于苦闷彷徨中,文中表现作者想摆脱这一苦闷的“淡淡的喜悦”和“淡淡的哀愁”。

《荷塘月色》正是作者自己想“超然”而又想“挣扎”的心迹的真实描摹和生动写照。 学习过程

一、给下面的加点的字注音 蓊蓊郁郁( ) 袅娜( ) 踱步( )( .. ) ... 霎.时弥一、.望( ) 斑驳xiè wěng chǔ chù niǎonu..( ) 渺ó mò qiàn .茫( ) 点缀.( ) 二、解释下列词语

1、蓊蓊郁郁:草木蓬勃茂盛的样子。

2、霎时:极短的时间,片刻。[ ①刹那;刹时(极短的时间)。②瞬息(比喻极短的时间)。③顷刻(表示行动或事情在极短的时间内完成,相当于“一会儿”) ]

3、袅娜:①形容草或枝条细长柔软。 ②形容女子体态轻盈柔美[①袅娉(袅娜娉婷。女子姿态美好的样子)。②袅嫋(niǎo)(纤长柔美的样子)。③余音袅袅(形容声音绵长不绝,宛转悠扬)。] 4、脉脉:①默默地用眼神或行动表达情意。如温情脉脉。②用以形容水没有声音、好像深含感情的样子。

5、朗照:朗,明亮。明察,明鉴的意思。[ ①朗白(明亮发白)。②朗朗(光明亮洁的样子;声音清脆嘹亮)。③朗鉴(明鉴)。 ④朗明(明亮)。⑤朗净(明净)。⑥朗目清眉(眉清目秀)。⑦朗秀(清秀)。]

三、整体感知------根据作者的行踪变化划分,疏理全文脉络。 部分 相关自然段 行踪 作者心情

第一部分 第二部分 第三部分 第四部分 第一部分(第 1 自然段),观景前:独游荷塘的时间、地点和缘由。(心境:“颇不宁静”)(欲排烦恼,寻找宁静)

第二部分(2—3 自然段)去荷塘:通往荷塘的小路、树木、月色。/行在小路时的感受。(小径漫步,表达感受) ---------淡淡的哀愁 第三部分(4---6自然段)观荷塘:荷塘美丽的景色。/塘中的月色。 /荷塘四周的景物。(观景绘景,抒发情感)---------淡淡的喜悦。

第四部分(7自然段到最后),离荷塘:联想古代江南采莲的旧俗。在思乡与遐想中踱回家门。

(联想采莲,惦念故乡) 四、探讨问题

1、初读课文,找出具体描写“荷塘月色”的段落重点朗读。

2、小组讨论:作者描写了荷塘的哪些景物?各有何特点?

3、认识“通感”。(讨论课后练习第二题)

4、找出自己喜欢的语句并当堂背诵。

五、详细品味课文

(一)缘由。

全文首句“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是全文的文眼。这样写有什么目的?

明确:直抒情怀,显出作者内心有苦闷,心绪烦乱;这正是夜阑人静出游观赏荷塘的缘由:欲排遣苦闷之情。

(二)去荷塘。

1、第二自然段写荷塘的环境,写这一环境的主要目的是什么?请简要分析。

明确:(1)交代没有月色夜晚的荷塘四周的景色,为下面写月色荷塘做铺垫;(2)交代作者的心情特征:淡淡的喜悦,淡淡的哀愁。

2、第三段中路上的一段独白:“路上只我一个人……这是独处的妙处”。此段心理描写照应上文中哪一句话?

明确:“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

(三)观荷塘。

第四自然段:月下荷塘。

1、这一段所写的景物依次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荷叶、荷花、荷香、荷波、流水

2、这一段景物描写的观察角度是:由_______而_______,由_______则_______, 由_____而_______。

2.由远而近,由上而下,由静而动。

3、“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这句话写出清香的特点是:( )

A、随风飘散,荡然无存 B、聚而不散,芳香浓郁 C、悠长连绵,沁人心脾 D、断断续续,若有若无

1

4、第四段文字结尾写叶下流水时,用的词语是“脉脉”而不是“静静”,这样写的作用主要是:( )

A、写出流水默默无声,衬托荷花柔美风韵。

B、写出流水含有情义,衬托荷花柔美风韵。 C、写出流水默默无声,衬托荷花艳丽照人。 D、写出流水含有情义,衬托荷花艳丽照人。 5、这一段文字在写法上的特点是:( )

A、托物言志 B、融情于景 C、触景生情 D、直抒胸臆 3.D 4.B 5.B

第五自然段:塘中月色。

1、下面句子加点字分析错误的一项是:( )

A、月光如流水一般,静静地泻在这一片叶子和花上。(“泻”字富有动感) B、叶子和花仿佛在牛乳中洗过一样。(“洗”字显出牛乳之清)

C、弯弯的杨柳的稀疏的倩影,却又像是画在荷叶上。(“画”字赋予主动意

识,写 出倩影之真)

D、曲曲折折的荷塘上面,弥望的是田田的叶子。(“弥”字突出荷叶之广之

密)

2、“酣眠”和“小睡”分别指:( )

A、熟睡和田较少时间的浅睡 B、满月和淡淡的云 C、朗照和淡云遮掩的朦胧的月照 D、黑影和残月 1B 2C

第六自然段:荷塘四周的景物。

这一自然段描写荷塘四周月色,其作用至少有二,请简要分析。

明确:(1)从内容上看,这表现了作者“淡淡的哀愁”(2)从形式上看,全文的中心写的是月色的荷塘和荷塘的月色,而四周月色的描写,与“荷塘月色”构成完整和谐的画面。

(四)离荷塘。

第7、8自然段写荷塘月色中的人。

1、作者想起江南采莲的风俗,表现对古代采莲盛况的向往,对美好生活的追求和 对故乡的惦念,其目的是什么?请简析。

明确:对古代采莲盛况的向往,对美好生活的追求和对故乡的惦念,表明作者欲超然现实,强调现实依旧,愁思依旧,心里依旧不宁静。

2、填入下面的《采莲曲》(南朝梁代萧纲)中的诗句,正确的一项是(A ) 晚日照空矶,采莲承晚辉。风起湖难度,莲多采未稀。 棹船芙蓉落,__________,荷丝傍绕腕,菱角远牵衣。 A.船移白鹭飞 B.傍人娇莺飞 C.莲摇鱼暂飞 D.更逐鹧鸪飞 五、拓展视野:

1、写荷花的诗句

(1)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静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周敦颐 《爱莲说》)

(2)毕竟西湖六月中, 风光不与四时同。接天莲叶无穷碧, 映日荷花别样红。 (杨万里 《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 》)

(3)泉眼无声惜细流,树阴照水爱晴柔。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 (《小池》 杨万里)

2、《荷塘月色》的思想内容

①不满现实向往光明 这篇散文以“我”夜游荷塘的行踪为线索,从“带上门出去”写起,到“推门进去”收尾。在夜游荷塘的过程中,作者时而缓步前行,时而停立凝

想,一路上把荷塘周围环境、荷塘、荷叶和荷花、月光以及远远近近的树木、山色,陆续呈现在读者面前,读者仿佛跟着他一路去观赏、领略“这无边的荷香月色”。这篇散文委婉细腻地描写了荷塘月色的恬静朦胧,抒发了作者不满黑暗现实,向往自由光明的感情,同时也流露出一个正直的知识分子在那个时代里彷徨苦闷的心情。 ——李国平《 <荷塘月色>讲解》

②苦闷彷徨与寂寞 朱自清在这篇散文中,一方面表现诗人在形势剧变与政治重压下的苦闷、彷徨和寂寞的情绪,另一个主要的方面,又抒写诗人对黑暗现实的不满和不肯与之妥协的态度,以及对于未来美好前景的幻想与追求。因此月下“荷塘”,映照着诗人心灵种种复杂情感的光影,使我们依稀看到诗人在痛苦中无力挣扎、在幻灭中茫然追求的形象。 ——吴周文《谈<荷>》

③ 内心矛盾与冲突 朱自清这类自由主义知识分子既反感于国民党的“反革命”,又对共产党的“革命”心怀疑惧,就不能不陷入不知“那里走”的“惶惶然”中——朱自清的“不平静”实源于此。……他们试图“躲到学术研究中”,既是“避难”,又在与“政治”保持距离中维护知识分子的相对独立。在某种意义上,“荷塘月色”(宁静的大自然)的“梦”也正是朱自清们的精神避难所。

既神往于个人的自由世界,又为此感到不安与自谴,这内在矛盾构成了朱自清内心“不平静”的另一个侧面;在《荷塘月色》里就外化为“荷塘月色”与“江南采莲图”两幅画图,在“冷”与“热”、“静”与“动”的强烈对比、相互颠覆中,写尽了这一代自由主义知识分子的内心矛盾与冲突。 ——钱理群 《 关于朱自清的“不平静”》

④彷徨苦闷却无不满 《荷塘月色》的主题是:表现了二十年代末,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的朱自清面对人生的十字路口而产生的彷徨、苦闷的思想感情。

他对当时的社会缺乏深刻的认识,想去认识却不能认清形成的矛盾。二三十年代的知识分子都曾在漫漫的长夜中摸索过,探求过,苦闷过,即使鲁迅这样伟大的作家也一度彷徨而不知路在何方。因此,朱自清先生的苦闷是有代表性的,我们不能因为他对国民党抱有幻想而责备他,也不能因他没有参加无产阶级队伍而认为他缺乏勇气,那就不是历史唯物主义了。当然,我们也没有必要硬说朱自清对蒋介石不满才写《荷塘月色》的,有人说本文表现了作者向往光明,追求进步,则更是牵强附会了。 ——程翔《<荷>主题探》 ⑤不消沉 无哀愁 这里流露了爱国知识分子热爱祖国山河的热烈情怀……这种感情流露在“独裁代替民主”的逆转时代,更使人觉得诗人对未来充满希望,并不消沉,并无什么“哀愁”。同时,也流露了诗人洁身自好、不愿同流合污的高洁品性。

如果说诗人心中真有维系着时代命运的“哀愁”,哪会有心去欣赏多情、缠绵的采莲歌呢?哪会去“惦着江南”的采莲歌呢?哪会引起广及大江南北的美好想象呢?

《荷塘月色》的灵魂,不是诗人的“淡淡的喜悦当中夹杂着淡淡的哀愁”,而是诗人的热爱祖国山水的爱国情思和诗人洁身自好、不愿同流合污的高洁品性。

——吴海发《荷》中有哀愁吗

3、《采莲赋》参考译文(罗定五)

漂亮的少年、美貌的少女,心心相印采莲去。鹢首船头来回转,交杯频递笑把爱情传。桨板轻摇水草紧绊,船头微动浮萍才分开。姑娘身材多窈窕,白绸衫儿束细腰。情意绵绵难分割,恋恋不舍把头回。春末夏初好季节啊,叶儿正嫩花儿才开。撩水逗乐笑微微,怕水珠溅身弄湿衣。忽然又觉船儿斜,急忙收起绫罗裙。 4、分析《采莲赋》《西洲曲》

《采莲赋》梁朝皇帝萧绎撰制,宫体文学范畴,写一群美丽绰约的少女在和风丽日的暮春季节荡舟采莲的嬉戏,从而引起对心上人的思念;《西洲曲》南朝民歌,写女子盼郎不至,出门采红莲,“怜子”勾起对情郎的思恋;这两首诗的共同主题:歌颂青春,赞美爱情。 四、作业:

背诵4-6段;划出你最喜欢、最欣赏的语段、语句并加以揣摩

2

课后反思: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