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苏联模式关系析论 联系客服

发布时间 : 星期日 文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苏联模式关系析论更新完毕开始阅读b6e6b06927284b73f24250e1

的。割断了历史的联系,就会削弱这种理论产生的基础。

毫无疑问,苏联模式在政治方面的高度集权、个人崇拜、以暴力手段压制党内和社会上的不同意见;在经济上排斥市场经济规律,强化重工业、忽视农业和轻工业的发展;在意识形态领域对马克思主义僵化理解等方面存在严重弊端,因此从毛泽东开始我们党就不断探索突破苏联模式的路子。1985年,邓小平指出:“社会主义究竟是个什么样子,苏联搞了很多年,也并没有完全搞清楚。可能列宁的思路比较好,搞了个新经济政策,但是后来苏联的模式僵化了。”⑥ 因此他说道:“不坚持社会主义,不改革开放??只能是死路一条。”⑦ 戈尔巴乔夫的错误就在于抛弃了原苏联模式中的社会主义政治和经济原则,最终酿成苏联解体的严重后果,这个教训必须汲取!

三、正确评价苏联社会主义建设70年历史的成败得失

苏联解体后,对苏联社会主义建设70年成败得失的评价大体有两种态度:一是全盘否定苏联历史,如戈尔巴乔夫之流。早在1984年戈尔巴乔夫会见瑞士记者时,就说这个制度“一切都腐烂了,必须用民主化、公开性的手段促其变革”⑧;二是持辩证分析的态度,既承认它曾经取得的辉煌成就,也指出其自身存在的严重弊端。断定“苏联模式”“早已失败、早已被历史证明是一条死路”,这是完全不符合历史事实的!

“早”到什么时候?列宁时期吗?以列宁为首的布尔什维克党所取得的十月革命的胜利,不仅奠定了苏维埃政权的政治经济基础,包括确定了国民经济计划化的原则,而且在沙俄帝国因专制制度的腐朽、资产阶级临时政府又不能解决俄国民众对“和平、土地、面包”的迫切要求而陷入绝境之时为俄国开辟了一条生

路。更为重大的意义是为全世界的无产阶级革命包括中国革命指引了一条出路。否定了十月革命,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而产生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就失去了基础,把这说成是“死路一条”怕是行不通的。

“以计划经济为基础的苏联模式”在斯大林时期遭到失败了吗?这是目前国内争论的一个焦点,近来有不少文章抨击、否定斯大林模式。斯大林时期的苏联面临两个生死抉择:旧俄国是一个落后的国家,必须尽快实现国家的工业化、现代化,否则“落后就要挨打”;同时在法西斯入侵的威胁面前,必须保卫国家的主权和领土完整。能否度过这两个生死关是检验“斯大林模式”的惟一标准。斯大林模式到底对苏联社会经济发展起了推动作用、抑或是“死路一条”,俄罗斯人的评价恐怕更值得注意,这毕竟是他们的经历,是他们的历史!

与戈尔巴乔夫时期对斯大林模式的全盘否定不同,近年来俄罗斯对斯大林时期持正面评价的人高达一半以上。2007年1月,由俄罗斯列瓦达研究中心及美国学者共同对全国44个地区最新调查资料显示:超过一半的人认为斯大林是“英明的领袖”⑨;2007年6月,在普京总统关注下通过的俄罗斯教科书中称“斯大林是苏联最成功的领导人”⑩。

我们再看看俄罗斯学者对斯大林模式的评价。俄罗斯科学院乌拉尔分院副院长阿列克谢耶夫院士写道:苏联现代化的特点乃是建筑在高度集中的管理体制下的动员型经济,经济任务必须服从于政治目的,并且为了达到这个目的采取了非常的措施,崇高的思想与粗鲁的手段结合在一起。为了完成这些任务特别强调思想上的服从,这在苏联实现现代化过程中起到了独特的作用。因为在一个社会经济条件落后的国家要加速实现从农业国家向工业化国家的过渡需要动员一切资源,不仅仅是经济的,也包括社会的精神力量。(11) 2007年,俄罗斯科学院

世界历史研究所舒宾教授写道:“俄罗斯工业化现代化进程决定性的阶段是在30年代斯大林执政时期。斯大林体制确实具有严酷性,其严酷的程度甚至比资本原始积累阶段也毫不逊色。但只有这样才能集中掌握对于建设工业基础必须的资源,并奠定了苏联工业体制进一步发展的基础。”(12) 可以看出,他们特别强调苏联当时利用国家调控、国家计划的必然性。这的确是由那个时候的历史条件、历史环境、历史认识所决定的,决不能用我们今天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认识苛求前人。

2007年4月,俄共中央主席团《关于伟大的十月社会主义革命90周年》的决议指出:“共产党人领导的苏联社会认识到斯大林关于必须在十年之内跨越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用了不少于一个世纪才走完的那条历史道路的思想极为重要。土西铁路、第聂伯列宁水电站、马格尼托戈尔斯克钢铁联合企业成为体现在劳动中的忘我精神的象征。由于苏联人民的群众性的英雄主义和忘我牺牲精神,苏联才变成了一个强大的工业化大国”;“牢固的经济基础和政治基础,生产资料公有制的确立,为苏联人民取得伟大的卫国战争的胜利奠定了可靠的基础”。决议特别强调“国民经济有计划的发展”在实现工业化和卫国战争胜利中所起的巨大作用。

甚至《世界银行》在关于世界工业化分析的总报告中也指出:“相当清楚的是,苏联在工业化方面取得了巨大进展。根据西方经济学家的计算,苏联国内生产总值平均每年增长率从1929年到20世纪50年代中期(即整个斯大林时期——笔者注)为6.7%,1953-1965年为6.1%,1966-1970年为5.3%??”这个报告还把第二次世界大战后20年间世界上其他国家与苏联工业化的发展作了对比,指出:在工业化国家中除了日本和德国,以及所有非市场经济国家外,增长速度都没有苏联快,增长持续时间也没有苏联长。(13)

事实证明:苏联在那个时候如果不是利用“社会主义计划管理”的优势,能在一个落后的国家短期内集中调动国家有限资源实现工业化、打败法西斯侵略、拯救自己的国家吗?如果不顾这个全世界公认的历史事实,非要把这说成是“死路一条”,岂不是颠倒黑白?

当然斯大林在实现工业化过程中,采取了一些强制性做法,它们作为苏联工业化、现代化发展中的弊端和教训是值得认真总结的。如全盘集体化时期强迫农民入社,对富农采取强制迁徙的做法;以及由于这些政策而造成的1932-1933年、1946-1948年两次大饥荒上百万人因饥饿、疾病而死亡(14);对党内不同意见采取镇压、甚至大规模镇压的手段;排斥市场经济规律,长期把重工业、军事工业置于优先地位,以至影响轻工业和农业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把工业化时期形成的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固定化,致使社会体制僵化、缺乏活力等。

斯大林之后的20世纪50-80年代的苏联社会在苏联解体前后往往被称为“停滞时期”。但现在多数俄罗斯人对此表示了不同看法,指出“停滞”的另一面应当理解为苏联社会“稳定”发展的时期。什?姆?蒙恰耶夫、弗?姆?乌斯季诺夫2002年在《苏维埃国家史》中写道:“过去往往把‘停滞’理解为在苏联历史上的某段时间一切陷入停顿状态。经历了戈尔巴乔夫改革的15年后才明白,实际情况恰恰相反。不能不看到和忘记了在这段时间,由于千百万苏联人诚实、忘我的劳动,建立了崭新的、完整的工业企业,创造了一系列伟大的科学发明。”(15)

他们认为勃列日涅夫时期经济发展的成就主要表现在:到20世纪70年代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