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省汉中市2019-2020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校际联考语文试题及答案解析 联系客服

发布时间 : 星期六 文章陕西省汉中市2019-2020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校际联考语文试题及答案解析更新完毕开始阅读b723369bbeeb19e8b8f67c1cfad6195f302be843

陕西省汉中市2019-2020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校际联考

语文试题参考答案

1~3.C C B 【解析】

1.该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简明、连贯、得体的能力。选句子填空,要通读语段,整体理解语段的内容,重点捕捉空格前后的内容,注意前后话题的中心,表达的重点和角度,然后结合选项内容加以比较推敲。括号前面谈论的是比兴手法,前一句说“比兴手法在《诗经》中还是单纯的触物起兴”,依据前面和后面的语境,结合选项提供的内容,可知括号中是表达比兴手法在《离骚》中的发展状况。前一句的话题和主语是“比兴手法”,因此括号内容所填句子的主语应和前句保持一致,且前句中“还是”发展初期,括号内是发展的创新阶段,因此前后应是转折关系,结合句子主语应是“比兴手法”,且前后是转折关系。 故选C项。

2.该题考查学生辨析病句的能力。做病句题首先整体阅读,根据语感可以直接排除个别选项。其余的,要仔细阅读,划分句子成分,先提取句子的主干,然后再看内部修饰是否恰当。这样能检测出搭配是否恰当,成分是否残缺,结构是否混乱,句式是否杂糅等问题。最后再看句中有无一些容易出现病句的标志词,细细推敲。画线句中,语序不当,“一篇”作为数量短语作定语,应放在定语的最前面,因此排除ABD项。 另外,“确立”和“基石”搭配不当,应将“确立”改为“奠定”。 故选C项。

3.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词语(包括熟语)的能力。近义词辨析要从两个方面入手分析,一是辨析近义词,抓住词语的不同点。近义词的不同,有使用对象不同,词义轻重不同,感情褒贬不同,词语语法功能不同。二是关注语境,理解空格处侧重要表达的是什么意思。 变幻莫测:变化很多,不能预料。日新月异:每天都在更新,每月都有变化。指发展或进步迅速,不断出现新事物、新气象瞬息万变:在极短的时间内变化快而多。形容变化很多很快在很短的时间内就可发生很多的变化。语境是说屈原想象力很是自由奔放,写作时用笔变化多。因此选用“变幻莫测”。

浑然一体:融合成一个整体,不可分割。也形容文章绘画,布置匀整,结构谨严。天衣无缝:

答案与解析 第1页,共13页

比喻事物周密完善,找不出什么毛病。水乳交融:像水和乳汁那样融合在一起,比喻关系非常融洽或结合得很紧密。语境是说屈原写作时将幻想和现实非常融洽地结合在一起,融合在一起。故选用“水乳交融”。

千古流芳:美名永传于后世。光照千古,光辉照耀,具有长远存在的价值。千古绝唱:指从来少有的绝妙佳作。语境是说《离骚》中塑造了一个非常光辉的形象,这个形象具有长远存在的价值。因此选用“光照千古”。 故选B。 【点睛】

病句需按考纲考查的几大类型复习,并且熟记一些规律性的东西,平时注重总结。比如:1.2.出现了多个谓语,出现了并列的短语,可能是搭配不当、分类不当、语序不当或语意不明;可能是搭配不当、偷换主语;3.出现了长宾语,可能是宾语中心语残缺、搭配不当;4.出现了多重定语、多重状语,可能是语序不当或赘余;5.出现了数量短语,可能是语意不明、重复、语序不当、用词不当;6.出现了代词,可能是语意不明、重复;7.出现了两面性的词语,可能是前后肯否不一、不合逻辑;8.出现了“避免”、“防止”、“以防”、“以免”、“切忌”、“禁9.出现了判断动词“是”“成止”等表示否定的词语(或者疑问句),可能是不合逻辑或表意相反;为”,可考虑主语与宾语是否搭配;10.出现了固定结构、下定义,可能是结构混乱;最后,如果句子的“病状”不明显,可压缩句子的主干,看相关成分是否搭配、残缺,或结构是否混乱。

4~6.C D A 【解析】

4.试题分析:由文中“从刘兄来看,……他对兰芝的一番开导,合情合理”可知,文中所说的“合情合理”是“刘兄”的想法,因此选项中不属于“刘兄”的观点的,就是答案。本题ABD三项都是刘兄心里的想法,而C项是作者的评价,不属于刘兄的做法。因此答案应为C项。 5.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筛选文中重要信息的能力。解答时要找出文章中相对应的语句,注D项对应信息在原文第意将选项转述内容与原文内容逐一比对,寻找细微的差别确定答案。

五段,这一段的中心句是“从刘兄来看,说刘兄是封建礼教的帮凶,实在是冤枉他了”,所以选项中的内容是文中退一步来证明刘兄不是“帮凶”的话,不是得出作品主题的理由。 6.试题分析:B项,对“现代人”的说法过于绝对;C项,“焦母与兰芝都想在感情上独占仲卿”理解错误,文中只提到“焦母因恋子情结而产生的嫉妒与变态心理”,而没有提到兰芝想

答案与解析 第2页,共13页

在感情上独占仲卿。D项,由文章最后一段可知,此选项对作品的主题的理解不当。 点睛:本题考查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这类题目解答时首先要通读全文明确论述话题;然后筛选出每一段的关键句,尤其是首尾段中心句,整体理解文章的内容,把握作者的观点态度;最后将选项信息归位,与原文比对理解,看看有没有偷换概念、范围缩小、混淆关系、轻重范围失当等问题,找出答案。 7.C 8.B

9.①优化分类标准,结合实际情况提供垃圾分类投放指导;②构建法律体系,出台具体而有效的配套奖励惩罚措施;③注重宣传教育,培养市民进行垃圾分类的意识与能力;④强化公民参与,压力与动力并行,培养市民行为习惯。 【解析】

7.本题考查学生筛选与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解答本题,首先要审题,明确题目要求,即选出“关于上海市生活垃圾基本分类的说法,不正确的一项”;然后快速阅读材料,找到垃圾分类涉及的语段,然后浏览选项内容,将选项内容回归原材料,一一比对核实,得出答案。材料一指出:“有害垃圾,是指纳入《国家危险废物名录》,对人体健康或者自然环境造成直接或者潜在危害的,且应当专门处置的废镍镉电池、废药品等废弃物。”C项,“……生理盐水瓶都属于有害垃圾”错误,(用坏或用完的)的“生理盐水瓶”,首先其内残余的盐水对人与环境无害,其次“瓶”无论是玻璃还是塑料所制,都属于可回收物。所以C项对“生理盐水瓶”归类有误。 故选C。

8.本题考查考生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和归纳概括内容要点的能力。此类试题解答时,一般先浏览选项,然后到文中找到与选项相关的语句,进行比较、辨析。解答理解和分析题要辨明检索区间,确定对应语句;联系上下文体会,要死抠字眼。本题选项B分析有误,材料三指出:“日本形成了……宣传教育体系……同时还形成一个良好的垃圾分类管理的舆论环境,给公民以压力和动力……”说明其压力和动力不光来自政府、政策层面,也来自教育与舆论环境,而选项对日本相关情况的表述片面。 故选B。

9.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和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解答此类题首先要明确题干的要求,如本题“结合材料,分析应当如何推进我国城市居民垃圾分类

答案与解析 第3页,共13页

投放工作”;然后把握全文主要内容,具体来说,就是要探究文章的观点,把握作者在文中体现的态度,筛选出文中使用的论据等;接着把握题干要求,确定答题区间。结合材料内容可以得知,我国城市居民垃圾分类投放工作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分类多样化体现;二是教育宣传普及到生活中;三是法律体系和惩罚监督到位;四是公民参与,公民习惯的养成。本题参考要点:①优化分类标准,结合实际情况提供垃圾分类投放指导;②构建法律体系,出台具体而有效的配套奖励惩罚措施;③注重宣传教育,培养市民进行垃圾分类的意识与能力;④强化公民参与,压力与动力并行,培养市民行为习惯。 10.C

11.①现在离开先生将近五十年,未曾与先生一通音讯,不知他云游何处,所以作者会感到怅惘;②徐老师虽然长相古怪且待人“凶恶”,但他有才华,对学生认真负责,教学上教导有方,作者跟从他学习受益颇多,所以对他充满敬慕。

12.①肖像描写——作者写徐老师的外貌;语言描写、动作描写一-写 徐老师上课时的情形,突出了他“凶”(严厉)的特点;细节描写一写他修改“我”的作文时,表现了他的认真负责,体现了他的敬业精神。②全文采用了欲扬先抑(前后对比)的写法。作者先写徐先生古怪的外貌和神态,作文课上他骂“我”“你是什么东西?我一眼把你望到底”,以此来突出他的“凶”。又写他自己选辑教材,有意思地朗诵,用大墨杠子大勾大抹地批改“我”的作文,使“我”受益良多,突出了他才学很高,对学生认真负责的态度。 【解析】

10.该题属于综合考查文学类文本的基本体裁特征。考查内容涉及理解散文作品的内容,语言,表现手法,散文主旨等各个方面。做此类题须首先通读原文,整体理解把握作品内容及主旨。结合选项具体分析。仔细阅读选项,然后逐一到原文中搜索相关内容。理解后和选项加以比对,看看是否有出入。

A项,“让‘我’懂得尊重老师、敬畏老师了”分析有误,我对老师的尊重和敬畏并不是始于老师的那一骂,而是始于老师的诵读和批改我的作文。

B项,“更因老师归隐道山不便相见而感到悔恨”分析有误。文中是说“我离开先生已将近50年了,未曾与先生一通音信,不知他云游何处”,是表达不知老师现在哪里,什么情况,并不是说老师归隐道山,也不是不便相见。

D项,“与《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一文的语言极其庄重严肃不同”分析有误。《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一文的语言很平实。

答案与解析 第4页,共1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