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诗歌五首教案5 人教版优秀教案 联系客服

发布时间 : 星期三 文章古代诗歌五首教案5 人教版优秀教案更新完毕开始阅读b7324c437e192279168884868762caaedd33ba95

古代诗歌五首

作者:四川省渠县文崇镇第二中心学校 王强远

·教学目标

.朗读并背诵这五首古代诗歌。 .培养感悟古代诗歌内容的能力。 .品味诗歌的意境。

·教学重点:

.朗读并背诵这五首诗歌。 .感悟古代诗歌的内容。

·教学难点:品味诗歌的意境。 ·教学时间:三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观沧海》 ·教学目标:

.了解有关曹操的文学常识。 .理解每句诗的含义。 .理解诗的主题思想。 .背诵和默写全诗。

·教学重点:

理解诗的主题思想和背诵、默写全诗。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教师讲述:同学们,在我国的三国时期有一位著名的历史人物,他曾挟天子以令诸候,这位历史人物是谁?同学们说说看。(学生回答:曹操)曹操不仅是三国时期著名的军事家,还是一位文学家,是我国古代文学史中“建安七子”之一。同学们学过他的作品吗?现在我们就一起来学习他写的一首诗歌,这就是《观沧海》。(板书课题:《观沧海》)

二、新授:

.作者及其作品简介。

曹操(-),字孟德,沛国谯郡(现在安徽亳州)人。东汉末政治家、军事家、诗人。在镇压黄巾起义的过程中,逐渐扩充军事力量。建安元年()迎献帝都许昌,用他的名义发号施令,先后削平吕布等割据势力。建安五年()在官渡大败兵强地广的袁绍,此后逐渐统一了北方。建安十二()东征乌桓,也取得了很大的胜利。次年率军南下,被孙权、刘备的联军击败于赤壁。后封魏王。曹丕称帝,追尊他为武帝。善诗歌,《步出夏门行》《蒿里行》诸篇,用乐府旧题抒发自己的政治抱负,气魄雄伟,慷慨悲凉,对汉末人民的苦难生活也有所反是映。有《魏武帝集》。我们今天要学的诗歌出自《乐府诗集》中的《步出夏门行》,是《步出夏门行》中的第一章。

.根据学生课前收集的资料,让学生谈谈“汉乐府诗”:

明确:汉乐府诗一般无标题,《观沧海》这个题目是后人加的。乐府诗原来是可以配乐歌唱的。诗的最后两句“幸甚至哉,歌以咏志”时合乐时加上的,是诗文的附文,跟诗的内容没有联系。

.解题,初步感悟本诗的意境:

《观沧海》是曹操的名篇,在这首诗中寄托了诗人很深的感慨,透过它我们可以看到诗人自己的胸怀。这首诗是他北征乌桓时所作。乌桓是当时东北方的大患,建安十一年(公元年),乌桓攻破幽州,俘虏了汉民十余万户。同年,袁绍的儿子袁尚和袁熙又勾结辽西乌桓首领蹋顿屡次骚扰边境,以致曹操不得不在建安十二年(公元年)亲率大军北上,追歼袁绍残部,出师北伐。在五月,曹操誓师北伐,七月出卢龙寨,临碣石山。他跃马扬鞭,登山观海,面对洪波涌起的大海,触景生情,写下了这首壮丽的诗篇。可以说,大战之前,身为主帅的曹操,登上当年秦皇、汉武也曾登过的碣石,又当秋风萧瑟之际,他的心情一定会像沧海一样难以平静。他将自己这种昂扬奋发的精神融会到诗里,借着大海的形象表现出来,使这首诗具有一种雄浑苍劲的风格,成为一篇优秀的作品。

.朗读《观沧海》。要求读得富有节奏感,读出作者的感情。 ①教师范读

②学生齐读后自读,体会作者博大的胸襟。 .师生共同赏析: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交代观海的地点,诗人登上碣石山顶,居高临海,视野开阔,大海的壮阔景象尽收眼底。这两句虽然没有直接写到人,但我们仿佛看到了曹操登山望海时的那种勃勃英姿。这个“观”字统领全篇,是诗的线索,以下描写由“观”字展开写登山所见。

头两句起得很平稳,“东临碣石,以观沧海”,说明自己登上碣石山俯视大海。原来的碣石山在现在河北省乐亭县的西南,面对着渤海。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这是望海初得的大致印象,是写从碣石山往下看沧海的情形。“澹澹”形容大海水面水波荡漾的样子;“何”是“多么”的意思,“水何澹澹”形容大海波澜壮阔,是赞美之词。这正是刚刚登上山顶的第一个印象。“竦峙”是高耸屹立的样子。是在这水波澹澹的大海上,最先映入眼帘的是突兀耸立的山岛,它们点缀在辽阔的大海上,使大海显得神奇壮。

这两句的意思是说:茫茫的大海上碧波万顷,一望无垠,只有脚下的山岛高高地耸立在海心。

思考:同样是观海,站在岸边,坐在船头,或者是登上山顶,我们的感受是否相同? 明确:是不一样的。曹操这时候站在山上,第一眼看到的自然是大海的全景,所以他从大处落笔墨,着力渲染大海那种苍茫浑然的气势,给人一种坚定倔强的感觉。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虽然已到秋天萧瑟、草木零落的季节,但岛上依然树木繁茂,百草丰美,给人以生机盎然之感。诗人面对萧瑟的秋风,极写大海辽阔壮美,波涛汹涌,浩淼接天,山岛高耸挺拔,草木繁茂,没有丝毫感伤的情调,表现作者壮阔的胸襟。

这是四句的意思是:树木郁郁葱葱地生长,各种花早长势也很旺盛;萧瑟的秋风,波澜壮阔的海水不断涌起。

教师点评:以上六句是正面铺写大海。其中真正写大海的只有两句。在这两句中,作者着重抓住了海水的形态变化进行大笔勾画,写出了大海变化万千的特点:“水何澹澹”是写大海在无风情况下水波动荡的样子,而海水一遇到大风,就会立即掀起轩然大波,“洪波涌起”仅仅四个字就逼真地展现出了大海那种波澜壮阔的气势。“涌”字用得尤其出色。从这两句描写中,我们不仅看到了大海波涌连天的形态,而且仿佛听到了惊涛拍岸的声音。作者虽写观海,但并不单纯写海。如果只写茫茫无际,波涛汹涌的海水,即使写得再好,也会给人以枯寂之感,所以作者在描写大海时,又插以山岛草木来点染,有了山岛草木的点染烘托,就把大海写得生机勃发,欣欣向荣,使人感觉到,大海不仅浩瀚壮阔,而且美丽多姿。我们试把这几句联起来吟诵一下,就能体会到其中的韵味:茫茫苍苍的大海,波涛起伏,拍打着海岸,山岛耸立,丰茂的草木在萧瑟的秋风中摇曳弄姿,这是多么壮丽的意境,多么美好的图画啊!这六句虽是在描绘生气勃勃的大海风光,实际上在歌颂祖国壮丽的山河,透露出作者热爱祖国的感情。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这两句借助奇的想象来表现大海吞吐日月星辰的气概,写出大海的气势和威力。从两个“若”字可以看出,这写的是虚景,即诗人的主观感受,也是诗人的想象。

这四句诗的意思是:太阳和月亮每天从东方升起来,绕天一周,又向西方落下去,好像从海里升起又落到海里去一样。星不灿烂的银河,叙贯在天空,它那远远的一端垂向大海,就好像发源于沧海一样。

这寥寥十六个字,就写出了沧海之大,写出了幅吞吐日月、含孕群星的气派。在这里,诗人以沧海自比,通过写大海吞吐宇宙的气势,表现了诗人宽广的胸怀和豪迈的气魄。这四句是全诗的高潮,也是诗人感情发展的高潮。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这两句与本诗正文的内容没有直接关系。在《步出夏门行》中每章都有。其意思是:庆幸得很,好极了,用诗歌来明志。

.学生齐读本诗,体会诗歌的感情。

三、小结:

这首诗写登山望海的景象,气势雄浑,表达了作者壮阔的胸襟和豪迈乐观的进取精神,抒发了统一中国建功立业的抱负。在本诗中,诗人将自己昂扬奋发的精神融于诗中:写山岛的盎然生机,寄托了他的昂扬斗志;写沧海的波澜壮阔,表达了他豪迈乐观的进取精神;写沧海吞吐日月的景色,显示了他的博大胸襟和气吐山河的气概。

四、板书设计:

水:澹澹山岛:竦峙(壮丽气势)

观沧海 树木:丛生 百草:丰茂(向荣姿态) 借景抒情 (乐府诗) 日月:运行-出其中 (奇特想象) 虚景 (歌咏志) 星汉:灿烂-出其里 (宏伟意境) (博大胸襟) 描写了观沧海的壮丽景象,抒发了作者的雄心壮志的豪迈气魄。

五、布置作业:

背诵并默写这首诗歌。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

《次北固山下》和《钱塘湖春行》

·教学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