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现代主义文学综述 联系客服

发布时间 : 星期三 文章西方现代主义文学综述更新完毕开始阅读b743a0f904a1b0717fd5ddb2

他的理想只能造成精力与才智的浪费。作品通过盖茨比的形象展示了“美国梦”的破灭,以及理想主义在一个物欲横流的世界中被击败的必然性和悲剧性。

辛克莱·刘易斯(1885—1951) 刘易斯的作品以善于描写中西部小镇陋习“乡村毒菌”而著称。《巴比特》是他的代表作。作品以讽刺手法,塑造了一个美国中产阶级市侩的典型形象。这个人物被描写得惟妙惟肖,以至于“巴比特”已经成为“庸俗”的同义词而进入美国的现代语言。刘易斯荣获1930年诺贝尔文学奖,成为第一个获此殊荣的美国作家。

约翰·斯坦贝克(1902—1968) 斯坦贝克是三四十年代美国重要的小说家。其作品一般以下层人民为描写对象,代表作有《人鼠之间》、《愤怒的葡萄》等。《愤怒的葡萄》反映了垄断资本对广大农业工人的压榨及其所引发的社会危机,表现了作者对下层人民的同情心和敏锐的洞察力,被称作是美国30年代经济大萧条时期的一部史诗作品。

杰罗姆·大卫·塞林格(1919—)塞林格以青少年的独特视角,揭露了资本主义文明的丑恶。其成名作和代表作是《麦田里的守望者》。

《麦田里的守望者》主人公是16岁的少年霍尔顿·考尔菲尔德,他还未成年就已体会到了社会的种种黑暗。他孤单寂寞,精神极度空虚。在这个世界上,也只有天真无邪的孩子才是他心目中的理想人物,成人世界则是虚伪的、可怕的、堕落的,而青少年与其说在成长不如说在蜕化。他们太容易受到成人世界的污染,就如同在麦田里嬉戏的孩子太容易跌入旁边的深渊一样。所以他要作一个守望者,尽其所能,使孩子们免于堕落。霍尔顿这个人物形象集中了成长的痛苦和时代的痛苦。

1871年8月27日,德莱塞出生在美国印第安纳州特雷霍特镇一个德国移民的家庭。 德莱塞中学便辍学谋生, 1892年受聘为记者和编辑,广泛接触了社会生活,了解到“金元帝国”社会的方方面面。

1899年德莱塞转向小说创作,其主要作品有《嘉莉妹妹》、《珍妮姑娘》、《天才》、《欲望三部曲》、《美国的悲剧》。

第二次大战中他积极参加了反法西斯斗争, 1945年8月加入美国共产党,同年12月28日于加利福尼亚州的好莱坞病逝。

《嘉莉妹妹》:年轻姑娘嘉莉最初相信依靠自己诚实的劳动能够过上好一点的生活,但现实粉碎了她的“美国式梦想”。她靠出卖灵魂得到了金钱和地位,但并不幸福。 嘉莉最终的名利双收,使美国的读者愤激不已。因为这超出了他们的“期待视野”,他们已经习惯了堕落的妇女受到严厉的惩罚这种结局。德莱塞塑造出嘉莉这样一个反传统形象,意在揭示出社会表象后的真实。

《珍妮姑娘》: 珍妮姑娘是一个纯真善良、富于奉献精神的劳动妇女。珍妮柔顺依人的性格既是她的美德,也是她的弱点。小说中的两个男人既被她吸引,又无须付出婚姻的代价。珍妮最终成为弃妇的结局,正是劳动妇女的普遍遭遇。 《天才》: 小说写一个天才画家尤金·威特拉一生的经历。尤金本来是一个正直、诚实、“具有艺术家气息”的青年,但到了繁华的纽约后,他开始逐步堕落。在种种物质享受的诱惑之下,他变得利欲熏心,荒淫无耻,终于丧失了自己的良知和才华,陷入了创作的绝境。《天才》凝聚了德莱塞的切身体验和感受。小说中的尤金与生活中的德莱塞有着很多相似的经历。尤金的形象正是资本主义社会中艺术界的一个典型代表,作品揭露了资本主义社会对艺术的毒害。

《欲望三部曲》:包括三部长篇小说《金融家》《巨人》和《斯多噶》。三部曲的背景发生于资本主义向帝国主义过渡的时期,其中心人物是金融巨头柯帕乌。《金融家》主要描写柯帕乌从银行职员的儿子成为百万富翁的经历。 《巨人》写柯帕乌在芝加哥成为垄断资本家、金融巨头的经历,着重描写70至90年代他在芝加哥建立铁路垄断企业的活动。 《斯多噶》写柯帕乌19世纪末20世纪初输出资本到伦敦建筑地铁的活动。柯帕乌是美国垄断资本家的

典型代表。他最大的特点是对财富、权力、情欲的贪得无厌。 《欲望三部曲》当之无愧地成为美国资本主义编年史。

《美国的悲剧》: 长篇小说《美国的悲剧》的发表,标志着德莱塞的现实主义创作取得新的成就。《美国的悲剧》是德莱塞的代表作,也是使他获得世界性声誉的作品。《美国的悲剧》描写了对“美国梦”的追求以及“美国梦”的幻灭。

内容简介: 小说的中心人物是穷牧师的儿子克莱德·格里菲斯。他原本是一个天真幼稚的青年,由于受到外部世界腐蚀,逐渐演变成为一个崇拜金钱,追求情欲、玩世不恭的人。做工厂工头的时候,他与女工罗伯塔有了私情,并使她怀孕。结识了富家小姐桑德拉之后,克莱德设计了翻船阴谋企图淹死罗伯塔。但事到临头,他又不敢贸然下手。这时船翻,罗伯塔堕入湖中。案发后,分属两个党派的司法界人士利用此案明争暗斗。作为两党政治赌博的结果,克莱德以故意杀人罪被判死刑。

主人公形象分析: 主人公克莱德属于德莱塞所说的“欲望强烈,但是资质可怜”的那一类人。在亲眼见识了外界的富有和豪华之后,克莱德的世界观完全改变了。在他看来,人生在世就是追求金钱和美女,而其他一切全不重要。赚钱与享乐的欲望恶性膨胀以后,他逐渐变得为了目的,不择手段。他先是经受不住情欲的诱惑,与女工发生关系,后又盼望着富家小姐的垂青而一步登天。狂热的金钱欲与色欲冲昏了他的头脑,使他丧失了清醒的理智和判断力,成为美国梦的牺牲品。

现实性与典型性: 现实针对性:当时的美国功利主义盛行,青年人普遍认为,有了金钱便能拥有一切。克莱德的悲剧,揭露了金钱至上的生活方式对人的腐蚀毒害作用,昭示了利己主义恶性膨胀的严重后果,表明了悲剧的祸首就是美国的社会制度。典型性:由于克莱德是一个普普通通的美国青年,既没有超人的才智,也没有显赫的门第,既非德行高尚,又非十恶不赦,所以,他成为美国青年一代的典型。正因为这部作品的典型性,许多美国青年感到切肤之痛,有人甚至对号入坐,投书作者说“克莱德就是我”。

美国的悲剧》的命定论和虚无主义思想:作者一方面揭露了美国社会的残酷现实,另一方面也流露出命定论和虚无主义思想。小说描写了克莱德从一个地方奔向另一个地方,从一个人的怀抱投向另一个人的怀抱,任凭命运将他的人生小船上下颠簸。就连罗伯塔的死亡也是出于偶然性。他一推她,船歪了,他想帮她站稳,但船却翻了。蓄谋已久的谋杀并非取决于他的意志而是假借于命运获得了成功。作者似乎表明了个人的无足轻重与无能为力。 艺术贡献: 《美国的悲剧》继承了巴尔扎克的现实主义传统,描写出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同时将写实主义的描写与幻觉、潜意识、梦境联系起来,使作品既具有时代特色,又体现出人性深度。 20世纪西方文学 第一章 导 论

一 外国文学的基本概念

1、外国文学的分类

西方文学-→欧美文学; 东方文学-→亚非文学;“东方”是一个非常复杂的概念,它有地理的、政治的、文化的等不同层面的含义,通常指亚非。

2、欧美文学的分期

古代文学(古希腊、罗马文学)-→中世纪文学(476年-1640年)-→文艺复兴时期文学(人文主义)-→17世纪文学(古典主义)-→18世纪文学(启蒙主义)-→19世纪初期文学(浪漫主义)-→19世纪中期文学(批判现实主义)-→19世纪后期文学-→20世纪现实主义文学-→20世纪现代主义文学 二 西方文学的历史渊源 ★希腊、罗马的古代传统;

★以基督教为代表的中世纪传统。

(一)文学题材:正如恩格斯所指出的:“没有希腊文化和罗马帝国所奠定的基础,也就没有现代的欧洲”。古希腊罗马文学、中世纪文学为西方文学的发展提供了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武库”和“土壤”,为后世西方文学的代表作家直接提供了丰富的文学题材。莎士比亚、密尔顿、莫里哀、歌德、拜伦、狄更斯、托尔斯泰等作家,曾大量地在古代神话、史诗、喜剧以及历史传纪中借用有关题材,而希腊神话更是西方作家反复运用和不断挖掘的意象 1、爱尔兰“意识流”作家乔伊斯的名作《尤利西斯》,全书共18章,与荷马史诗《奥德修纪》各章对应;2、近现代一些有影响的西方作家,热衷于从《圣经》中寻找题材,构思作品。

(1)人文主义的先驱但丁,大量引用《圣经》典故,作为创作题材。据统计,莎士比亚每部戏剧引用《圣经》典故平均达14次;(2)密尔顿的三部长诗(《失乐园》、《复乐园》、《力士参孙》)均取材于《圣经》故事;(3)现代作家如王尔德、奥尼尔和福克纳,都频频从《圣经》中汲取题材,进行创作。作品的题材往往是通过一定的文学样式来表现的。就文学体裁而言,古代和中世纪文学早就为西方近代作家所常用的一些基本文学形式奠定了基础。古希腊、罗马的悲剧、喜剧,中世纪的“道德剧”、“傻子剧”、“笑剧”等形式,给莎士比亚、莫里哀、易卜生等戏剧大师的创作以深远的影响。

(二)思想价值:从思想价值取向上看,西方文学是古代及中世纪文学中的人道主义精神的继承和发展。尽管西方文学思潮纷繁复杂,但人道主义精神却一以贯之。人道主义有世俗的人道主义和基督教的人道主义之分。世俗的人道主义,即非宗教的人道主义,起源于希腊。构成希腊文明的重要方面之一的希腊文学,可以说是关于人的文学。希腊神话写的是“神”,但却是高度“价格化”的,具有人类的生存欲求和思想感情。希腊神话充满了追求光明、酷爱生活、以人为本、肯定人的力量的思想;希腊神话中的英雄传统,其歌颂的英雄都是群体中最勇敢的人。因此,希腊神话实际上就是一部丰富多彩的“人话”。如阿喀琉斯、哈姆莱特、《巨人传》,18世纪的启蒙主义为反对封建专政,提出了“自由、平等、博爱”的战斗口号,实质上是把世俗的人道主义当作全人类的奋斗目标,现代的萨特就提出:“存在主义是一种人道主义”。在人被严重异化的当代西方社会里,世俗的人道主义仍不失为一面战斗的旗帜,具有一定的积极作用。

基督教的人道主义,作为宗教的人道主义,来自远古的希伯莱。中世纪的基督教文化经,继承和发展了希伯莱文化,其核心是“基督教人道主义”。中世纪教会文学所宣扬的“忍让”、“宽恕”、“博爱”等思想,开创了近代西方文学“基督教人道主义”的先河。如雨果、托尔斯泰(“勿以暴力抗恶”、“道德自我完善”、“人类之爱”),陀思妥耶夫斯基呼吁人们忍受苦难,在痛苦中求得灵魂净化,在宗教中寻求解脱;现代主义经典作家艾略特信奉僧侣主义,认为宗教应成为人类文化的中心。

(三)美学理论:任何一种西方文学思潮,都有各自的美学主张和理论纲领,众说纷纭,名目繁多,但在美学的基本问题——艺术与现实关系上,却一直是围绕着“表现说”与“摹仿说”而不断地演变着的。 1、“表现说”:萌芽于柏拉图的“灵感说”和“迷狂说”。柏拉图的美学思想是建立在他的客观唯心主义的理式(Idea)论基础之上的。他认为文艺归根结底源于“理式”,并且诗人在创作中为了接近最高的“理念”,往往要处于“迷狂”状态,“诗人是一种轻飘的长着羽翼的神明的东西,不得到灵感,不失去平常理智而陷入迷狂,就没有能力创造。”柏拉图的这一学说,经过罗马时期文艺理论家朗吉驽斯和中世纪的新柏拉图主义普洛丁等人的充实和发展,进一步扩大了影响,与18世纪末兴起的表现理论一拍即合。 2、“摹仿说”:该学说以亚里士多德为代表。亚氏摈弃了他的老师柏拉图的“理念”论,强调艺术摹仿现实的真实性。“诗人的职责不在于描述已发生的事,而在于描述可能发生的事,

即按照可然律或必然律可能发生的事。”文艺复兴时期的达·芬奇,在亚氏的“摹仿论”基础上又提出了“镜子说”,把文艺直喻为反映现实生活的一面镜子。如19世纪批判现实主义作家。

(四)创作方法:从创作方法方面考察,纵观西方文学思潮的发展,体现出两种基本的创作方法:浪漫主义和现实主义。

参考书目:1、《西方文学思潮概论》,王秋荣,陈伯通主编,海峡文艺出版社,1988年; 2、《外国文学争鸣述评》,黎跃进,曾思艺主编,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年。 三、20世纪西方文学的基本特征

1、文学活动和文学作品表现出了原有的看待世界与人之间关系视点的根本转变;中西文化间的两种思维进路:和合学说与二元分立 “人本主义”含义的变化

2、由热衷于对社会的批判转向对自我深层意识的探讨,即强调对所谓人的真正本质的挖掘; 异化感日趋严重 对未知领域的探索越来越深入。力图展示人类共同的命运,挖掘人类共同的本质,要做整个人类的代言人。

3、表现人独特的生存境遇:传统的观念强调人与环境的关系,现代人则发现他们身不由己地被卷入了一个矛盾的境遇:一方面是物质资料日益丰富,另一方面却是传统的价值观念及首先风尚的日趋衰落。人变成了非人——人的主体性丧失和人自己创造的物质文明成了人的对立面。

4、20世纪西方文学是对西方近现代理性主义文化价值体系的反拨,表现出对资本主义现代文明的不满与反抗,其中凝结着现代人对自身的价值与命运的深刻思考;何谓“理性”?尼采:“上帝死了!”20世纪作家们对“理性”的矛盾态度 四、20世纪西方文学的基本主题

1、表现了对世界荒诞现实的认识和对暴力世界的恐惧与厌恶,深刻揭示了西方社会以“荒诞”和“混乱”为特征的历史文化本质,形成了对人所生存的世界境况的独特理解;苏联文学 欧美现实主义 欧美现代主义

2、强调人的自我意识、力图揭示在荒诞的境遇中人的本质特征和真实所在;“物”的世界对人的本性的压迫和戕害:帕斯捷尔纳克《日瓦戈医生》、劳伦斯《恋爱中的女人》、卡夫卡的系列小说;生存本身就毫无价值、危机意识; 他们的作品中,没有理想国,没有具体济世方案的提出,只是关注个人的社会归属和自我价值的存亡。

3、在揭示世界荒诞和内心荒诞状况的同时,还对这一境遇下人的精神风貌进行了探索,从而在人与物对峙的特殊境况中完成对人的现代理解;作家们的真实目的其实是要指出现代社会的病状,以引起人们对出了问题的社会的注意。他们对荒诞社会的态度是拒斥的,对使人成为非人的世界是痛恨的,对人内心世界的混乱是极度恐惧的,在他们强烈的嘲弄人、反讽人的背后,我们又会发现背后隐含着探索现代人的出路、展示荒诞境遇下现代人格的深意。 第二章 20世纪现实主义:揭露的痛苦与快感

第一节 概述

一、历史背景: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先后进入帝国主义阶段;从40年代末期开始,出现了两种不同的社会制度相互对峙的世界新格局;在意识形态领域,一方面是马克思主义广泛深入的传播,另一方面,形形色色的资产阶级社会哲学思潮异常活跃。 各国基本情况:

(一)英国

1、肖伯纳:著名戏剧家,主要作品有《鳏夫的房屋》、《华伦夫人的职业》。

2、约翰·高尔斯华绥是传统色彩较浓的英国著名作家。他一生写作了大量的小说与戏剧,而以描写福赛特家族几代人生活为主要内容的系列长篇小说比重最大,成就最高。它包括三部小说和两部插曲:《有产业的人》、《一个福尔赛人的暮秋》、《进退维谷》、《觉醒》和《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