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年级语文下册 飞夺泸定桥1教学实录 语文A版 联系客服

发布时间 : 星期四 文章五年级语文下册 飞夺泸定桥1教学实录 语文A版更新完毕开始阅读b78aa04ce2bd960590c677cd

为什么要这两节。不是从内容上,是从作者的思路上讲。

生:它是起铺垫的作用。 师:铺垫不太合适。 生:这两段起过渡的作用。

师:过渡作用?这是必要的介绍。它的内容是文章的重点不是? 生:不是。

师:但是不介绍这些情况行不行? 生:不行。

师:这就是一些必要的介绍,使读者明白当时的环境,当时的紧迫情况。也就是这次战斗的背景。下面大家看书,默读第四、五自然段。我这里有个练习题,你拿一支笔,边读边想边看边完成。(出示小黑板)谁来读一读?

生:(读)第四、五自然段练习题:

1、一天一夜的急行军,作者详写的是什么?略写的是什么?为什么这样安排?

2、夜行军中红军战士遇到了哪些困难?(用困①、困②??标在书上)这些困难是怎样克服的?(用克①、克②??标出)

师:好,照练习题一个一个地去做。(边巡视边辅导)不要上来就找,要好好读课文。第一个题弄清楚之后才能做好第二个题。第一个哪详哪略你还没有弄清楚你怎么找呢?

(下课铃响)

师:好,同学们坐起来,咱们这节课先学到这儿,大家休息一会儿,下课吧。

【第二课时】第一部分

师:黑板上的练习大家都做了吗? 生:做了。

师:黑板上的练习大家都做了吗? 生:做了。

师:那么我们开始发言,先看第一题。一天一夜的急行军,作者详写的是什么?略写的是什么?为什么这样安排材料?谁来发表见解?

生:略写了从接到任务到七点钟以前这中间的事,详写七点钟以后红四团遇到的困难和怎样克服的困难。这样写是为了更突出战士们克服困难的精神。

9

师:她说对了。但是表述不概括。她说:“略写的是到七点钟以前??”换个词就一下说明白了。 生:作者略写了时间。 师:不对了,你听别人怎么说。 生:作者略写了白天。 师:白天的什么? 生:白天的行军。

师:对。略写的是白天的行军。你把略写的那部分给读出来。(生读课文) 师:原来一共200多里地,现在还剩100里走了多少了? 生:一半。

师:用了一句话,略不略?

师:那么详写的是什么时候的行军?大家说吧。 生:(齐)详写夜行军。

师:对。为什么这样安排详略?为什么详写晚上的行军?

生:因为晚上红军遇到的困难更大些,这样写更能突出战士们不怕困难的精神,所以把夜行军写得详细。

师:对。说得太好了。请坐。那么咱们研究第二个问题。单看夜行军遇到哪些困难?谁来读你标出的“困难”?第一条是什么困难?

生:第一条是“战士们一整天没顾得上吃饭。” 师:简单地说,什么困难? 生:一天没吃饭。

师:对。第一个“饥饿”。第二条呢?

生:第二条困难是“天又下起雨来,把他们全身都淋透了。” 师:简单地说什么困难? 生:简单地说是下雨。 师:下雨必然? 生:冷。 师:还必然? 生:湿。 师:脚底下? 生:滑。

10

师:好,这是第二个困难。第三个困难?你讲。

生:“忽然望见对面出现无数火把,象一条长蛇,向泸定桥方向奔去。分明是去支援的敌人。” 师:是“支援”吗? 生:是“增援”。

师:概括一下,什么困难? 生:碰上了增援的敌人。

师:对,碰上了敌人。也就是说咱们看到了敌人,那就要有脚步加快的趋势。还有没有困难? 生:“敌人看到了这边的火把喊破了喉咙问:‘你们是哪个部分的?’”这是说敌人发现了我们。 师:他连读带概括,一气都说出来了。好,还有没有困难?

生:“雨越下越猛,象瓢泼一样,把两岸的火把都浇灭了。”这是说雨把火把浇灭了。 师:看不见了。天黑,路滑,又没了火把,是不是困难呢? 生:是。

师:第一个困难:饥饿。怎么克服的?书上怎么写的? 生:“战胜敌人的决心,使他们忘记了饥饿和疲劳。” 师:太好了。读得有劲一些。克服困难得很有力量。 生:(再读)“战胜敌人的决心,使他们忘记了饥饿和疲劳。” 师:嗯。读得不错。第二个困难是怎么克服的?

生:“在漆黑的夜里,他们冒着雨,踩着泥泞,继续前进。”。 师:你再读一次,要精神一点。

生:“在漆黑的夜里,他们冒着雨,踩着泥泞,继续前进。” 师:第三个困难是怎样克服的?

生:“红四团的战士索性也点起火把,照亮了道路跟敌人赛跑。” 师:怎么点起火把? 生:索性。

师:“索性”是什么意思?“ 生:就是侥幸。

师:啊,不对啦。换个词就明白了。换个什么词呀? 生:换个“干脆”。

师:对,“干脆”咱们也点起来吧!是这个意思。下一个困难是怎么克服的? 生:“我们的战士高声答话:‘是碰上红军撤下来的。’”

11

师:嗯,还不太像。(指另一学生)你用上面那句话问他,你们俩一问一答,看像不像? 生(甲):“敌人看到了这边的火把,喊破了喉咙问:‘你们是哪个部分的?’” 生(乙):“我们的战士高声答话:‘是碰上了红军撤下来的。’” 师:这回读得可以了。“可以”是什么意思? 生:凑合。(笑声)

师:对了!还有缺点,以后努力。还有克服困难的办法没有了? 生:“红四团仍旧摸黑冒雨前进,” 师:到逗号就完了吗?

生:“终于在29日清晨赶到了泸定桥,把增援的两个旅的敌人抛在后面。” 师:刚才有个同学问为什么用个“抛”?“抛”是什么意思? 生:抛当落(là)讲。

师:当落讲?把他落下了。(故意加重语气问)比如:抛了吧,就是“落”(là)了它了?(笑声)

生:落后。

师:噢,“落后”了它了?(生笑) 生:甩。

师:“甩”有点意思,但还不合适。 生:“抛”就是“扔”’。

师:对,“抛”就是”扔“。把敌人抛在了后边就是把敌人扔在了后面。如果换成“落”在后面,哪个有劲呀?

生:抛。

师:对。上课时提问的那个同学明白为什么要用“抛”了吗? 生:知道了。

师:下面咱们找两个同学,一个单来读“困难”,一个紧跟着读这个困难是怎么克服的。看谁读得有劲。读“困难”的时候要渲染那种气氛,就是说这情况多严重呀!读“克服”时要有劲,看看你困难大,还是我的决心大。大家给他们评价一下,看他们谁读得好,开始。

生甲:“战士们一整天没顾得上吃饭。”

生乙:“战胜敌人的决心使他们忘记了饥饿和疲劳。” 生甲:“天又下起雨来,把他们全身都淋透了。”

生乙:“在漆黑的夜里,他们冒着雨,踏着泥泞继续前进。”

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