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汉语 修辞学 联系客服

发布时间 : 星期二 文章现代汉语 修辞学更新完毕开始阅读b7f5d09ef8c75fbfc67db25f

绪论

一、 什么叫“修辞”?

修辞,就是表达者(写说者)为了达到特定的交际目的而应和题旨情境,对语言进行调配以期收到尽可能好的表达效果的一种有意识的,积极的语言活动。

二、现代汉语修辞学研究的对象任务是什么?

对象:

研究现代汉语运用中的诸种修辞现象。 范围:

由于各民族语言的情况不尽相同,所以在利用“语言文字的一切可能性”方面就存在差异,比方说汉语中可以利用汉字的形、音、义等方面的一切可能性,而在世界其他民族语言中就未必都能做到。同时,由于各民族语言习惯和文化背景不同,语言运用中产生的修辞现象也不尽相同,因此,各国修辞学都有自己的传统,修辞学研究的范围就不尽相同。

大致说来,古代汉语修辞学的研究一般着重于辞格、字句锻炼、篇章布局等几个方面;而现代汉语修辞学研究的范围,除了在中国传统修辞学研究的上述方面作进一步研究之外,还研究修辞与题旨情境的适应关系问题、修辞与语体风格的适应关系问题、修辞与社会心理与个性心理的关系问题、根据不同交际目标建构不同修辞文本的规律等等。即如修辞文本(即传统所说的“辞格”)的分析,亦不仅仅局限于表达一个方面,而是从表达与接受两个方面来进行。

三、 修辞学与语法学、逻辑学的关系如何?

与语法学的关系:

修辞学和语法学是一种既有密切关联又有显著区别的两个学科。两者都以语言为研究对象,但在研究任务上有很大的不同。修辞学是系统地研究如何适应语言活动中特定的题旨情境要求,充分利用“语言文字的一切可能性”,力图将语言的表达和接受效果提升到尽可能高的水平的种种规律的科学。而语法学则是“研究语言结构规律的科学”。 与逻辑学的关系:

修辞学与逻辑学也是一种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的关系。修辞学是研究提高语言表达效果诸种规律的科学。而逻辑学则是一门“关于思维形式及其规律的科学。研究概念、判断和推理及其相互联系的规律、规则,以帮助人们正确地思维和认识客观真理。” “从说话写文章的内容上考察思维符合不符合逻辑规则及规律,也就是反映、认识客观现实的方法正确不正确,这是逻辑的事。”可见,修辞学与逻辑学是有密切联系的,两者都必须研究语言。 一般说来,修辞是要建立在符合逻辑规则和规律的基础之上的。如果连逻辑都不讲,说话写文章连逻辑事理都不符合,那么要想表达得好,也是不可能的。

第一章

一、追求婉约蕴藉韵致的修辞境界,一般说来有哪几种修辞文本模式?

大体说来,具有婉约蕴藉韵致的修辞文本模式,主要有双关、折绕、讳饰、藏词、留白、倒反、用典、推避、讽喻等等。

应该指出的是,追求“含不尽之意,见于言外”的婉约蕴藉韵致的修辞境界,并不仅仅限于上述九种修辞文本模式,只是说这九种模式是“基本式”而已。事实上,其他修辞文本模式,可能有时也能臻至这种境界。

二、汉民族人为什么在言语交际中有追求婉约含蓄效果的心理倾向?试略述理论依据。

汉民族人之所以热烈地追求“含不尽之意,见于言外”的婉约蕴藉韵致的修辞境界,从普遍意义上看,这是因为“委婉修辞生成的心理机制是基于人类的一种?距离?美学心理。表达者将所要表达的思想或情感不直接表达出来,而是用曲折、含蓄的方法说出来,让接受者经过一番思考之后才能领会,这样就在心理上起了一个缓冲的作用,同时在接受上有一种回味无穷的艺术魅力。”在汉语修辞中,中国人之所以喜欢建构具有婉约蕴藉韵致的修辞文本,这是因为这种修辞文本的建构“在中国有深厚的文化根基与悠久的历史,这是与中国传统文化心理分不开的。大致说来,汉语委婉修辞生成与发展的文化根由主要有这样一些方面:一是政治环境特别是中国古代长期的封建专制政体与儒家思想的禁锢所形成的思想言论不自由的政治环境的制约;二是汉民族人由于实践理性影响而对思想与情感的展露?经常采取克制、引导、自我调节的方针?所形成的崇尚含蓄蕴藉的民族心理的导引;三是中国历代崇尚?不著一字,尽得风流?的文学传统的推崇。而这三个方面的原因,归根结底又与中国传统思维方式的影响密不可分。”

三、请分析下列诸例各有哪些修辞文本,并说明各属于哪一类型模式,试简略说明其表达和接受效果。

1、然而曾几何时,知命之年,倏尔而逝;耳顺之年,也没有留下什么痕迹,连古稀之年也没能让我有古稀的感觉。(季羡林《过年的感觉》)

藏词。“知命之年”,指五十岁,由《论语》中孔子所说“五十而知天命” 藏词而来;“耳顺之年”,指六十岁,由孔子所说“六十耳顺”藏词而来;“古稀之年”,指七十岁,由杜甫诗“人生七十古来稀”藏词而来。

2、小孩子上山就得采花;到海边就得拾贝壳,书呆子进图书馆想捞新智慧——出门人到了巴黎就想······(徐志摩《巴黎鳞爪》)

留白。巴黎是浪漫之都,出门人到了巴黎想做什么,不便明说,故意留而不言,让读者自己意会。

3、相传有人爱写字,尤其是爱写扇子,后来腿坏,以至无扇可写;人问其故,原来是大家见了他就跑,他追赶不上了。如果字果真写到好处,当然不需要腿健,但写字的人究竟是腿健者居多。(梁实秋《写字》)

折绕。意谓写字的人能写好的人不多,所以他们要追着要主动给别人写字,而非别人求他。 4、·····跟女友共一把雨伞,该是一种美丽的合作吧。最好是初恋,有点兴奋,更有点不好意思,若即若离之间,雨不妨下大一点。真正初恋,恐怕是兴奋得不需要伞的,手牵手在雨中狂奔而去,把年轻的长发和肌肤交给漫天的淋淋漓漓,然后向对方的唇上颊上尝凉凉甜甜的雨水,不过那要非常年轻且激情,同时也只能发生在法国的新潮片里吧。(余光中《听听那冷雨》)

折绕。意谓吻唇吻颊。

5、四十岁了,没有多余的情感和时间可以挥霍,且专致地爱脚跟下的这片土地吧!且虔诚地维护头顶的那片青天吧!生平不识一张牌,却生就了大赌徒的性格,押下去的那份筹码,其数值自己也不知道,只知道是余生的岁岁年年,赌的是什么?是在我垂睫大去之际能看到较澄澈的河流,较清鲜的空气········(张晓风《情怀》)

讳饰。意谓“临死”。

6、谚云:“树大自直”,意思是说孩子不需管教,小时恣肆些,大了自然会好。可是弯曲的小树,长大是否会直呢?我不敢说。(梁实秋《孩子》)

推避。“我不敢说”是“此地无银三百两” 说法,其实意思说得非常明白:孩子小时不管教,长大了必然不会好。

7、我虽然为了真理,勇往直前,但也绝非暴虎冯河式的血气之勇,而是谋而后动的、先立于不败之地的。(《李敖回忆录》)

用典。暴虎冯河,意谓徒手搏虎,无舟渡河。典出于《论语/述而》:“暴虎冯河,死而无悔者,吾不与也”。意谓有勇无谋,鲁莽冒险。

8、爬着山,不免微喘,喘息仿佛是肺纳的饥饿。由于饿,呼吸便甜美起来,何况这里是山间的空气,浮动着草香花香土香的小路。这个春天,我认真的背诵野花的名字“紫花藿香蓟”、“南国蓟”、“昭和草”、“桃金娘”·······可恨的山野永远比

书本丰富,我仍然说不出鼻观里吸进去的芬芳有些什么名字。(张晓风《专宠》)

倒反。“可恨”即为“可爱”,情深难言。

第二章

一、譬喻修辞文本从形式上看,可区分为哪几种基本模式?

譬喻作为一种修辞文本模式,一般可以从形式上将之分为“明喻”、“隐喻”、“借喻”三类。 所谓明喻,是一种形式全备的譬喻模式,它的典型格式是“A像B”。其中,A 是本体,B是喻体,“像”是喻词,恰似联系本体与喻体的桥梁。喻词除了“像”比较常见外,还有“好像”、“好比”、“如同”、“仿佛”、“若”、“如”、“好似”、“似”等等,有时这些喻词还与“一样”、“似的”、“一般”等等配合使用。

所谓隐喻(或称暗喻),是一种以“是”、“变成”等喻词绾合本体与喻体抑或省略了喻词的譬喻修辞文本模式。它的典型格式是“A是B”、“A,B”(此格式,古代汉语较常见。如“君子之德,风也;小人之德,草也”《孟子·滕文公上》)。

所谓借喻,是将本体与喻词一并省略了的譬喻修辞文本模式。

二、譬喻修辞文本的建构应该遵循哪些基本原则?

譬喻文本的建构,必须遵循“新颖”、“自然”、“贴切”三个基本原则。 所谓“新颖”,就是要在一般人看不出相似点、不可能联系搭挂得上的两个根本不同的事物之间找出相似点,并将它们“远距离”地拉配在一起,“使其匹配能出人意表”。也就是说,建构出来的修辞文本既要出乎他人意料之外,又要入乎情理之中。

所谓“自然”,就是“选择喻体与本体相匹配时,喻体要与本体匹配得合理,两者之间确有相似点,不生硬,不勉强”,给人的感觉不是“为譬喻而譬喻”,是水到渠成的表达。 所谓“贴切性”,就是“表达者所作的比喻要得体,要正确地传递出自己心中真正要表达的真实意思,不能言不由衷,言不达意,效果要与动机相一致,产生好的接受效果”。

三、比拟可以区分为哪几种类型?

比拟一般可区分为两类,一是“将人拟作物的,称为拟物”,一是“将物拟作人的,称为拟人”。

四、何为摹状修辞文本,有何表达和接受效果?

摹状(或称“摹绘”、“摹拟”),是一种摹写自然界或其它事物情状以获致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