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和日本企业人力资源管理模式的特点及启示 联系客服

发布时间 : 星期日 文章美国和日本企业人力资源管理模式的特点及启示更新完毕开始阅读b818eac333d4b14e852468a4

由以上特性可以看到,日本企业实际上更多地强调企业文化,是一个典型的有机式经济机构。在日本,工作就是社会,社会就是工作,这与日本的传统文化相吻合,充分调动和发挥了人的潜力,体现了人文关怀。可以这么说,日本企业走的是管理技术加企业文化的模式。

(三)美日两国人力资源管理模式的融合趋势

随着竞争的日益激烈,美日两国的企业都发现了各自人力资源管理模式上的不足,都在相互借鉴对方的长处。70年代以前,由于美国企业在世界上的霸主地位,美国模式也成为企业成功的象征,许多企业包括日本企业都纷纷学习该模式;70年代中期以后,日本企业的管理方式逐渐显示出强大的竞争力,特别是在制造业对美国同行构成了强烈的冲击,日本模式也成为众多企业效仿的对象。而到了90年代初,美日两国企业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形势又发生了逆转,受泡沫经济和经济危机的困扰。日本的大中型企业尤其是金融服务业的经营绩效大幅度下滑,相反,美国高科技企业则在国际舞台上高唱凯歌。这又迫使日本企业对其模式进行反思,他们又回过头来重新向美国学习,以图建立一个更高效率的管理模式。而美国企业有了前车之鉴后,也在不断地深化、扩大该模式所获取的成果。 具体来说,美国企业改变了原先漠视人力资源作用的态度,特别是在劳资关系、员工的培养和参与决策上发生了前所未有的变化,并将人力资源的开发与管理上升到企业的战略地位来看待。而企业利润的压力也迫使日本企业对其终身雇佣制为基础的人力资源管理模式进行反思。从目前的实际情况来看,许多日本企业也已经取消了终生雇佣制,年功序列制也逐渐被打破。原有的“按部就班、内部提拔”的规则也发生了重大变化。所以有人说,日本企业人事制度的“三大支柱”慢慢地倒下了两根。因此,日本模式已逐渐改变原先那种不重视劳动力市场配置的状况,稳定的就业政策和论资排辈的晋升制度也阻挡不住变革的脚步。

事实上,我们前面讲到的日本模式和美国模式的特点都是相对而言的。一般而言,日本模式在技术变化不大的行业具有相对优势,而在技术变化急剧的行业中,美国模式则更具竞争力。在当今国际经济竞争的新阶段,美国和日本人力资源管理模式的融合趋势更为明显。

二、我国民营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现状及改善对策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民营企业得到了长足的发展,为我国经济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做出了极大的贡献。近年来,我国民营企业在数量上快速增长,而且自1998年来,

民营企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超过了65%,民营经济生产总值占GDP的比率超过41%,民营企业吸收的就业人数达 1200万人。由此可见,如果没有民营经济的发展,我国经济将难以取得持续高速增长的佳绩。然而,我国民营企业寿命普遍不长,平均寿命只有3岁左右,民营企业“退化”、“昙花一现”的现象经常发生。中国加入WTO以后,民营企业面临着新的危机——人才的危机。民营企业的发展在很大程度上因人才的缺乏而受到阻碍。因此,阻碍我国民营企业发展的重要原因是人力资源管理方面没有形成一套适合中国国情的、适合中国民营企业发展的科学合理的人力资源管理系统。

(一)我国民营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现状

1、民营企业的管理权力缺乏制约

民营企业大多数为私人投资兴办,一般情况下企业主是集所有权与经营权于一身的,且决策管理时,只需对私人利益或少数投资者负责即可。民营企业在发展过程中往往存在这样一个桎梏——个人专权的家长式管理模式。然而一旦企业走上了发展之路,规模逐渐扩大时,家长式的管理模式便会诱发一系列的问题,很容易造成决策的盲目、管理的混乱与权力的滥用,最终导致企业的衰败。

2、缺乏人力资源的战略规划

我国民营企业在制定发展战略时,往往忽视人力资源规划,也不考虑本企业的人力资源状况及本企业的人力资源体系能否有效地支持企业发展战略,使人力资源与企业发展战略不匹配。同时,我国许多民营企业存在功利主义,把人看作是成本而不是资源,对人才只使用不培训,缺乏开发人才、培训人才、合理使用人才、有效管理人才的战略统筹观念。

3、缺乏现代人力资源管理的理念

在我国许多民营企业中,没有现代人力资源管理的理念,对人的管理强调通过“控制”和“服从”来实现人与事相适应,而忽视人的才能的发挥。他们认为员工是企业赚取利润的机器,对于企业决策只有无条件地执行,对员工缺乏尊重。

4、培训机制不健全

许多民营企业只用人而不育人,他们需要的是现实的实践型的人才,最好招来就能为企业做出贡献。许多民营企业不愿在人员培训上下功夫,一方面是他们认为人是成本,舍不得对人员培训进行投资;另一方面是对人才培养缺乏自信,既担心投入的人力、物力没有回报,更担心培训的人才不能为他们服务。在企业中,培训往往是老板说了算,什么时候培训、培训什么、培训什么样的人才没有规划,只有在需要的时候才考虑到培训。培训机制的不健全使民营企业不能获得真正的人才。

5、薪酬管理不科学

我国的民营企业在薪酬管理中存在许多误区,诸如对员工的基本人性假设是“恶”的,认为员工得到的取决于付出的,“高工资一定可以吸引并留住人才”,有的由企业家一个人来制定本企业的薪酬制度。首先,这种薪酬制度仅凭借经验而不是从科学的角度来制定,不仅科学性较差,而且往往也会违反薪酬管理的公平原则。其次,这种薪酬制度只适用于企业规模不大、老板了解每一个员工绩效的情况下,而随着企业规模的扩大其实施必然越来越困难。

6、强调管理,激励手段单一

大多数民营企业过于强调组织中的管理制度和管理程序的制定,忽视建立和健全企业的激励机制。许多民营企业家只考虑到了赫茨伯格双因素理论中的保健因素而忽视了激励因素,单一的激励手段不能提高员工的工作激情,员工的使用效益也没有达到满意化。

7、流失严重并缺乏控制

在我国许多民营企业中,没有现代人力资源管理的理念,对人的管理强调通过“控制”和“服从”来实现人与事相适应,而忽视人的才能的发挥。在民营企业中,企业前景不明朗或内部管理混乱,员工职业生涯计划难以实现,工作压力大,缺乏职业安全感,个别企业薪酬结构不合理,工作标准过高等原因都不同程度地导致员工跳槽。他们没有意识到这些人的流失,不仅带走了商业、技术秘密,带走了客户,使企业蒙受直接经济损失,而且,增加了企业人力重置成本,影响工作的连续性和工作质量,也影响在职员工的稳定性和效忠心。

8、不注重企业文化建设

目前,我国民营企业对企业文化认识不足,没有认清企业文化的本质,没有把企业文化战略编入企业发展规划的整体战略中。企业文化跟不上形势的发展,作为企业核心的价值观念缺乏个性,形式化、雷同化现象严重。同时受某些企业主自身素质的限制,家长式管理导致企业在发展中缺乏科学论证和民主决策,家族力量对企业领导权的垄断,导致企业成为一个相对封闭的团体。企业文化操作建设的任务也不明确,没有专门的企业文化建设部门,不能从整体上进行系统规划。

(二)我国民营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改善对策

通过上面的分析可以知道,所谓的美、日模式只是相对的,这并不排除各国人力资源管理仍保持各自的特色。从理论上来说,较为理想的人力资源管理模式是:既具有美国模

式的高竞争、高效率和日本模式所具有的员工安全感、责任心、归属感及优秀的员工素质,又能克服美国模式的短期行为、两极分化和日本模式的低效率和人浮于事。

因此,随着环境因素的变化,民营企业人力资源管理模式应该具备的特点也应有所变化。中国民营企业应以自身情况为出发点,博采美日模式之长,融合提炼,形成独具特点的人力资源管理模式,探索出改善人力资源管理的对策,改善中国民营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现状。

1、将权力制约原则贯彻到决策管理中

美国企业以详细分工为基础的专业化和制度化管理,提高了管理效率,降低了管理成本,但同时形成的决策权的过度集中也显示出较大的弊病,而日本的员工参与管理制度就在充分授权的前提下取得了很好的成效。

所以,民营企业一方面应在内部建立起权责明晰、相互监督、彼此制约、有效沟通、高度协调的机制;一些重要的职能要分由不同的部门人员来行使。另一方面,应制定系统的规章制度,明确每一部门各层管理人员的目标、权力与职责,促使各职能部门、各管理人员在充分的权力范围内正确地行使职权,并对员工适当授权,加强员工参与管理的程度。另外,企业还应提供一些保障各部门职权能正常实施,达到预定效果的措施。

2、增强人力资源的战略规划

随着外部环境的迅速变化,企业所面临的竞争加剧,美国的企业普遍将人力资源管理放在公司发展战略的高度来考虑,使美国企业能充分的适应市场的变化。

因此,民营企业应构建企业人力资源战略管理机制,将人力资源管理上升到战略高度来认识,配合企业的总体发展战略制定人力资源战略,并在此战略指导下,做好人力资源规划、开发和管理工作,同时培养和建立起和企业总体战略相适应的企业文化。

3、强调“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

日本企业强调“以人为本”,强调以人为中心开展各项工作,把人看作是企业最具活力和最具能动性的资源。使员工有充分的安定感、满足感和归属感,从而形成全面合作的劳资关系。美国也为了缓解对抗性的劳资关系,对日本的这一方面进行了学习和借鉴。

因此在新经济时代,民营企业要认识到人力是能够创造更多价值的资源而不是成本,要把注意力放在如何开发人才、合理使用人才、有效管理人才的工作上,要挖掘人的潜能,使人力发挥更大的作用,创造更大的收益。同时要把尊重员工的利益,变“控制”为“尊重”、“关心”,要重视员工物质和精神双方面的需要,为员工创造一个宽松的工作环境,从而留住和吸引更多优秀人才的加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