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省白银市平川区 联系客服

发布时间 : 星期一 文章甘肃省白银市平川区更新完毕开始阅读b825031bc281e53a5802ff7e

任 务(2000.12~2002.12) 冯德虎(2000.12~2002.12) 马生礼(2002.3~2002.12) 政协白银市平川区第五届委员会

主 席 雷永忠(2002.12~2007.1) 副主席 宋昌其(2002.12~2007.1) 任 务(2002.12~2007.1) 冯德虎(2002.12~2007.1) 马生礼(2002.3~2007.1) 张福海(2006.2~2007.1) 政协白银市平川区第六届委员会

主 席 郝进义(2007.1~2011.10) 副主席 马 锐(2007.1~2011.1) 冯德虎(2007.1~2009.3) 马生礼(2007.1~2011.10) 张福海(2007.1~2010.1)

张学梅(女,2007.1~2011.10) 王连忠(2010.1~2011.10) 贺 刚(2010.1~2011.10) 崔巧玲(2011.1~2011.10) 正县级干部 冯德虎(2008.12~2010.3) 张福海(2009.10~ ) 马 锐(2011.1~ ) 政协白银市平川区第七届委员会 主 席 郝进义(2011.10~ )

副主席 张学梅(女,2011.10~ ) 贺 刚(2011.10~ ) 崔巧玲(2011.10~ ) 张 侃 (2011.10~ )

民族人口

平川区是一个多民族集居地,境内居住着汉、回、满、蒙等13个民族,总人口20.9万人,其中少数民族人口4346人,世居人口3046人,流动人口约有1300余人,主要居住在宝积、共和、红会、水泉、王家山等地。少数民族中回族有4090人,其中世居人口2790人,流动人口约有1300余人,主要分布宝积、共和、红会;满族有95人,居住在长征路下属各居委会;蒙古族有81人,么佬族6人,居住在红会、王家山等地;东乡族有35人,居住在红会和宝积;壮族有12人,居住在红会、旱平川和魏家地;维吾尔族有2 人,居住在魏家地;藏族有15人,居住在宝积和王家山;侗族3人,裕固族2人,瑶族2人,锡伯族3人,居住在周家地。

人文古迹

屈吴山为祁连山东延余脉,旧志谓“六盘山回顾西北,迤逦而来,界靖、海、会三县”,“以相传屈、吴二姓所居,故名”。主峰南沟大顶,海拔2858米,为平川区最高峰。山势雄伟,古为兵家必争之地,北宋李宪败夏兵处即在山下,甘肃省由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最早的武装暴动靖远兵暴的第一次战斗也在屈吴山麓打响。 屈吴山自然风光优美,岩壑间多清泉流水,素有百泉之称,水质甘淳甜润,可供酿酒,山间林木遍布,有天然乔木50多种,野生脊椎动物80多种栖息其间。 屈吴山有丰厚的历史文化积淀,唐贞观十九年,三藏法师玄奘取经归来,在水坝滩驻锡建殿,清龙门派名道士刘一明曾在山中养性修真,主要著述《西游记解》即在山中开始撰写。潮云寺为陇上古刹,雕梁画栋,古色古香。万佛殿则气势恢弘,造型别致,潮云寺与万佛殿像两颗璀灿的明珠,镶嵌在屈吴山的南北两侧,为避暑、旅游胜地。《屈吴春嶂》被列为平川八景之一。

北武当亦名迭烈寺,庙址在平川区水泉乡黄湾中村。始建于唐代,唐敬德西征青海曾于此渡河,整修庙宇。明正统二年(1437)置靖虏卫,迭烈逊巡检司归靖虏卫管辖,成化十年

(1474)巡检司废除后,“傍置空心楼一座,以资观望,今废,其上建庙,名北武当,有碑记。主殿祀真武大帝,足踏龟蛇,披发仗剑,两旁侍立五大龙神”。明嘉靖年间固原游击黄时值巡边至此,特输俸金,悉力改建,匾曰“真武神庙”,史载“灵异益著,人多蒙福”。在清代还有过大规模的修建,经民国九年的大地震后,仍具规模,三月三庙会极一时之盛,例有七十二会三十六山龙轿朝真武大帝之说。惜尽毁于文化大革命。近年平川、靖远、景泰等县区群众集资修建,能复旧观。登临其上,见庙下突出两石仿佛一龟一蛇悄然对语,左下侧一山宛如驯服的大象。庙下平畴向为古河道,再向前望去,黄河奔流,波涛滚滚,河西一抹红山,晚霞辉映,气象万千,不禁使人生怀古之幽情。黄河西岸的红砂岩崖壁上,即为著名的福寿山石刻。石刻刻于清乾隆十二年(1747)阴刻双勾正楷“捧灯照岸”四个大字,以山喻景,形象生动。旁有行草小字,内容为道教经文,对研究清代书法有一定的参考价值,《迭照望月》被列为平川八景之一。

红山寺,亦名开元寺,因山石呈红色,故称红山寺。始建于北魏,宋曾重修。石窟内塑三世佛三尊,护法神六尊。明万历年间,在石窟前扩建大殿一座。后续建东西两殿,法王殿、岳王楼、苏武庙等建筑。清同治二年,毁于兵火,其后屡毁屡修,现存建筑为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后新建。

红山寺有光荣的革命历史。红一方面军到达陕北后,为巩固革命根据地,迎接红二、四方面军北上,由红一方面军一军团和红十五军团组成西方野战军进行西征,彭德怀任司令员兼政委,于1936年9月12日下午,彭德怀率部进入平川区境内,并将司令部设在打拉池红山寺。具体执行中央交给的为红军三大主力会宁会师创造条件,为实施“海打战役”做准备的指示精神。会宁会师后,10月23日,朱德总司令同张国焘率四方面军的四军、三十一军到达打拉池,25日召开会师庆祝会,彭德怀报告一方面军,一年来的发展情况及陕北苏区状况。红军在打拉池驻扎48天,建立了打拉池农民协会。平川区成立后,在红山寺修建了红军长征纪念亭。红山寺现为平川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王进宝(1626年—1685年)字显吾,平川区黄峤乡马饮水人。清顺治五年(1648)投军陕西提督孟乔芳部张勇标下,以精武功,善骑射,屡立战功。尤以平吴三桂养子陕甘右镇总兵王辅臣之功,为康熙所器重,加一等阿思哈呢哈番,授奋威将军,兼提督平凉诸军事。二十一年(1682)九月,以四川云南荡平,诏进宝陛见,康熙帝钦使郊迎,亲临赐宴,赐团龙御衣,黄鞍鞯马,及行,帝亲临海甸,缓辔顾问二十余里,复赐内大臣朝衣一袭,准以外大臣列内大臣班,驰奏觐见。二十四年病逝于固原任所,康熙帝赠其太子太保衔,并授一等子爵,世袭罔替。乾隆朝,乾隆帝顾念平定三藩叛乱勋耆,令图王将军画像悬紫光阁,供后人凭吊缅怀。王将军为有清一代甘肃籍唯一的正一品官。二十五年长子王用予运父柩归葬西格拉滩青砂岘,春三月遴石工兴工建墓。原配孙氏病逝后合葬。座北向南,堪舆家称为“犀牛望月穴”,原立石坊三座,总长150米,宽20米,由南大门向北依次排列 上马石、旗杆石座、牌坊、龟形石碑座、石犴、石马、石羊、文官、武官石像等,有谕祭碑文四道,钦赐造葬碑文一道,神道碑铭一道。立碑规模宏大,石工雕凿精巧,为全国少见之将军墓葬,惜毁于文化大革命,坟堆封土为圆形,周长33米,高7米,向南7米处为首碑座及石坊。 将军墓自葬后数次被盗,为保护地方文物,1992年甘肃省考古研究所等单位进行了挖掘清理. 月河晚照黄河进入平川水泉镇月河村一带,河似月形,舒展优美,周围红山掩映,每当夕阳西下,余晖四射,山色、水色、天色湛然如绘,至暮夜,犹光华灼灼,豁人心目。河岸有明清古城,断壁颓垣,倍添山河之胜概。有诗赞曰: 天机织出赤城霞, 焕彩腾光万树花; 几缕纷纷明远岫, 余辉晚送夕阳斜。

摩崖石刻 自迭烈逊渡黄河而抵西岸,即为著名的福寿岩刻,岩壁高约二十米,长五十多米,刻于乾隆十二年(1747)。阴刻双勾正楷“捧灯照岸”四个大字,以山喻景。旁有阴刻行草小字,内容为道教经文。另有临流道人吴大德所书“福寿山”初迹,“创修福寿山说”等内容。接近河岸的地方,刻一灵龟,首望黄河,背负红山,形态生动有力。石刻书法精湛,凌波观赏,别有一番情趣。

黄河岩画区境岩画目前共发现野马滩、白杨林及井儿川三处。野麻滩岩画位于水泉镇野麻村境内,岩体为红砂岩,面南背北,岩面约成平行四边形状,高7.5米,宽约4.4米,为自然断面,平整无裂缝,右上角和左下角各有一岩眼,位于同一垂线,上眼口径约17-18厘米,下眼口径为10厘米。岩面呈黑褐色,岩体下方有碱蚀,画面保存完好。

岩画共有图像24幅,其中人体像10幅,人头像5幅,动物像8幅,器物像1幅,另有磨迹1处。

白杨林岩画与野麻滩岩画隔河相望,凿刻于距地面约10米的红岩上,面积约8平方米,长约4米,高约2米。现存山羊像1幅,人像、月亮像、太阳像各1幅,人头像5幅,鼎状像3幅。岩画下幅已风化,有略存痕迹者数幅。山羊像位于整个岩画中心部位,如真羊大小,尾巴上翘,形态矫健,颈部刻线应为缰绳,表明先民正在驯养,为发展畜牧业的雏形。

井儿川岩画位于王家山镇井儿川村后圈沟,已发现四处,均刻于红砂岩上,为鹿、牛、马、羊及蛇等动物形像,均为单体,凿刻手法简洁稚拙,且个体较小,风化较野马滩、白杨林严重。岩画一侧有穴居用火痕迹,背风处有动物圈舍遗迹。

“十二五”时期平川区经济社会率先跨越式发展规划

“十二五”时期是我区抢抓国家实施新一轮西部大开发战略、甘肃建设兰白都市经济圈、白银深入推进资源型城市转型等重大发展机遇,实现经济社会率先跨越式发展的关键时期,也是我区转变发展方式,调整经济结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时期。

“十二五”时期,全区经济社会发展的指导思想是: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科学发展为主题,紧紧围绕建设“兰白都市经济圈”的目标和“主动融入、做大产业、科学转型、率先发展”的区域发展战略,优化发展环境,激发发展活力,凝聚发展要素,强化发展基础,增强发展实力,提升发展速度,优化提升第一产业,做大做强第二产业,快速壮大第三产业,推动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着力打造中国西部陶都、甘肃能源新能源基地和甘肃农畜产品深加工区,把平川建设成为经济相对发达、社会和谐安定、人民生活宽裕、生态环境优美、政治文明清和、文化繁荣昌盛的工业新区,努力实现经济社会率先跨越式发展。 一、跨越式发展的基本原则

“十二五”时期,全区经济社会发展要坚持的原则是:

——坚持把科学发展作为根本要求,转变发展方式,实现城乡统筹发展;

——坚持以建设“兰白都经济圈”为主线,努力实现工业主导、民营推动、项目带动、循环发展的经济格局;

——坚持把依托资源能源优势作为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撑,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壮大区域经济;

——坚持把城市基础设施建设作为经济社会实现跨越式发展的根本依托,实施项目带动战略,持续加大投入力度;

——坚持把改革开放作为强大动力,加大招商引资力度,突破难点重点,开拓创新进取; ——坚持把人民生活质量的持续提高作为全部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注重改善民生,维护社会稳定;

——坚持把增加公共服务产品作为全民共享改革成果的核心,协调各项社会事业全面发展;——坚持把着力改善生态环境作为跨越发展的前提条件,形成人与自然、人与社会和谐相处的良好局面;

——坚持把人民群众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引导好、维护好、发挥好,依靠群众,推动全区经济社会跨越式发展。

二、跨越式发展的主要预期目标

根据上述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按照实现平川率先跨越式发展的需要和提前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要求,充分考虑“十一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的良好态势和未来五年发展环境的不确定因素,科学合理地确定我区“十二五”时期的发展目标,按照“12528”的阶段性目标,努力实现“五翻番、三提升、两降低”,即:地区生产总值、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工业增加值、财政收入和人均收入比“十一五”末翻一番。经过五年的坚持不懈努力,到“十二五”末,努力把我区建设成为“兰白都市经济圈”中的重要工业区、兰西银经济区中的明珠城市,基本实现“西部陶都”的目标。使全区经济实力、综合竞争力、城乡居民收入都有大幅度提升,污染物排放总量和单位生产总值能耗实现双下降。

综合实力目标:确保地区生产总值年均增长15%以上,突破107亿元。其中:第一产业年均增长12%,达到3亿元以上;第二产业年均增长15%以上,达到83亿元以上;第三产业年均增长20%,达到21亿元以上。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年均增长15%以上,超过60亿元,区属固定资产投资年均增长18%以上,超过30亿元。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到22.8亿元,年均增长

18%。大口径财政收入达到20亿元以上,年均增长15%,地方财政收入达到5亿元以上,年均增长16%。

优化结构目标: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和抗风险能力不断增强,工业化进程进一步加快,第三产业快速发展,产业结构不断优化,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益明显提高。地方工业年均增加30%,达到20亿元以上,力争区属工业增加值占全区工业增加值的比例达到1/4。三次产业结构由2010年的3.2:80.1:16.7调整到2015年的2.8:77.6:19.6。 社会发展目标: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到50%以上,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率达到70%,工业新产品产值率达到20%。初中、小学适龄儿童入学率、义务教育完成率均达到100%,残疾儿童入学率达到96%以上、残疾少年入学率达到90%以上,高中阶段毛入学率达到87%以上。广播电视人口综合覆盖率达到99%以上。城镇新增就业35000人,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0%以内。人均住房面积达到35平方米。

改善民生目标: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增长15.2%,达到2.6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年均增长16.9%,达到8000元。基本解决2.7万贫困人口的温饱问题,贫困面下降到15%以下。可持续发展目标:每万元GDP能耗下降20%以上,工业固体废弃物综合利用率达到60%,工业用水重复利用率提高到60%以上,再生资源回收利用率不低于70%,矿产资源总回收率达到65%,共伴生矿综合利用率达到40%,生活垃圾资源化率不低于20%,生活垃圾无害化率不低于80%,城市生活污水处理率达到60%以上。城市绿化面积达到268.38公顷,森林覆盖率达到12%以上,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7‰以内。 培育特色优势产业,构建跨越式发展新格局

工业是平川立区的基础,也是实现跨越式发展的核心。按照“发挥资源优势、打造西部陶都、培育新兴产业、加快城市转型”的总体思路,大力实施“工业强区”战略,改善发展环境,强化发展基础,转变发展方式,全力推进新型工业化进程。充分发挥资源优势,以延伸产业链为目标、以招商引资为手段,努力提速地方工业发展。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作用,以多元支柱产业、骨干企业、特色和品牌产品为重点,形成煤炭、电力、陶瓷、装备制造、农畜产品深加工、高新技术产业六大工业体系,使特色优势产业实力显著增强。 一、做大做强陶瓷建材产业

(一)全力打造西部陶都。抓住东部地区陶瓷产业转移机遇的同时,依托华顺、陇烨、山川为代表的陶瓷建材企业,成立陶土资源开发公司,进一步规范陶土资源的开发利用,规划建设陶瓷建材工业园,集中培育发展陶瓷建材产业,力争引进30—50条现代化陶瓷生产线,生产能力达到6000万平方米,产值达到20亿元以上,发展省级品牌企业3家,国家级企业品牌(中国驰名商标、中国名牌产品)企业达到1家,将平川建设成为西北最大的陶瓷建材产业基地。结合平川陶土特色,积极发展紫砂、凹凸棒等特种陶瓷产业和高附加值、可塑陶土加工企业,确立平川西部陶都的地位。

(二)优化产业产品结构。在建筑陶瓷、日用瓷、仿古艺术瓷为产业主导的基础上,通过招商引资等方式,引进陶泥、模具、泥釉、颜料等配套企业,发展中高档规模建筑卫生陶瓷和工业陶瓷,建设一批卫生陶瓷、陶瓷颗粒、石英砂、高岭土、沸石粉生产线,作为陶瓷产业未来发展的储备。

(三)建立技术服务体系。以陶瓷研究院为依托,与唐山、咸阳、佛山陶瓷研究院建立友好结对关系,发挥陶瓷研发、人才、技术支撑平台作用,为企业引进人才和技术。在甘肃煤炭工业技工学校开设陶瓷技术专业课程,专门培训陶瓷行业技术和科技人才。建设陶瓷技术创新中心,为陶瓷产业中的重点企业提供技术开发、信息推广、电子商务、质检认证、知识产权保护、人员培训、区域营销等公共服务。

(四)构筑陶瓷建材市场体系。围绕陶瓷产业链的需要,形成泥釉专业市场、模具中心、烧成中心、包装中心和物流市场。以西北、西南地区市场为导向,规划建设一个现代陶瓷建材物流中心,根据专业化分工的需要鼓励企业家、经营者成立陶瓷贸易公司、耐火材料公司、陶瓷产品设计创意公司、技术信息咨询公司、陶瓷窑炉改造公司等配套专业化公司,加快陶瓷建材产业专业化市场体系的形成。

(五)发扬平川陶瓷文化。建设国泰陶瓷城“中国陶瓷文化村”,提供优质的创业环境和优惠政策,吸引具有陶瓷艺术创意能力的人员和机构到平川创业,吸引国家级艺术大师和知名大学教授到文化村开展陶瓷产品创意设计,实现产学研一体化,为平川陶瓷企业提供技术和创意支持。定期举办陶瓷文化节会,为平川陶瓷产业搭建一个创意设计、艺术展示、交流沟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