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上海高三语文一模汇编·现代文二 联系客服

发布时间 : 星期四 文章2016年上海高三语文一模汇编·现代文二更新完毕开始阅读b83ffd8aa98271fe900ef91d

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的窗下囚徒,要从窗内的局促中走出来,任目游万仞,让思想远行。

【注】戴名世、屈大均、徐骏,清代学者,都因其诗文被揭发有谋反和诽谤朝廷之意而被杀,且牵连甚众。

7.赏析第①段的表达效果。(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请分别概括唐人、宋人、清人“窗外人生”的特征。(3分)

唐人_____________;宋人:__________;清人__________。(每处不超过4字) 9.文中有不少名人、名句,请从使用材料的角度,谈谈这样写的好处。(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下列对文章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2分)

A.现代都市人于一室之内勤奋的伏案工作,会导致心智衰竭,泯灭突破樊篱的渴望? B.唐人门窗俱开,看到天地间的浩然之气,与只会追逐利益的后人形成鲜明地对比。 C.第④段中的“天地”、“庭院”、“视角”等词一语双关,明确的提示了宋代的历史现实。 D.本文的写作意图:意在提醒当下的中国人从窗内的局促中走出来,任目游万仞,让思想远行。

11.本文将人生分为“窗里”、“窗外”两类,请说说这样表述的作用。(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2.第②段中说:“人只有在天地间才会多些悟的灵感和做的创意,从容淡定之中,情感才能归于平和,真知方可还原朴素。”请结合苏轼的《前赤壁赋》一文对此加以说明。(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4分)运用了排比等修辞手法,将“窗外”四季变化的景物用诗的语言铺叙出来(1分),春花、冬雪、秋风、夏雨,这些景物不仅富有季节特征,而且极具画面感,充满诗意(1分);凸现了窗里人喜欢看的缘由(1分)。开篇点题,文句优美,引入入胜(1分)

8.(3分)关键词(唐人):胸襟博大昂扬奋发心怀天下(宋人):敏感精致含蓄秀气(清人):悲凉沧桑沉重无奈忧伤(超过字数不得分;每处1分)

9.(3分)要点:1)典型,有论辩力 2)为读者熟知,易接受 3)既征明了观点,又充实了内容 4)有文化内涵,增添了文章的可读性与美感。(对l点1分) 10.(2分)D 11.(4分)要点:1)将抽象的概念具象化、感性化,富有散文的特质;2)新颖别致,表现出作者观察体悟人生独特的视角。(对1点得2分)

12.(4分)示例:“乌台诗案”后,苏轼被贬谪黄州,夜游赤壁,由大自然的水与月悟出了变与不变的哲理,认识到万物各有其主的道理,内心归于宁静。徜徉于山水之问,荣辱不惊,物我两忘;并创作了不朽的作品,写就了只属于自己的人生华章。(联系作品1分,阐释2分,语言表达1分)

【长宁区】

(二)阅读下文,完成7-11题。(19分)

忆江南 方令孺

①天气真好。月光下,山川都像是浮起来了。清寂的广场上,只有我一个人在走。我买了一根甘蔗,一边走,一边吃。秋千架下仿佛有一个人在看着我,他是在惊讶么?

②我也不愿意独自在月下眺望了,想起中古时候的修道士,遇见山川美景,就不敢抬头,因为凡是美,都是诱惑人的。美景更增加人的寂寞,更引诱人的悲哀,所以古人独自对月的时候,总是爱饮酒,恐怕连他们自己都不知道是什么缘故。酒,真是一个寂寞人的最好的伴侣,能把冷寞化成朦胧。

③我吃完甘蔗,把渣滓用大张报纸包起来。因为有一天,我和友人谈心,我说要买一整根甘蔗独自吃完,这位朋友说:“你要是有那样的勇气,我就佩服你。”现在我要把这渣滓留给他看。

④记得廿六年春天,我忽然想作画,无意中把这意思说出来了,有一个人说“你才没有这耐性呢”,我听了很不高兴。第二天我就动笔画,发觉自己对于画大有兴趣,在一枝,一叶,一片崖石,一簇树林之间,极感消魂的迷醉。我画得一张比一张进步。自己得意极了。后来抗战事起,我回到故乡,住在一座小破楼上,夜晚仍抽空作画;记得曾仿倪云林的石树,并临写他的题字,裱成册页,配镜框献给父亲,父亲把画挂在书房里,听来客评谈,自己就拈须微笑。自从故乡遭了敌人的蹂躏,这张画不知道可还存在人间?而我所最敬爱的老父就在我们远行之后逝世了!再也不会在藤萝萧瑟的庭院里看见父亲雍穆而翛然的风度,再也不会在寒夜的书斋里看见父亲白发苍苍在灯前垂首。故乡的庭院里每一片石,每一条径,每一棵古树,每一个残缺浓阴的门,都和父亲的风仪连合着,我想到父亲,就联想到那些醇雅的情景,想到那些情景,就牵记到父亲。现在都完了,我失去了一生所最心仪的一切。我不能想,我是被这样一位朴素盎然的老人遗弃在这浅陋的坑中。

⑤家里来信说:敌兵进城,把城里的房子大半烧掉了,把我们家的凌寒亭也拆毁了。这座亭子共有三间傍着城墙,城墙像一座山,因为时间的古老,从砖墙缝里生出许多藤萝和灌木。亭子的左边是一片竹林,右边是一座尼庵,前面隔道女墙,就是一个小湖似的池塘,长

年听到浣衣妇的碪杵声;夏天有很多孩子在里面游泳,记得有一次在这池塘里还淹死了一个十三四岁的男孩,我亲眼看见人把他从水里捞起来,他的母亲听到这消息,就像飞鹰落地一样,奔扑到这男孩的尸首上号哭,到现在事隔廿年,想起那情状,还有些怆恻。亭子的周围都是古木参天,有大可合抱的槐树,有枝干夭矫的五谷树,有双干的梧桐,还有父亲亲手种的柏,石楠,柿和杉等树。这些树都是我几个兄弟的小名,父亲带着多少温良的深意把他们每一个名字都种植在土地上。看他把一瓢瓢的清水灌溉到树根上,是存着多少的希望!要是风雨的时候,这些木叶响动着,浑和成一片河流似的声音,或是被风雨激荡,枝条锐鸣得像有人在旷野上号叫,这不正是他担心着远处的孩子们,忧心戚戚的时候吗?还有一片云石,是父亲从园后草丛里发现出来的,石上有不知道是哪一年代,是谁,镌刻着“立云”二字,字体苍劲,父亲欢喜得像发现一件宝物,把石竖起来,砌一座花台供设着,周围种着很多的书带草,细长的叶子,因为多年的生长,像狮子一样蹲伏在石下。这地方四时都有各种奇怪的鸟雀,啄木鸟的剥啄声,夜晚猫头鹰的颤叫;还有彩色的锦鸡,在竹林里穿飞。我小的时候,常常担心那华丽的长尾巴,会在竹林里碰断。小松鼠故意逗人似的捧着一个松果坐在窗台上玩耍。这地方是我们小时候的乐园,现在提起来,还有无限的亲切,和一些甜蜜的感觉。亭子里父亲收藏了一些书画碑帖。这是我们看作圣坛不敢渎犯的所在,这次也被敌人扫荡完了!家里人又告诉我:当敌兵退出这城以后,父亲从山中归来,看见这样残破,并不十分痛惜。只因满地残书断帖,父亲一一拾起来,偶然有一两部还可以凑成完整的时候,就大喜过望。我写到这里,心上涌起一阵泉水似悲凉,想父亲一生爱书如命,平时再也不许我们随意翻动,这次竟如此糟蹋了!父亲所以不十分痛惜,是因为一般广大的丧亡,比起个人的损失又算得什么?可悲痛的有比这更大,更大的事,父亲是明白的。

⑥今晚因为看见月光下的山川太美了,诱我这许多的沉思。如果回忆只给我枉然的磨折,以后该学中古的修道士,不再抬头看山川之美了。

【注】①方令孺(1897-1976):作家,其家乡安徽桐城属广义上的江南。本文写于1941年前后。②廿六年:指民国二十六年,即1938年。 7.赏析第①段中加点词“浮”的精妙之处。(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8.第②段中作者写到古人饮酒,有何用意?(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9.请分析“山川之美”在文中的作用。(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0.关于文中的“父亲”,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作者由学画引出看画的父亲,巧妙自然。 B.父亲手植之树,寄托着他对儿女的希冀。 C.江南之忆或因父亲而起,或因父亲而收。 D.父亲是一个知书达理的书生,性格内敛。

11.本文正文根本没有提到“江南”,但作者为什么以“忆江南”作为题目?(5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3分)“浮”字以动写静,生动地写出山川在朦胧的月光下若隐若现的情景。 8.(4分)古人独自对月爱饮酒,酒是寂寞人的伴侣,能消解冷寞;本文作者此时也是独自对月,寂寞悲哀,写酒表明其所吃的甘蔗是酒的替代品。

9.(4)开篇写“山川之美”,美景触发哀情,自然引出正遭受日寇践踏的江南之忆。结

尾呼应开头,使文章结构严谨,同时写作者不再看“山川之美”,表达出深深的江南之忧。 10.(3分)C

11.(5分)作者的家乡在江南,正遭受日本侵略者铁蹄践踏的家乡是整个江南的缩影,

无数人的家乡和作者一样正遭受蹂躏,以“忆江南”为题,以点带面,能引起强烈共鸣。

提到“忆江南”,读者会马上想起白居易的脍炙人口的《忆江南》,而白居易笔下“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的好江南如今正遭受战火,同为“忆江南”,悲喜两重天,令人唏嘘,也令人愤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