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质名词解释 联系客服

发布时间 : 星期日 文章地质名词解释更新完毕开始阅读b84f0711dd88d0d232d46a2c

25. 磁倾角:磁针的定向平行与磁力线,因而磁针除了在赤道保持水平外,在其他部位都不水平,在北半球指北的一端向下倾 在南半球指南的一端的向下倾,磁针与水平面之间的偏离角,称为磁倾角。119

26. 磁偏角:地磁极与地轴之间有一个交角(大约11°),因而磁针的指向会偏离地理上的南、北方向,这一偏离角称为磁偏角。119

27. 磁场强度:地磁场上任何一点都有磁力的大小,称之为磁场强度 28. 地磁场转向:地质历史中地磁极的南、北极在不断的交替,称为地磁场转向。120

29. 地磁场转向年代表:反映地磁场转向每一期和每一事件所延续时间的表格。120

30. 海底磁条带:120

31. 席状岩墙:在一些深奥的冰川谷内露出呈层状熔岩,向地下深部玄武岩层状熔岩转变称为无数垂直的岩脉,称为席状岩墙。120

32. 转换断层:断层的运动方向和运动性质在断层的两侧发生了转换,由平措变化为拉开,变现为以脊轴为界,左右两侧地质体整体地做同步的分离运动124

33. 断块:

34. 威尔逊旋回:威尔逊认为,从大陆分裂到大洋形成,然后从大洋收缩到大洋关闭和消失,是构成连续盐便的过程。可以分为六个阶段。125 35. 增生契:在海沟附近,部分洋壳物质被刮削下来逐渐堆积成为地质体 36. 生长性板块边缘:洋脊扩张带是离散性的板块边界。沿此种边界岩石圈分裂和扩张,地幔物质涌出,从而产生洋壳,因此它是一种生长性板块边缘。127

37. 消减性板块边缘:消减作用带位于海沟,它是聚敛性的板块边界。沿此边界两个相邻板块作相向运动,大洋板块发生俯冲潜没,因此它是一种消减性板块边缘。127

38. 地缝合线:两个大陆之间的碰撞带

39. 由重力的斜向分力促使板块由高处向低处滑动,称为重力滑动

40. 地体:又称构造地层地体。它是由统一而连贯的地质作用所形成的地质实体,相邻地体在成因上与演化上均无内在联系并恒以断层为界。 第十章 风化作用

1. 物理风化:又称为机械风化。它是地表岩石发生机械破碎而不改变其化学成分也不形成新矿物的作用。其产物主要是岩石碎屑以及少数矿物碎屑。134 2. 风化作用:地表岩石或矿物受温度变化 大气 水溶液和生物的影响所发生的一切物理状态和化学成分的变化称为风化作用

3. 化学风化:化学风化作用是地表岩石在水、氧及二氧化碳的作用下发生化学成分变化,并产生新矿物的作用。135

4. 冰劈作用:渗入岩石空隙中的水在温度低于0℃时结冰,体积膨胀近9%,从而给周围岩石以每平方厘米大960kg压力,促使岩石的空隙扩大。如果冻结和融化反复进行,就必然使岩石的空隙逐步增多、扩大,以致使岩石崩裂,这种过程称为冰劈作用。135

5. 根劈作用:根源于岩石裂隙中的植物的根须不断变粗、变长和增多,象楔子一样对于裂隙壁施以强大的压力,劈裂岩石,称为根劈作用。137 6. 层裂:或卸载作用,深部的岩石处于上覆岩石的强大压力之下,一旦因上覆岩石剥去,压力解除,岩石随之而产生向上或向外的膨胀,形成平行与地面的层状裂隙。135

7. 水解作用:弱酸强碱盐或强酸弱碱盐遇水解离成带不同电荷的离子,这些离子分别与水中含有的H+和OH-发生反应,形成含OH-的新矿物,称为水解作用。136

8. 水化作用:有些矿物能够吸收一定数量的水参加到矿物晶格中,形成含水分子的矿物

9. 碳酸化作用:溶于水中的CO2形成CO32-和HCO3-离子,它们能夺取盐类矿物中的K、Na、Ca等金属离子,结合成易容的碳酸盐而随水迁移,使原有矿物分解,这种变化称为碳酸化作用。136

10. 氧化作用:表现为两方面:一方面是矿物中的某种元素与氧结合,形成新矿物;另一方面是许多变价元素在缺氧的成岩条件下所形成的矿物中是以低价形式出现的,当进入地表富氧的条件下它们易于转变成高价元素 的化合物,导致原有矿物解体。

11. 铁帽:含低价铁的许多金属硫化物矿体经氧化所形成的褐铁矿覆盖在矿体的表层,出露于地表。

12. 球状风化:几组方向的节理将岩石分割成多面体的小块。小岩块的边缘和隅角从多个方向受到温度及水溶液等因素的作用最先破坏,而且破坏深度较大,久之,其棱角逐渐消失,变成球形或椭球形,这叫球状风化。

13. 差异风化:如果抵抗风化能力不一致的岩石共生在一起,则抗风化能力强的岩石突出地表,抗风化能力弱的岩石凹入,这一现象称为差异风化。139 14. 土壤:通过生物风化作用而形成的含有腐植质的松散细粒物质,称为土壤。142

15. 风化壳:风化的产物称为一个不连续的薄壳覆盖在基岩上,称为风化壳,风化壳包括残积物及其上覆的土壤141 16. 基岩与露头:

17. 古风化壳:被较新岩层覆盖而保存下来的风化壳,称为古风化壳。142 18. 残积物:岩石风化后在原地残留的物质称为残积物。141

第十一章 河流及其地质作用

1. 片流:从大气降落的雨水或雪水中一部分通过蒸发回到大气,一部分渗透到地下成为地下水,其余约1/3水体形成地表水流。起初,降水向下沿自然斜坡均匀流动,其流速小、水层薄,水流方向受地面起伏影响大,无固定流向,成为网状细流,称为片流。145

2. 洪流:随着片流的进一步发育,山坡上沿最大坡度可以出现一些沟槽的雏型。沟槽的雏型一旦出现,其水层增厚,流水量增加,冲刷能力增强。这时片流中更多的水层向沟槽集中,并以较大的能量刷深和扩大沟槽,片流就转变成线状流水,是为洪流。145

3. 坡积物:由片流搬运的物质一般在山坡的凹入部位或山麓堆积起来,形成坡积物。145

4. 坡积裙:坡积物在山麓地带常连接成一种覆盖斜坡的裙装地形

5. 洪积物:洪流将大量碎屑物质搬运到山前或山坡的低平地带,因流速减低而迅速堆积,形成洪积物。145

6. 冲积扇:洪积物在沟口往往呈扇状分布,扇顶在沟口,扇形向山前低平地带展开,称为冲积扇或洪积锥。一系列冲积扇相互连接,可形成山前的平坦地形称为洪积平原145

7. 冲沟:一般将切割较深规模较大的沟谷称为冲沟。145

8. 河谷:流水深切沟底达地下水面,冲沟流水遂得到地下水源源不断补充,暂时性的冲沟流水便转变成具有经常流水的河流,冲沟就发展成为河谷。146 9. 河床:经常有流水的部分称为河床。146 10. 谷底:河床两旁的平缓部分称为谷底 11. 谷坡:谷底以上的斜坡 12. 坡麓:谷坡与谷底的交接处 13. 谷缘:谷坡上部的转折处

14. 流量:单位时间内通过一定过水面积的水量

15. 河流的侵蚀作用:河流以自身动能并以其搬运物质破坏河床

16. 侵蚀基准面:通常是下切到接近某一水平面后,逐渐失去侵蚀能力,不再向下侵蚀,这一水平面称为侵蚀基准面 148

17. 河流的纵剖面:河流从源头到河口沿着中线的剖面,常常用河底纵向上不同高度点的连线表示

18. 河流的平衡剖面:河流在其形成的初期,多急流与瀑布,河流纵破面不平滑。由于下蚀和溯源侵蚀作用,河床上的突起被消去,凹坑被填平,急流和瀑布消失,河流纵剖面逐渐演变称为平滑的曲线,称为平衡剖面。149 19. 锅穴作用:由流水中急速旋转的涡流所引起的,它促使砾石像钻具一样作用于河流

20. 下蚀:又称底蚀,河水向下侵蚀,刷深河床。148

21. 旁蚀:又称侧蚀,河水冲刷河床两侧以及谷坡,使河床左右迁徙,谷坡后退,河床及谷底加宽。151

22. 弯道离心力:河流弯曲部位因惯性作用而产生的离心力

23. 横向力:在弯道离心力的作用下,水体向凹岸集中,固凹岸水面抬高,凸岸水面降低,从而产生横比降,引起自凹岸向凸岸的力

24. 溯源侵蚀:又称为向源侵蚀。它是使河流向源头方向加长的侵蚀作用。它主要发生在河谷的沟头。154

25. 横向环流:由于雏形心滩的存在,过水断面缩小,水流速度增大,并促使主流线偏向两岸,从而使两岸冲刷后退,产生环流。158

26. 自由河曲:在平坦宽阔的冲积平原上流动的河流,其弯道的演化可自由而充分,这种河流称为自由河曲。153

27. 河曲带:自由河曲中,河湾迥回环的地带 28. 河流截弯取直:

29. 流域:河流及其支流构成的总区域

30. 分水岭:流域与流域之间由山体或高地所分开,这种分开相邻流域的高地称为分水岭

31. 牛轭湖:河道截弯取直以后原来的河湾被废弃,并堵塞成湖,称为牛轭湖。

32. 河流袭夺:一条河流向上坡加长的结果可以交切另一条河流,将后者上游的河水截夺过来,这种现象称为河流袭夺。154

33. 袭夺弯:在袭夺发生处常形成近90度的急转弯,称为袭夺弯。154 34. 截头河:被夺河的中下流仍然存在称为截头河

35. 风口:截头河的上游与袭夺河之间的干涸谷底称为风口。154 36. 层流:

37. 紊流:质点以复杂的流线型式交错,质点相互混合,称为紊流。155 38. 牵引搬运:砂与砾石等较粗碎屑物质,以滚动、滑动和跳动方式沿河床底搬运。156

39. 悬运:即是粘土、粉砂等较小颗粒,由于流水的紊流作用而呈悬浮状态进行搬运。

40. 溶运:溶质运移是溶解于地下水中的物质随地下水水流在多孔介质中一起运移的现象·

41. 河流的搬运能力:河流能够搬运多大粒径碎屑的能力称为河流的搬运能力。

47. 心滩:位于河心的浅滩,与复式环流作用有关。在河床突然加宽处,由于 河水流速降低,在河底受两股相向的底流作用,于是,发生了侵蚀两岸,而 在河床底部堆积,逐渐形成心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