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宋词中的花影意象 联系客服

发布时间 : 星期日 文章浅析宋词中的花影意象更新完毕开始阅读b8ce3b34960590c69fc37668

个时候文人雅士都会相邀去踏青游玩赏花,从而作成一首首记叙游玩盛景的词,这时花开代表人正直青春,表现出文人积极向上的乐观的生活精神。单纯记叙赏花盛景,表达喜爱春天的词作较少,这和中国文人柔弱的心理情怀有关。一般看到花开,自然想到花落。花儿从盛开到凋零,只是一季的时间,花期的短暂使诗人不自觉地把人的生命与花的生命做对照,从而产生时光流逝的感叹。特别是暮春时节,落花飘零是眼中常见之景。若起风,落花随处飘飞,有些飘落在流水中,有些掉落在泥土中。此情此景,落花就像一个有生命的人在与作者进行对话,让作者感到自己的命运就如飘飞的落花一般飘忽不定,不知未来是何种归宿和寄托,命运无常的悲戚之感通过落花之景加深了。如晏殊的“门外落花随水,相看莫惜尊前醉”。(《点绛唇》)落花飘零即是花和枝叶的分离,因此许多词作也借助落花意象表达离愁别绪。满地的落红预示着春光不再,不由产生年华已去的伤春惜时情怀。如晏殊的“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浣溪沙》)一句,形象地阐述的时光一去不复返的人生哲理。花意象经过文学历史的发展已经成为特定的艺术语言符号表达伤春惜春、离别愁思、个人身世的暗喻以及世事无常等固定情感。

第三,花的外形柔美,枝干大多纤细修长,色彩鲜艳明丽,香味怡人,这些特质与女性的纤美柔弱、容颜姣好等特质十分相似,让人不自觉地联想到了有青春活力的美丽女子,因此以花喻美人的词作也不在少数。

2.2影意象的审美意蕴

影意象是在历代诗词中出现频率较高的意象之一,对影意象的恰当运用使诗词意境更加深远丰富的例子数见不鲜,其中最有代表性的作家莫过于张先了。他的“云破月来花弄影”、(《天仙子》)“帘压卷花影”、(《归朝欢》)“坠飞轻絮无影”(《剪牡丹》)为他赢来了“张三影”的美名。可见张先不但爱影,而且能够将影写的传神动人。影作为一个虚幻的意象是不能单独存在的,要依靠一定的载体才能产生。因此,必须要根据影的特点,在以影作为主体的作者营造的特定意境中去探寻影意象的审美意蕴。然产生影的方式多样,投影的物体更是不胜枚举,所以影意象的种类繁多。又因影意象必须要和其他意象的组合才能表达一定的内涵,因此根据影意象和其他意象的组合可分为三大类,即人影、物影以及光影和水面倒影。

其一,人站立在有光线的地方就会有投影,即日光或月光下都可产生人的影子。从我国文人审美的角度来看,大多选择描写月光下的人影。因为在月明星稀的晚上,闲庭信步的是自己一个人,不由倍感孤单寂寞,于是成了“孤影”、“闲影”“清影”“寒影”“素影”等。如苏轼的“起舞弄清影”。(《水调歌头》)月光下在庭院中独自一人,定是心中有所苦闷,不能入眠,所以才借月景排解心中愁绪。偌大的院子只有自己一人,形单影只,作陪的只有自己的影子,在这种状态下,文人不免对自己的影子产生一种依恋,产生“顾影”“对影”“抱影”“吊影”等想法。茕茕孑立,形影相吊几乎是所有词人创作上述影意象共同的状态,所以影意象传达的情感大多是独处的哀怨,这哀怨在具体作品中可以是羁旅相思之怨、怀才不遇之哀,以及家国之痛等等。

其二,光线投射到一切自然物体上都会产生影,而词人入词的影大多是花影,如蕉影、桂影、海棠影、梨花影、杏花影、梅影(疏影)等等。这些影的主体都是柔媚美艳的花儿,而影本身的特点又是虚幻朦胧,若影若现,两者结合一虚一实,一明一暗,营造了含蓄幽远的意境。另外,花是一树树或者一簇簇的开,那么投射到地面的花影是大面积的零乱的,加之影占据的空间是略暗的,这像是给人的心灵也蒙上了一层阴影,或者也可指阴影是社会的阴影。如“桂影扶疏,谁便道,今夕清辉不足?”(《念奴娇》)

其三,有些物体本身有产生影的功能,如日月、灯火和水面等,这样的影从形式上看,并不复杂,但其中蕴含的深意更耐人寻味。这三类产生的影的效果又不一样,表达的感情有很大不同。日影和月影相对于灯影来说较为明亮,且日月都是天体,有自己运行的规律,随着时间的满满流逝,日月之影也随之移动,因此,人们把它当做计量时间的参照物。大多写到日影或月影的词中流露出时间易逝的感叹,进而产生惜时和珍惜留恋美好的时光的情感。如“日影量来添午昼”(《蝶恋花》)“斜阳影里立多时”(《眼儿媚》)“月移影转南窗”(《鹊桥仙》)等词句都是时间流逝的真实写照,流露出词人对易逝的时光的惋惜之情。古代人们聚少离多,所以很珍惜相聚的时光,可谓“秉烛夜谈”。影是易动的,无论是风的洗礼还是日转星移,影动亦容易让人心动,心动则会触动内心最柔软的情感,离愁别绪自然涌上心头。长此以往,文人多用烛影来抒发人生的离合悲欢或者相思之情。如“烛影烧残蝴蝶梦”(《满江红》)“春风莲烛影,莫问此

时情”(《临江仙》)等表达了相思之情。影是易动的,无论是风的洗礼还是日转星移,影动亦容易让人心动,心动则会触动内心最柔软的情感,离愁别绪自然涌上心头。水面倒影的意境相较其他影像就阔大明亮些,一般都是豪放派词人歌颂大江大河时而写的意象,由山河倒影进而想到祖国河山,以此抒发悲古伤今的爱国情感。如“江影伤千古,流不去,断魂处”。(《贺新郎》)

2.3 组合的花影意象的情感意蕴

常见的组合的花影意象有梅影(疏影)、蕉影、桂花影、海棠影、梨花影、杏花影、菊花影,其中以梅影出现的次数最为频繁。

古人酷爱梅花,尤其是有“梅妻鹤子”之称的宋代诗人林逋,他的“疏影横斜清且浅,暗香浮动月黄昏”被认为是所有咏梅花的诗作中最绝的一句,因而被广为传颂,后来很多词人在写梅影的时候都用疏影代替。梅花是被人格化了的花意象之一,所以梅与影的花影组合多是为歌咏梅花服务的。疏影是梅与影的组合,不单纯是突出梅影的清丽绰约,歌咏梅花,而因为作为一个整体组合,它大于部分,高于部分的层次,拥有部分没有的特殊功能。格式塔心理学认为,“一件艺术品就是一个格式塔,格式塔作为一个整体不等于部分相加,在整体上显示出的特性不存在于各部分之中”。这也就是说疏影作为一个整体意象表达的意蕴大于花意象和影意象的意蕴。如汪藻的《点降唇》:

新月娟娟,夜寒江静山衔斗。起来搔首,梅影横窗瘦。 好个霜天,闲却传杯手。君知否。乱鸦啼后。归兴浓于酒。②

夜幕降临,天空出现一弯新月,此时天气寒冷,周围一切归于平静,本想借这月夜景色排遣自己长久以来的苦闷,谁知愁绪就像水流一样源源不断的涌上心头。忽见窗外梅影风姿绰约,静静的伫立在寒风中,给作者的心灵产生了震撼。梅花在如此严霜寒冬的天气中保持优雅高傲的姿态,就像一个伟岸的君子在与作者对话一般,使作者明白乱鸦如何啼叫,也应像梅影一样绽放自己的光彩。那么在这里梅影就是人格化的影,给文人以高傲坚贞不屈的品质熏陶。

影本是自然事物所投昏暗之像,即是花影,便有朦胧、婆娑、灰暗等特点,所以有象征社会黑暗的黑暗势力和官场污流的意义。如文天祥的词作:“最无端蕉影上窗纱,青灯歇”。(《 满江红》)又如黄庭坚的词:“桂影扶疏,谁便

①②

童庆炳.文艺心理学教程[M].高等教育出版社,2011(2):44-45 唐圭璋.全宋词[M].中华书局,1965:564.

道,今夕清辉不足?”

影长又随时间的变化而变化,因此花影移动是时间流逝的的可观性表现。如张镃的“泛指余音摇桂影,过墙高韵入松风。”(《长相思》)花影在一般情况下都是斑驳参差的,是繁多的,和孤单的人影相比,又能传达出词人寂寞孤单的个人心理。

3.“花影”意象的情感意蕴

“花影”意象作为花意象和影意象的组合影意象,既具有花意象的审美意蕴又包含影意象的审美意蕴,同时作为一个整体的意象又具有超越花意象和影意象的审美意蕴的内涵的特点,因此花影意是内涵极为丰富的意象。意象在词作中传达的特定意义有赖于全词营造的意境。花影意象在不同词作中的营造的具体意境是各异的,传达的情感也是有区别的,因此在作为客观对象吟咏中,还需要在具体的意境中来阐释它传达的情感作用。

3.1春愁意浓,惆怅感伤。

春天是花朵色彩最为艳丽的时节,面对春天绽放的花朵以及阳光映射下的花影,不同性格的词人看见此景则有不同的心理活动,一个词人在不同时期也会有不同的心理活动。如词人看到花影凌乱,便意识人生如花影一般虚幻朦胧,过去青春年少,意气风发,转眼间两鬓斑白,容颜苍老。由此产生时光易逝、容颜易逝之悲。这是浓浓的伤春惆怅之情。张先是生产此类词作的代表词人之一,他的词清丽婉约、意象丰富,擅长通过对影的锤炼来表现景物的动态美和朦胧美,多以男女相思、离愁别恨为主题,表现春愁意浓的文人情怀。如张先的《天仙子》:

水调数声持酒听,午醉醒来愁未醒。送春春去几时回?临晚镜,伤流景,往事后期空记省。

沙上并禽池上瞑,云破月来花弄影。重重帘幕密遮灯,风不定,人初静,明日落红应满径。①

此词为张先的名作之一,其中“云破月来花弄影”(《天仙子》)一句最为人称道。词上片写本想借听歌饮酒来消愁,岂知酒醒之后不但没有消愁,愁意反而更浓。又是一季春天来,那么意味着又要送一句春天去,晚年的词人临镜凭照,感叹容颜易逝,年华不再,自然再追忆起年轻时的风流韵事了。下片从动态、静

唐圭璋.全宋词[M].中华书局,1965:2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