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子生物学笔记(刘益栋) - 图文 联系客服

发布时间 : 星期六 文章分子生物学笔记(刘益栋) - 图文更新完毕开始阅读b9273542b307e87101f6960b

注意:本资料仅供辅助之用,切不可脱离课本以此为准(2010年)。

第一章:绪论

1、 分子生物学(狭义):即在核酸与蛋白质水平上研究基因的复制,基因的表达(包括RNA转录、蛋白

质翻译),基因表达的调控以及基因的突变与交换的分子机制。

2、 分子生物学(广义):即在分子水平上研究生命现象,或用分子的术语描述生物现象的学科。 3、 克里克认为分子生物学基于两个基本原理:①序列假说:是指核酸片段的特异性完全由其碱基序列决

定,而且这种序列是某一蛋白质氨基酸的密码。②中心法则:是指DNA的遗传信息经RNA一旦进入蛋白质,也就不可能再行输出。

4、 分子生物学作为所有生命物质的共性学科所遵循的三大原则:①构成生物大分子的单体是相同的。共

同的核酸语言,即构成核酸大分子的单体均是A、T(U)、C、G;共同的蛋白质语言,构成蛋白质大分子的单体均是20种基本氨基酸。②生物大分子单体的排列(核苷酸,氨基酸)决定了生物性状的差异和个性特征。③生物遗传信息的表达的中心法则相同。

5、 生物学的三大发现:DNA 双螺旋结构的揭示、遗传密码子的破译、信使RNA的发现。奠定了DNA-RNA-蛋白质三者之间关系的基础。 第二章:基因概念的演变与发展

1、等位基因:是指野生型基因(A)发生突变后形成的突变基因(a),它与野生型基因位于相同染色体的同一基因座位上。当野生型基因(A)向不同方向发生突变形成不同状态的等位基因,又总称为复等位基因。

2、拟等位基因:将紧密连锁、控制同一性状的非等位基因定义为拟等位基因。

3、科学家们通过对噬菌体突变体与表型之间的关系的研究,提出了顺反子理论:顺反子是基因的同义词,认为基因是存在于染色体DNA上的一个具有特定功能的、完整的、不可分割的、能独立发生突变和遗传交换的最小遗传单位。

4、在一个基因内可以发生突变、重组(交换)。顺反子理论认为:基因(即顺反子)是染色体上的一个区段,在一个顺反子内有若干个交换单位,最小的交换单位称为交换子;在一个顺反子中有若干个突变单位,最小的突变单位被称为突变子。

5、全同等位基因:在同一基因座位中,同一突变位点向不同方向发生突变所形成的等位基

因。

非全同等位基因:在同一基因座位中,不同突变位点发生突变所形成的等位基因。

6、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它以两种方式携带遗传信息。①以中心法则为基础的结构基因遗传信息。这种DNA信息是通过转录RNA,翻译蛋白质而表达的,以三联体密码子的方式编码,贮存在非模板链(有义链)的一级结构上,并具有简并性。②调控基因选择性表达的遗传信息,它是以具有特定三维结构的调

1

注意:本资料仅供辅助之用,切不可脱离课本以此为准(2010年)。

节蛋白(反式作用因子)与特定核苷酸序列的DNA区段(顺式作用因子)相结合,从而启动某结构基因特异性表达的方式而体现的。

7、DNA作为遗传物质的优点:①贮存遗传信息量大。1kb的DNA可能编码41000种遗传信息;②以A/T、C/G互补配对形成的双螺旋结构稳定,利于复制,便于转录;③可以突变以求不断进化,方便修复以求稳定遗传;④核糖2’-OH脱氧,使DNA在水中的稳定性高于RNA,DNA中有T无U,消除了C突变为U带来进化中的负担和潜在危险。

8、每条DNA链的基本组成单位或单体是脱氧核苷酸,每个脱氧核苷酸由一个磷酸和一个脱氧核苷组成,而每个脱氧核苷又由一个脱氧核糖和一种碱基组成,在DNA分子中,碱基有两种嘌呤和两种嘧啶。 脱氧核苷

脱氧核苷酸

磷 酸

9、DNA一级结构:是指由数量很多的A、T、C、G4种基本核苷酸,通过3’,5’磷酸二酯键连接的直线或环形分子。

10、DNA二级结构:在不同的生理条件下,DNA可能采取不同的二级结构形式,除了典型的右旋B-DNA结构类型外,尚有右旋A-DNA,左旋Z-DNA。它们与B-DNA的主要区别是,没有明显的大沟与小沟。Z-DNA区的基因通常是不表达的;嘌呤与嘧啶交替排列最易形成Z-DNA。

11、除了正常的DNA双螺旋,在基因组中的DNA还有可能呈现三股螺旋和四股螺旋状态。三股螺旋DNA可能是分子内(H-DNA)、分子间、平行三股螺旋。

12、三股螺旋DNA的结构特点:镜像重复或者同源回文的结构。无论是分子内还是分子间,位于中间的链一定是嘌呤链,故有嘌呤型(嘌呤-嘌呤-嘧啶)和嘧啶型(嘧啶-嘌呤-嘧啶);主体双螺旋中的碱基是按Watson-Crick氢键方式连接,而其大沟中多余的氢键给体与受体正是第三条链结合的条件基础,不过第三条链上的核苷酸与Watson-Crick碱基对之间的连接氢键被称为Hoogsteen 氢键;第三条链至少要有8个碱基以上,其中如果有C,必须在酸性条件下发生质子化后才能形成C+-G/C三碱基基本结构单元;各种碱基间均以二氢键连接。

13、三股螺旋DNA具有的生物学意义:①是阻止了调节蛋白与DNA序列的结合,关闭基因的表达。②与重组交换有关,可作为分子剪刀,定点切割DNA。③可能与RNA形成三股螺旋,是RNA参与基因表观遗传调控的机制之一。

14、尽管到目前为止,尚未在体内发现四股螺旋,但根据真核生物着丝粒区和染色体末端序列的特点,均有形成四股螺旋的可能。所以他们可能具有比较重要的生物学功能。(如避免5’端短缩现象,维持线性染色体末端的稳定性,与染色体的有丝分裂和减数分裂有关等)。

15、DNA三级结构:在细胞内特定的离子浓度、PH条件和拓扑异构酶的环境下,DNA双螺旋分子进一步

碱基(A、

脱氧核糖 T、C、G)

2

注意:本资料仅供辅助之用,切不可脱离课本以此为准(2010年)。

形成或扭曲成结,或超螺旋或多重螺旋的高级拓扑结构,超螺旋结构最常见。

16、RNA分子与DNA分子在结构上的主要差异在:①核苷中的核糖为2’非脱氧的OH基。②碱基中没有T,只有U。③RNA分子多为单链分子。④RNA分子的化学稳定性差,易发生降解。⑤在以DNA为主要遗传物质的生物中,DNA分子链长,数目少,而RNA分子链短,数目多。

17、DNA双链的特点:①每一条单链具有5ˊ→3ˊ极性,两条单链极性相反,反向平行。②两条单链之间以氢键相互作用。③B-螺旋右手螺旋。④存在大沟与小沟。 18、DNA双螺旋大沟的具有比较重要的生物学功能:

19、影响双螺旋结构稳定性的因素:①氢键、②磷酸酯键、③生理条件下Na离子可有效地屏蔽两条主链上磷酸基团的静电排斥力、④碱基堆积力(同一条核苷酸链中相邻碱基间的疏水作用力和范德华作用力)、⑤碱基对之间的挤压抵御可以使DNA分子的内能增加,碱基间有序排列的状态破坏,氢键作用力被减弱。 20、DNA的变性:当天然DNA溶液被加热或受到极端PH溶剂、尿素、酰胺等某些有机试剂处理后,碱基对之间的氢键会发生断裂,或氢键的形成关系会发生改变,或碱基间的堆积力会受到破坏,两条核苷酸

3

注意:本资料仅供辅助之用,切不可脱离课本以此为准(2010年)。

链便逐渐彼此分离,形成无规则的线团,也称为熔解。

d.s.DNA →s.s.DNA 溶液粘性降低,沉降速度加快,260nm处吸光度值上升。

21、碱基的增色效应(又称DNA的减色效应):DNA热变性研究中,随温度升高单链状态的DNA分子不断增加而表现出A260值递增的效应。

22、变性温度(Tm):DNA双链在一定的温度下变成单链,将开始变性的温度至完全变性的温度的平均值称为DNA的变性温度(增色效应达到最大值一半的温度)。

23、变性温度与以下因素有关:①DNA分子的碱基组成和排列方式。Tm=69.3+0.41*(G+C)%②对于较大的DNA分子,片段长短对Tm值的影响较小。较小的DNA分子(小于100 bp),片段较短的Tm值小。③变性剂的影响,通常有机溶剂分子,破环DNA分子的氢键,使Tm值降低。④随着盐浓度的增加,Tm值增加。⑤溶液的PH值。过酸或过碱的环境,均导致Tm值降低。

24、DNA的复性:已发生变性的DNA溶液在逐渐降温的条件下,两条核苷酸链的配对碱基间又重新形成氢键,恢复到天然DNA的双螺旋结构,也称重退火。

25、影响DNA复性过程的因素:①阳离子浓度0.18~0.2M Na+可有效屏蔽两条多聚核苷酸链间的静电斥力,促进配对。②复性反应的温度选择低于Tm值约25℃,可消除S.S. DNA分子内的错误局部配对和二级结构。③S.S. DNA分子的长度。S.S. DNA分子越长,扩散速度越慢,复性越慢;S.S. DNA分子越短,扩散速度越快,复性越快。④S.S. DNA分子的初始浓度。⑤DNA分子中核苷酸的排列或核苷酸的复杂性。重复排列序列的DNA分子较随机排列的复性速度更快。

26、C0t(1/2)值:有50%的单链DNA分子复性成双链分子的反应时间与初始单链DNA浓度的乘积。也等于二级反应常数k值的倒数(1/k)。

27、EB分子能插入到DNA分子中,引起移码突变,会使DNA分子局部螺旋紧缩,引起DNA分子不断正超螺旋化,其在紫外光下能发出荧光。

28、DNA超螺旋均由拓扑异构酶作用。拓扑异构酶Ⅰ(单聚体蛋白)、Ⅱ(异源四聚体蛋白),作用相反,相互的抑制效应维持了体内基本恒定的5%的负超螺旋密度,过低过高都不利。 29、大C值:某生物单倍体基因组DNA的核苷酸数。

小c值:受中心法则限定,编码结构基因DNA的核苷酸数。

C值悖论:亲缘关系接近的同种生物中大C值差别较大;部分高等动物基因组较低等动物的小;人类小c值仅占大C值的10%;病毒利用较小的基因组编码较多的功能基因。

30、重叠基因:即不同的基因共用一段相同的DNA序列。有对终止密码漏读、从不同起始密码子起始、采用不同读码框架等方式。

反向重叠基因:编码在同一DNA区段不同极性单链上的重叠基因,它们的转录方向相反。

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