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持久战读后感 联系客服

发布时间 : 星期二 文章论持久战读后感更新完毕开始阅读b9a41ecbda38376baf1faec9

《论持久战》读后感

——为什么是持久战?

《论持久战》写于1938年5月26日至6月3日,1937年秋八路军取得了平型关大捷,粉碎了“日本皇军不可战胜”的神话,振奋了民心;国民党领导的抗日军队1938年在台儿庄战役中,英勇杀敌,顽强抗战,取得重大胜利。但是,随着徐州失守、武汉告急,人们对这场战争的趋势和前途议论纷纷。抗日战争已进行了整整10个月,饱受战争之苦的中国人民天天在渴望着战争的早日胜利,结果却是北平、天津、上海、南京、徐州等重要城市相继沦陷。战争的过程究竟会怎样?中国能不能取得胜利?怎样才能取得胜利?对这些问题,全国人民包括中共内部许多人还没有找到正确的答案。有些人感到迷惘,“亡国论”、“速胜论”等错误观点仍在流传。悲观情绪甚至影响到了中间阶层和一部分劳动人民。哀叹“亡国论”者认为,“中国武器不如人,战必败”,“再战必亡”。汪精卫派甚至认为:“我们的所谓抗战,无他内容,其内容只是牺牲,牺牲完了,抵抗之目的也就达到了。”主张“速胜论”者认为,通过英美等国的外援,再加上苏联的出兵,可以迅速打败日军。在中华民族面临生死存亡的关键时刻,毛泽东高瞻远瞩,在延安的土窑洞里,仅靠一张方桌、一把椅子、一支毛笔,借着昏暗的灯光,在粗糙的土草纸上挥毫疾书。连续六天六夜,毛泽东很少睡觉,吃饭也很少,累了困了就躺在椅子上稍事休息,或者在院子里转一转,就这样,在六天的奋笔疾书下,终于完成了这对中国抗日战争具有深刻指导意义的5万多字的《论持久战》。

不得不说,毛泽东在这篇文章中体现出了他高超的军事才能。抗日战争持续了8年,那么,彼时的毛泽东是怎样预见这是一场“持久战”而不会是一场“速胜战”?为何最终的胜利是属于中国的?

毛泽东极有军事预见性地指出:中国和日本之间的战争,因为敌我双方各

1

具优势:日本版图狭小、物质匮乏、兵力不足但武器装备比我们先进;而中国军队缺乏战斗能力但地大物博、人口众多,兵力充足,我们可以利用我本身的优势削弱敌人的强项,胜利,终究是属于我们的。但是要想取得抗日战争的最终胜利必定要经历一个相对长期的过程,所以毛泽东下定义称其为“持久战”。

毛泽东这样说,首先明确的告诉中国军队和广大人民群众,中国是会胜利的,这在军事心理学上来讲,无疑给中国人民吃了一颗定心丸,稳定了国内因天津、上海、南京、徐州等军事重镇的失守而混乱动荡的局势,控制了人心惶惶的不良社会局面,给八路军进一步的军事行动稳定了后方。然后,毛泽东指出中日之间的这场“持久战”有可能出现的几个战略性阶段。 第一个阶段:敌之战略进攻、我之战略防御的时期 第二个阶段:敌之战略保守、我之准备反攻的时期 第三个阶段:我之战略反攻、敌之战略退却的时期

这三个阶段绝对不是毛泽东为了安抚人心杜撰出来的,而是经过深思熟虑、分析了战争的局势与走向、敌我双方的综合实力后的出的结论。下面我将从多角度,全方位仔细分析为何抗日战争是一场持久战。

第一:敌强我弱,敌我双方的军备力量强弱决定我们要想取得最终的胜利是要经历一段相对长期的、艰苦的过程。在当时的情况下,帝国主义日本军队的武器装备要远远优于我方,在前方战场上,敌人有充足的飞机、大炮、坦克和机枪等高战斗力武器,而我方只有步枪、自制手榴弹和少量的飞机、坦克等高杀伤力武器;后方战场同样不容乐观,敌人在我国使用细菌实验残害我国人民,日本侵略者所到之处哀鸿遍野,恐惧和绝望笼罩着全国人民的心,这无疑又给在前方作战的八路军带来了不少的后顾之忧。从军队补给方面看,我们同样不占优势,日本人就地取材,所需军需物资大多为抢夺而来;而八路军他们不一样,奉行“不拿群众一针一线”的他们只能靠着小米面、高粱和苞米和野菜等果腹,战斗力极弱。就这两个军备力量因素来看,我们要把小鬼子驱逐出华夏大地是有困难的。但不是没有可能,因为我们可以发扬我们的优势,克服我们的劣势,让敌人的优势缩小而劣势凸显和扩大。这是抗战的第一阶段,该阶段,我方主要以防御为主,毛泽东指出,此阶段主要作战方式将是以运动战为主,阵地战和游击战为辅。运动战正面阻挡敌人的进一步侵略,而阵地战和

2

游击战则起到声东击西、釜底抽薪和干扰敌人后方的作用,让敌人焦头烂额,应接不暇。由此,我们只要能在战争的第一阶段不被打倒,我们就有能力对整个战局进行从新洗牌。

第二:敌小我大,日本是一个小小岛国,领土面积连我国一个省都不及,而我泱泱华夏是拥有960万平方公里的广袤土地的大国,就这一点来说,不论日本的军备力量有多么强悍,日本妄图在短时间内占领中国那无异于天方夜谭。虽然我国的兵力较之的确差得太远,战争开始时,日本已是一个比较强大的国家,而中国还陷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的阴影中,日本虽然资源少,但是工业化程度高,大部分军需都可以自给自足,自己制造。而中国一方面自己没有掌握制造武器的能力,另一方面没有钱进口,再加上日本对沿海进行了封锁,诸多因素加起来,中国的抗日战争只能是用时间换取空间,只能以广阔的土地争取作战的时间,拖延日本的占领速度并分散日本的兵力,然后开始反攻。

第三:敌寡我众,敌人非本土作战、兵力不足、战线太长和寡助决定敌人要想在中国的土地上赢的胜利是要付出长时间的努力的;而中国在克服我们的缺点后,发挥我方本土作战的地理优势、兵力充足的人员优势和广大后方人民群众的支持等优点方能稳定局面,反守为攻,这也同样需要时间的累积。先不论这是一场不道义的侵略性质的战争,敌人他乡作战本就缚手缚脚,对中国情况并不完全了解的日本很多方面会受到制肘;其次,敌人远距离作战,兵力供给是存在隐患的,这一点中国八路军有着绝对的优势;再者,敌人人口基数小,兵力不足,多点作战的日本军队很明显的出现了因战线拉得太长而导致的兵员调度、指挥、军需供给等方面的问题,在这种情况下,中国军队是很有主动权的。另外,这一场侵略性质的战争直接导致国际社会对日本的普遍批判态度,虽然有法西斯支持,但是这种支持绝对不能超过国际社会对支持的容忍度,故而批判对支持来说,日本并不不能从中过多获利。而中国却收获了来自苏联等不少的支持和帮助,另有广大中国人民群众的坚实后盾,我们是有赢的筹码的。在第二阶段,我方将反守为攻,而敌人将会出现防御和退却状态。

毛泽东着重指出,第二阶段是整个过程的过渡阶段,“将是中国很痛苦的时期,我们要准备付给较长的时间,要熬得过这段艰难的路程”[1]。然而,它又是敌强我弱形势“转变的枢纽”。毛泽东强调“此阶段我方主要作战方式

3

是游击战,而以运动战辅助之,此阶段的战争史残酷的,地方将遇到严重的破坏,但是游击战争能够胜利。”[2]毛泽东还提出一套具体的战略方针,即在第一和第二阶段中主动地、灵活地、有计划地执行防御中的进攻战,持久战中的速决战,内线作战中的外线作战。第二阶段之所以会持续很长的一段的时间是因为,第一,敌人的元气尚未得到根本性的打击、我们要用时间将其战斗力一点一点消磨掉,让其随着战争的持续而日渐虚弱;第二,我方虽然在这一阶段充分发挥了民兵的优势,但是积贫积弱的中国的确累积了太多的陈年病痾,我们只能避其锋芒,采用“敌进我退、敌驻我打、敌疲我打、敌退我追”的方式,利用游击战集中兵力各个歼灭,从而一步步瓦解敌人的堡垒。

综上所诉三点,这一场帝国主义小国国家对半殖民地半封建的大国的侵略战争注定是一场持久战,但胜利仍然属于我们!

[1][2]: 《毛泽东选集》第三卷《论持久战》

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