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孔子思想之交友之道 联系客服

发布时间 : 星期五 文章试论孔子思想之交友之道更新完毕开始阅读b9b25ebf65ce0508763213d6

试论孔子思想之交友之道

班级:2010级汉英2班 姓名:贺磊 学号:101301054067

Abstract:As long as human live as a group together, friends as a kind of basic interpersonal relationship will never disappear. It is worth to learn the way of making friends from Confucius.Many of them are referring to the analects of Confucius’ article, rich in content, involving choosing friends, making friends and the way to get along with them.But the explanation is simple, lacking of system.This paper is going to discuss on the contents and aim to be finishing and reviewed.

摘要:只要人类还作为群体生活在一起,朋友关系作为一种基本的人际关系就不会消失。对于交友之道路孔子有许多值得借鉴的思想,主要散见于《论语》诸篇,内容丰富,涉及择友—交友—处友的全过程,但解释较简单,缺乏系统的论述,本文便旨在就此方面内容加以整理、评述。

Keywords:Kind-heart Justice Humanity Loyalty Integrity

Respect Harmony

关键词:仁义 忠信 恭敬 和

一、孔子重视朋友

“朋友”这个词,现在一般泛指相交好的人,在古代意指志同道合者。《周礼·地宫·大司徒》:“五曰联朋友”,郑玄注:“同师曰朋,同志曰友”。

孔子把封建社会人与人之间的基本关系分为五种,即父子、夫妇、兄弟、君臣、朋友,并制定了相应的制约这些人伦关系的道德规范。关于五伦比较系统的说法是孟子的“使契为司徒,教以人伦;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

有序,朋友有信。”(《孟子·滕文公上》),同时,这种说法基本反映了孔子的观点。

“仁”是孔子所有理论的根基所在,“仁者爱人”所描述的理想的人伦关系是:父慈子孝,兄友弟恭,夫和妻柔,朋友以信”。对于朋友关系的处理,孔子也本其一贯的“忠恕之道”、“己欲立而立人”、推己及人、与人为善,以真诚平等之心对待朋友,表现出浓厚的人文色彩与民主精神,是理想主义的代表。

孔子“少孤”,三岁丧父,少年丧母,可以说,他成年后的岁月都是在形形色色的人群中度过的。他有后来之成就,也多赖朋友的帮助,因此,孔子很重视交友,也很乐于交友。“乐多贤友”被他列为“君子三乐”之一,友而贤,多多益善,焉得不乐!在“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中,这种对于朋友喜悦的心情更是溢于言表。

每个人交友都是有目的的,孔子目的从小了说是为了取友之贤加强个人道德修养,把学习朋友的贤能作为提升修养方法之一;从大处讲则是为了扩大儒家思想的影响,实现自己的政治理想,推行仁道。在“工欲善其事,先必利其器。居是邦也,事其大夫之贤者,友其士之仁者。器之利必经磨砺,亦如士之材德,必事贤友仁,然后得所切磋熏陶而后能成也。”(《卫灵公》)中,仁者,人与人相处之道,仁德必于人群中磨砺熏陶而成。士之仁者可助己成德,共进于道,大夫之贤者则可支持自己推行仁道,实现政治理想。“内圣”的目的在于“外王”、“修身、齐家”也是为了“治国,平天下”,这些最终目的是推行仁道,孔子弟子曾参也略识师意,他说:“君子以文会友,以友辅仁”,根本目的在于“辅仁”。

事实上,从孔子的生平经历看,朋友对他确实关系重大。作为一位杰出的教育家,孔子广招门生,诲人不倦,用儒家思想去培养弟子,“师弟子有朋友之道”。(《白虎通义》)在教学过程中,教学相长,师生之间有师友之谊。孔子死后,弟子们继承老师遗志,不遗余力地推行儒家主张,为后来儒家的兴盛打下了基础。儒家的发达与延续不能不说多赖于弟子之力。

孔子言行高洁,严于律己,被后人尊为圣人,他的深厚道德修养也得之于朋友的帮助,孔子自谓“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自省也”(《里仁》)见友之贤则思

与之齐,取人之长补己之短,见友之不贤则反省自己,引以为戒。朋友之间“切切偲偲”(《子路》)既切磋学问也要互相责善。如此,不论是道德还是学问,自然在无形之中慢慢地得到提升。

孔子本人敏而好学,学无常师,不耻下问,这是他成为渊博的学者与哲人的重要内因,但同样不能忽视的是,他的一个重要的知识来源——朋友。《学记》指出:“独学而无友,则孤陋寡闻”,因而把乐群、亲师、取友作为重要的学习要求。“学”并非只是文章典籍之类的知识的获得,还包括通过与友交往相处求人生之大道,道之所得本于学,学之所求即在道。孔子之学,以人道为重,斯必学于人以为道,善学则能自得师友。 二、孔子择友的原则和方法

1、“无友不如己者”,“道不同不相为谋”

对于孔子“无友不如己者”(《学而》)这句话,此处的“不如己”理解为“不类己”比较好,引申为“与己不同道”的意思,与孔子的:“道不同不相与谋”(《卫灵公》)意思相近。在择友标准上孔子注重的是“志同道合”,朋友要“合志同方营道同求”共同发扬儒家的仁义之道,这是由交友的目的所决定的。

2、益者三友,损者三友。

朋友有“损”“益”两种类型,孔子是主张交益友的。古语说“近朱者赤,近墨者黑”与君子或小人交友结果是不同的,与前者受益,与后者受损,择友不可不慎。

孔子曰:“益者三友,损者三友。友直,友谅,友多闻,益矣。友便辟,友便佞,损矣。”(《季化》)这主要是从个人品质的高低上区分益损的。三类益友是指:正直的人;守信的人;博闻广识的人。三类损友则指:惯于装饰外表而内无真诚的人;工于媚悦面善态柔的人,巧言令色的人。对于外表恭敬、行为虚伪的人,孔子说:“巧言、令色,足恭,左丘明耻之,丘亦耻之,匿怨而友其人,左丘明耻之,丘亦耻之。”(《公治长》)3、“听其言,观其行”

“听其言,观其行”是孔子了解人的方法,同时也是他择友的方法,通过全面观察其言行,孔子要了解的是更深层次的东西:动机、思想、品质。他说:“视其所以,观其所由,察其所安,人焉廋哉,人焉廋哉!”(《为政》)就是说弄清一个人的动机,他所走的道路和他安于什么,不为表面现象迷惑,就真正认识了这个人。对于人的评价要以观察为准,而不可人云亦云。孔子说:“众恶之,必察焉;众好之,必察焉。”(《卫灵公》)正是这个意思。

三、孔子的交友原则 1、 仁义

孔子以“义”作为行为的准则。他说:“君子之于天下也,无适也,无莫也,义之与比”。(《里仁》)孔子说:“君子于义为质,礼以行之,逊以出之,信以成之”。(《卫灵公》)仁为“义之本”,义为“仁之节”。(见《礼记·礼运》)“爱由情出谓之仁,节爱理宜谓之义,致爱恭谨谓之礼。”(《韩诗外传》)仁与义不可分割。

《论语》中载有孔子待友的言行。“朋友死,无所归,曰“于我乎殡。朋友之馈,虽车马,非祭肉不拜。”有朋友将死,无处可归,孔子迎之人家,慨然道:“病了在我这儿寄居,死了在我这儿停柩吧!”对朋友可谓尽心竭力,仁至义尽,决非后世任侠好义者可比,朋友间有通财之义,故虽赠车马之重也可不拜,然而对于馈赠的祭肉则必拜,这是孔子尊重朋友、视朋友如自己亲人表现。

2、 忠信

子以四教:文、钎、忠、信”(《述而》)。忠信指人诚实无欺,尽心竭力的心态,被孔子视为立身之本,一再强调为人要忠信当先。

信,言之实之谓信,与友相处,孔子更强调的是信。

孔子把“信”看作立身之本,“民无信不立”,强调“信”在人际关系中的作用。“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大车无軏?小车无軏,其何以行之哉?”(《为政》)人类社会虽有法律契约与道德礼俗的指导约束,但人与人之间若互不信任,则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