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中小学生不良心理和行为的原因及矫正措施 联系客服

发布时间 : 星期三 文章论中小学生不良心理和行为的原因及矫正措施更新完毕开始阅读b9fd977afbb069dc5022aaea998fcc22bdd14342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论中小学生不良心理和行为的原因及矫正措施

作者:冷村 夏显艺

来源:《速读·下旬》2016年第05期

摘 要:针对中小学不良心理和行为的学生,要做好他们的转化工作,首要就要了解其特殊的心理和行为特点,然后有针对性地采取相应的教育转化措施。从根本上消除他们的心理障碍,矫正不良行为,达到教育转化的目的。

关键词:中小学生;不良行为和心理;原因;特点;矫正措施 1前言

校园生活中,我们常看出中学生存在这样的一些心态:考试失利之后表现出来的心理波动性和承受挫折的脆弱性;追求友谊但不能被家长、老师理解和认可后所表现出来的爱的压抑感;追求理想但缺乏坚强的意志和自制力之后所表现出来的心理发展不成熟等。在校园生活中,我们也常发现中学生中存在这样一些行为:有的孩子经常说谎,有的孩子非常孤僻,有的孩子喜怒无常,有的孩子嫉妒心很重等等,这些行为都说明,孩子们的心理是不够健康的。那么这些不良的心理现象是如何产生的,我们又应该采取怎样的措施加以预防和矫正呢? 2不良心理和行为行为产生的原因 2.1家庭因素

目前学生家庭中,有的父母对孩子过于溺爱,百依百顺,放纵迁就;有的父母长期外出做生意,无时间管教孩子,使孩子成为“留守儿童”,家长任其自然发展;有的父母离婚或重组家庭,家庭关爱不够,对孩子放松教育;有的父母对孩子苛求而对自己放荡不羁,不能做出榜样,教育无效。上述家庭,对孩子都缺乏真正的爱或爱的表达不当,过多过少的爱都会妨碍学生的健康成长,导致不良行为的产生。 2.2学校因素

学生的不良行为,很大程度上是由于学习成绩不好或受到冷漠排斥所致。这种情况往往与学校、教师有关,如教育方法简单生硬,对学生要求过高,缺乏同情关怀,学生身心受到损害,使学生不良行为不断发展。 2.3社会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