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6章 中枢神经系统肿瘤 正式 联系客服

发布时间 : 星期三 文章第26章 中枢神经系统肿瘤 正式更新完毕开始阅读ba849c8984868762caaed5fa

状为头痛、呕吐等颅内压增高症状和癫痫发作等;幕下结核瘤除有颅内压增高还可出现小脑受累症状。伴有结核型脑膜炎或病灶多发者,一般情况较差,可出现低热、盗汗、消瘦和咯血等症状。脑脊液检查表现为脑脊液压力增高、蛋白质含量增高、糖含量减少。CT显示结核瘤内钙化较MRI敏感。而MRI的T2加权像显示病灶中心低信号,有助于结核瘤定性诊断。

第三节 常见的大脑半球肿瘤

一、胶质细胞瘤 (一)星形细胞瘤

星形细胞瘤为胶质瘤中最常见的一类,约占全部神经系统肿瘤的7%~10%,约占全部胶质瘤病例的三分之一。

1、诊断与鉴别诊断

临床上,患者常以癫痫为首发症状或主要症状,以后逐渐出现局灶症状,如肌力减退、失语、智力减退或精神异常等,以及颅内压增高症状。

I~II级星形细胞瘤,属低度恶性,多见于40岁左右的患者。良性毛细胞星型胶质瘤多见于儿童和青年。CT平扫显示肿瘤与瘤体周围的脑水肿均为局限性均匀低密度,有相对清楚的界限伴占位征相。增强扫描多无强化。瘤内可见小斑点状钙化灶。有些实质瘤体呈团块或结节状强化,同时伴有囊变,囊壁不强化或轻度强化。MRI显示的病灶范围通常大于CT,T1加权像多呈低、等信号,T2加权像为高信号。增强扫描MRI常无明显强化。

III级胶质瘤属(恶性)分化不良的星型胶质瘤,好发于35~55岁的男性,。CT平扫显示肿瘤为环形,或实质性不均匀低密度,或低等混杂密度,可形成较大囊状低密度,囊壁上有时可见瘤结节或钙化。肿瘤周围有脑水肿。增强扫描瘤体不同程度的瘤结节强化,获瘤体不均匀模糊强化。MRI在早期发现病灶、尤其是多发灶方面优于CT。T1加权像呈低、等信号,T2加权像为高信号,内部囊腔呈白高信号。增强扫描MRI有不同程度强化。

IV级胶质瘤为胶质母细胞瘤,临床症状进展较快。CT平扫多为混杂密度,瘤体多位环状,环壁厚薄不均。瘤体极少钙化,瘤内的高密度多为瘤内出血造成。累及两侧大脑半球是常见的表现。CT增强多有强化。很小的瘤体周围也可有明显水肿。MRI T1加权像呈低、等信号,与周围正常组织分界不清,T2加权像为混杂信号。肿瘤内部或相邻区可见流空低信号,为病理血管。患者生存时间可能与肿块内坏死区域范围明显相关。

多发性胶质瘤为脑内多中心的原发胶质瘤,影像表现与单发胶质瘤相似。 星形细胞必需与以下疾病相鉴别:

5

①少枝胶质瘤 无钙化的少枝胶质瘤从影像上较难于II或III级星型胶质瘤区分。但少枝胶质瘤多为等密度,肿瘤周围脑水肿较轻,坏死及囊变较少。增强扫描后瘤体强化不明显。

②原发性恶性淋巴瘤 一般从影像上较难于星型胶质瘤区分。但可略呈分叶状,边界清楚,密度均匀。增强扫描病灶呈显著强化。应用皮质类固醇药物治疗后,或试验性放射治疗后,淋巴瘤可明显缩小,可以鉴别。

③单发脑转移瘤 与胶质母细胞瘤的影像学十分相似。若有原发瘤病史,可以帮助作出诊断。

④脑脓肿 通常脑脓肿壁血管丰富,而且厚薄均匀,常为类圆形,内部可形成分隔。胶质瘤瘤壁多厚薄不均匀,瘤体内密度或信号不均匀。增强扫描脓肿壁强化高于肿瘤壁。

⑤吸收期脑内血肿 吸收期脑内血肿CT平扫可表现为不均匀的低密度,可无占位效应。增强扫描显示血肿壁呈环状强化,随访中病灶逐渐缩小。MRI对判断不同时期的脑出血病灶有独特的优势。

2、治疗

星型细胞瘤的治疗以手术切除为主。大脑半球肿瘤一般可行手术切除,位于非功能区的肿瘤可连同脑叶一并切除。视神经胶质瘤和三脑室肿瘤手术时要注意保护丘脑下部。一般实质性肿瘤难以做到完全根治性切除,恶性星型细胞胶质瘤在尽量切除肿瘤的同时,可同时作内外减压术。手术后应给予放疗、化疗、免疫治疗等综合治疗。放射治疗对延长患者生存期有肯定效果。

I~II级星型胶质瘤术后平均复发时间为2.5年,平均生存期3年左右,5年生存比率约14%~31%。III~IV级胶质瘤书后易复发,一般在术后8个月以内。生存时间平均1年左右。放疗后结合阶段化疗,部分病人可获得较长的缓解期。

(二)少枝胶质瘤

少枝胶质瘤约占颅内原发肿瘤的5%,占颅内胶质瘤的10%。 1、诊断与鉴别诊断

多见于30~55岁的男性,好发于大脑半球,以额叶多见。病程较长,多以癫痫为主要临床表现。钙化史少枝胶质瘤的特征性表现。但钙化的范围并非瘤体实际大小。

CT扫描瘤体实质部分多呈等密度或混杂低密度。肿瘤边界欠清,肿瘤周围脑水肿较轻微。囊性变少见,出现囊变,多为分化不良性少枝胶质瘤。分化较好的肿瘤增强扫描后实质部分密度均匀,强化不明显。分化不良肿瘤实体强化较明显,肿瘤周围脑水肿范围较大。

MRI 的T1加权像呈低信号,T2加权像为高信号,肿瘤边界清楚,周围脑水肿极轻。增

6

强扫描MRI有不同程度强化。钙化灶呈低信号。增强后的表现与CT相似。

少枝胶质瘤应与以下疾病作鉴别:

①毛细胞星型胶质瘤 好发于第III、IV脑室旁,可伴有钙化。常伴有囊变,影像上多边界清楚。以儿童或青年多见。

②脑血管动静脉畸形 畸形血管团可有血管团钙化,但病灶周围无脑水肿,无占位效应。CT增强扫描可见畸形血管,MRI可见血管流空现象。血管造影可以明确诊断。

③室管膜胶质瘤 好发于青少年,可位于脑室内向脑室外生长,或瘤体主体位于脑实质内。瘤内可见钙化或囊变。

④中枢神经细胞瘤 属于分化良好的神经元肿瘤。多发于三脑室或侧脑室。多有钙化。可发生囊变。通常需依靠电镜或免疫组化检查与少枝胶质瘤鉴别。

⑤神经节细胞瘤或节细胞胶质瘤 好发于颞叶底部,可见钙化及囊变。但少见。 2、治疗

治疗以手术切除为主。手术切除肿瘤彻底的患者,可获得较好的疗效。部分切除术后易复发,再次手术可延长生命。手术后给予放射治疗,对延长患者生命有一定疗效。

全切除手术后,患者生存期平均13年,有报道个别可达40年。恶性少枝胶质瘤部分切除术后(包括活检或减压者),平均存活期3.3年。手术结合放疗,治疗后5年和10年生存率可达52%和32%。

二、脑膜瘤

脑膜瘤是中枢神经系统常见的原发肿瘤之一,发病率仅次于胶质瘤。约占颅内肿瘤的15%~20%。约5%为多发。脑膜瘤多属良性,呈球形或结节状,生长于脑实质外。脑膜瘤多发部位为矢状窦旁、大脑凸面及颅底。后者包括蝶骨嵴、嗅沟、鞍结节、桥脑小脑角等部位,很少生长于脑室内者。脑膜瘤的血运极丰富,因为肿瘤可接受颈外动脉、颈内动脉或椎基底动脉等多来源的供血。

(一)诊断与鉴别诊断

好发于40~60岁,女性多见。病程一般3~8年,可长期不出现症状。当颅内压失代偿时,可出现颅内压增高症状,和视神经乳头萎缩而致两眼视力减退甚至失明。临床上多因头痛行体检及影像检查发现,可以因癫痫发作或颅底颅神经症状为首发症状。

CT与MRI是主要的诊断手段。

CT扫描脑膜瘤表现为边界清楚的等密度或高密度肿块。瘤体内可有局限或弥漫钙化。偶可发生囊变,呈现低密度。肿瘤以宽基底附着于硬脑膜,可见相邻颅骨骨质增生,邻近骨

7

质破坏少见。约三分之二的瘤体周围有脑水肿。脑膜瘤不断长大压迫脑回,出现“脑白质塌陷症”,提示为脑外肿瘤。增强扫描呈均匀一致的明显强化。可见瘤体周围增厚的脑膜也出现强化。

脑膜瘤的MRI表现与大多数颅内肿瘤不同,脑膜瘤MRI 平扫T1加权像呈略低、或等信号,T2加权像为等信号或轻度高信号。增强扫描绝大部分瘤体明显强化,邻近部位的硬脑膜增厚强化,并向周围延伸,称为“脑膜尾征”。

脑膜瘤要与下述疾病作鉴别诊断:

①脑血管外皮细胞瘤 是来源于非脑膜上皮细胞的间叶组织肿瘤。好发于脑膜和脉络丛。临床症状与脑膜瘤相似。但CT扫描常见颅骨侵蚀性破坏,无骨质增生和钙化改变。增强后瘤体不均匀强化。MRI T1加权像和T2加权像均为不均匀的等信号。约三分之一的瘤体以窄基底与脑膜相连。属恶性肿瘤,易复发和颅外转移。

②黑色素瘤 原发于脑内的少见,多为转移而来。临床表现与脑膜瘤类似。瘤体内无钙化。MRI是诊断黑色素瘤的最佳诊断方法。T1加权像呈高信号,T2加权像为低信号。

③恶性淋巴瘤 血管造影恶性淋巴瘤各时相均为少血管改变。CT增强扫描的强化效应弱于脑膜瘤的强化效应,可资鉴别。

④桨细胞瘤 为多发性骨髓瘤的居灶肿块型。可存在多年,最终扩展到全身。影像上与脑膜瘤不同的是,桨细胞瘤可导致局部骨质破坏,消失。且CT、MRI强化效应较脑膜瘤更为规整和均一。

⑤恶性脑膜瘤 少见。仅占脑膜瘤的1%~2%。多见于儿童。CT扫描瘤体边缘欠清,密度不均匀,强化程度也不均匀。瘤内可有出血、坏死和囊变。MRI扫描瘤体信号不均匀,且呈不均匀强化,受侵润的脑组织也可出现强化。

⑥嗅神经母细胞瘤 常见于鼻腔顶部或副鼻窦,可累及眼眶、筛板、前颅底。源于筛板或嗅沟的前颅底脑膜瘤,虽然CT、MRI影像特点上较难与嗅神经母细胞瘤鉴别,但脑膜瘤瘤体主要在颅腔内,有自上而下的特点。血管造影可发现脑膜瘤的供血血管,帮助鉴别。

⑦脑外海绵状血管瘤 脑外海绵状血管瘤,体积较大,常位于中颅凹海绵窦区,偶见于岩窦或窦汇。影像上较难于脑膜瘤鉴别。

⑧颅神经鞘瘤 脑膜瘤位于颅底时,应注意和颅神经鞘瘤鉴别。可注意临床症状、瘤体的位置与颅神经的分布和走行关系,瘤体的基底附着和有无脑膜尾征等加以鉴别。

⑨脑膜转移瘤 脑膜瘤的脑膜尾征,需要和脑转移瘤的脑膜转移加以鉴别。 (二)治疗

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