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建史笔记 - 图文 联系客服

发布时间 : 星期日 文章中建史笔记 - 图文更新完毕开始阅读bac3169af71fb7360b4c2e3f5727a5e9856a2722

登临的楼阁式塔,塔身多作筒体结构,墙面和檐部多仿木建筑形式或采用木构屋檐。 (6) 园林兴盛; 艮岳,花石纲

封建社会后期建筑 (元、明、清 1271~1911年)

封建社会晚期,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都处于迟缓状态,有时还出现倒退现象,因此建筑的发展也是缓慢的,其中尤以元代和清末为甚。

一、元(1271~1368年)

蒙古族对南宋的占领和大规模的战争,对两宋以来高度发展的封建经济和文化有极大的摧残作用,对中国社会发展起了明显的阻碍作用,建筑的发展也处于凋敝状态。

建筑发展概况:

(1)宗教建筑异常兴盛,尤其是喇嘛教(藏传佛教)建筑;

(2)继承宋、金传统,在规模与质量上都逊于两宋,尤其在北方地区,一般寺庙加工粗糙,用料草率,常用弯曲的木料作梁架,许多构件被简化;

▲北京妙应寺白塔,建于公元1271年,由尼泊尔工匠阿尼哥设计建造。 山西洪洞广胜下寺正殿,平面减去6根柱子。斜梁采用弯曲的木料。

二、明(1368~1644年)

社会经济得到迅速的恢复和发展。到明晚期,在封建社会内部已经孕育着资本主义的萌芽,许多城市成为手工业生产的中心。

建筑发展概况:

(1)砖已经普遍用于民居砌墙;

(个人补充:春秋时期最早出现砖,但质量及应用的普遍性差)

大量应用空斗墙,节省了砖的用量,推动了砖墙的普及; 砖的质量和加工的技术都有提高;

出现了全部用砖拱砌成的建筑物——无梁殿。

(2)琉璃面砖、琉璃瓦的质量提高了,应用面更加广泛; 早期的琉璃瓦用黏土制坯,明代的琉璃瓦用白泥(高岭土、瓷土)制坯,烧成后质地细密坚硬,强度提高,不易吸水。

琉璃面砖广泛用于塔,门,照壁等建筑物。

(3)木结构方面,经过元代的简化,到明代形成了新的定型的木构架:

明代建筑墙体用砖砌成,所以房屋的出檐不用太远,斗拱承托出檐的作用减小,充分利用梁头向外出挑承托屋檐重量,挑檐檩直接放在梁头上。这样,柱头上的斗拱不再起唐宋建筑上那样重要的结构作用,原来作为斜梁的昂,成为纯装饰构件;

但是,由于宫殿、庙宇要求豪华,富丽的外观,因此失去了结构意义的斗拱非但没有消失,反而更加繁密,甚至成了木构架上的累赘;

为简化施工,宋代那种“升起”和“侧脚”做法被逐渐取消; 取消减柱法,梭柱,月梁也被直柱、直梁替代; (4)建筑群的布置更加成熟; 明孝陵 十三陵 天坛

(5)官僚地主私园发达;

数量多

园林风格已经明显地趋向于建筑物增多,用石增多,假山追求奇峰阴洞。 (6)官式建筑的装修、彩画、装饰日趋定型化。

三、清(1636~1911年)

(1)供统治阶级享乐的园林达到了极盛期

帝王苑囿规模之大,数量之多,建筑量之巨,是任何朝代不能比拟的;如北海、畅春园、避暑山庄、圆明园、颐和园等等。

在清帝的影响下,各地官僚、富商也竞建园林,尤其在江南。如苏州拙政园、留园,扬州个园,同里退思园,无锡寄畅园等。 (2)藏传佛教建筑兴盛; 西藏布达拉宫;

河北承德避暑山庄外八庙;

(3)住宅建筑百花齐放、丰富多彩;

(4)简化单体设计,提高群体与装修设计水平; 檐口有明显的曲线(宋) 山西洪洞广胜上寺琉璃塔

中国古典园林

一、中国古典园林的类型 1.按园林基址的选择和开发方式

(1)人工山水园

平地开凿水体、堆筑假山,人为创设山水地貌,配以花木栽植和建筑营构,把天然山水风景缩移模拟在一个小范围之内。

基址:城镇居多,“城市山林”。

规模:0.5公顷,0.5~3公顷,3公顷以上

所受客观自然条件限制小,最大程度地发挥人的创造性,造园手法和园林内涵丰富多彩,最能代表中国古典园林的艺术成就。 (2)天然山水园

基址:城镇近郊或远郊的山野风景地带,包括山水园、山地园和水景园。

天然山水的局部或片断作为基址,把完整的天然山水植被环境围起来作为建园基址

基址的原始地貌因势利导做适当调整、改造、加工,工作量的多少视具体地段条件和造园要求有所不同。

兴造天然山水园关键在于选址。

身临其境的感受是人工山水园不能相比的。 2.按照园林的隶属关系 (1)皇家园林 (2)私家园林 (3)寺观园林

二、中国古典园林史分期

历史悠久

独树一帜的风景园林体系——稳定、渐变、自我完善,而非风格的更迭变化 (1)生成期

相当于殷、周、秦、汉。

殷、周为奴隶制国家,贵族的宫苑是中国古典园林的滥觞,也是皇家园林的前身。

秦、汉政体演变为中央集权的郡县制,确立了皇权为首的官僚机构的统治,儒学逐渐获得正统地位。皇家的宫廷园林规模宏大、气魄雄伟,成为这个时期造园活动的主流。 (2)转折期

相当于魏、晋、南北朝。

小农经济遭到豪族庄园经济的冲击,北方落后的少数民族南下入侵,帝国处于分裂状态。在意识形态方面则突破了儒学的正统地位,呈现出诸家争鸣、思想活跃的局面。豪门士族在一定程度上消弱了以皇权为首的官僚机构的统治,民间的私家园林异军突起。佛教和道教的流行,使得寺观园林也开始兴盛起来。形成造园活动从生成到全盛的转折,初步确立了园林美学思想,奠定了中国风景式园林大发展的基础。 (3)全盛期 相当于隋、唐。

帝国复归统一,豪族势力和庄园经济受到抑制,中央集权的官僚机构更为健全、完善。儒道互补,但儒家仍然居于正统地位。唐王朝的建立开创了帝国历史上一个意气风发、勇于开拓、充满活力的全盛时代。园林的发展也相应进入了盛年期。作为一个园林体系,它所具有的风格特征已经基本上形成了。

(4)成熟时期

相当于两宋到清初。

继隋唐盛世后,中国封建社会发育定型,农村的地主小农经济稳步成长,城市的商业经济达到空前的繁荣,市民文化的兴起为传统的封建文化注入新鲜血液。封建文化的发展虽然已经失去了汉、唐的闳放风度,但却转化为在日愈缩小的精致境界中实现着从总体到细节的自我完善。相应地,园林的发展也由盛年期而升华为富于创造进取精神的完全成熟的境地。 (5)成熟后期

相当于清中叶到清末。

清朝的乾隆朝是中国封建社会的最后一个盛世,随着西方帝国主义势力的入侵,封建社会盛极而衰逐渐趋于解体,封建文化也越来越呈现出衰颓的迹象。园林的发展,一方面继承前时期的成熟传统而更趋于精致,表现了中国古典园林的辉煌成就;另一方面则暴露出来某些衰颓的倾向,已经多少丧失了前一时期的积极创新精神。

清末民初,封建社会完全解体,西方文化大量涌入,中国园林的发展也相应产生了根本变化,结束了它的古典时期,开始进入了世界园林发展的新阶段——现代园林的阶段。

三、中国古典园林的特点

(1)本于自然、高于自然 (2)建筑美与自然美的融糅 (3)诗画的情趣 (4)意境的蕴涵

一、本于自然,高于自然 山、水和植物是自然风景的基本构成要素,但是中国古典园林不是对这些风景要素的简单模仿或直接搬用,而是对他们进行加工、改造、调整、剪裁,重现一个概括化、典型化的自然。这个特点在人工山水园的筑山、理水、植物配置方面表现的尤为突出。 (1)筑山(叠山、掇山)

筑山即堆积假山,包括土山、土石山、石山(依造园规模与条件的不同)。 瘦、皱、露、透

南北各地现存的叠山作品,一般最高不过八、九米,无论是模拟真山全貌还是截取真山一角,都能够以小尺度而创造峰、峦、岭、洞、谷、悬岩、峭壁等形象的写照,(不同的空间性格!)且可看、可游、可居。

从它们的堆叠章法和构图经营上,可以看到天然山岳构成规律的概括、提炼。园林假山都是真山的抽象,能在很小的地段内展现咫尺山林的即面,幻化千岩万壑的气势。

此外,还有选择整块的天然石材陈设在室外作为观赏对象的,这种做法叫做“置石”。用做置石

的单块石材不仅具有优美奇特的造型,而且能够引起人们对大山高峰的联想,即所谓“一拳则太华千寻”,所以又称为“峰石”。 (2)理水

水体既有静态的美,又有动态的美,是自然界中最活跃的因素。山与水的关系密切,山嵌水抱一向被认为是最佳的成景态势,也符合阴阳和合的哲学观点,因此,在中国古典园林当中有山一般必定有水。

园林开凿的各种水体都是自然界的河、湖、溪、涧、泉、瀑等的艺术概括。人工理水必须作到“虽由人做,宛自天开”,哪怕再小的水面也要曲折有致,并利用山石点缀玑岸,有的还作出水口显示源流脉脉。稍大一些的水面必定堆筑岛、堤,架设桥梁。在有限的空间内尽量写仿天然水景的全貌,即“一勺则江湖万里”。 (3)植物配置

园林中的植物绝对的以树木为主,因为翕然树木最能让人联想到大自然丰富繁茂的生态,这一点与西方的花卉园不同。

栽植树木不讲求成行成列,但是也不是随意参差。往往三株两株,虬枝古干而给人以葱郁之感,运用少数树木的艺术概括而表现天然植被的气象万千。

此外,观赏树木和花卉还按照其形、色、香而“拟人化”,赋予不同的性格和品德,在园林造景中尽量显示其象意义。

英国园林与中国园林同为自然风景式园林,二者都以大自然作为创作的本源。但是前者是理性的、客观的写实,侧重于再现大自然的具体实感;后者为感性的、主观的写意,侧重于表现主体对物象的审美感受和因之而引起的审美感情。

英国园林的创作,原原本本地把大自然的构景要素经过艺术的组合、相应于用地的大小而呈现在人们的眼前。中国园林的创作则是通过对大自然及其构景要素的典型化、抽象化而传达给人们以自然生态的信息,它不受地段的限制,能于小中见大,也可大中见小。

总之,本于自然、高于自然是中国古典园林的创作主旨,目的在于求的一个概括、精练、典型而又不失其自然生态的山水环境。 二、建筑美与自然美的融糅

法国的规整式 园林是西方古典园林的两大主流之一,按照古典建筑的原则进行园林的规划,以建筑轴线控制园林全局。

建于法国绝对君权时期的凡尔塞宫园林是这种园林规划的登峰造极之作 英国风景园林是西方古典园林的另外一个主流,形态比法国规整园林自由,建筑物与其他的造园要素往往处于相对分离的状态。

但是,这两种截然相反的园林形式却有一个共同的特点:把建筑美与自然美对立起来,要么建筑控制一切,要么建筑退避三舍。

中国古典园林中建筑无论多少,无论其性质、功能如何,都力求与山、水、植物这三个造园要素有机地组织在一系列风景画面中。彼此协调,互相补充,达到一种人工与自然高度协调的境界——“天人合一”的境界。

中国传统木框架建筑结构为此提供了优越条件。

“这里表现着美感的民族特点。古希腊人对于庙宇四围的自然风景似乎还没有发现。他们多半把建筑本身孤立起来欣赏。古代中国人就不同。他们总要通过建筑物,通过门窗,接触外面的大自然界。 “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诗人从一个小房间通到千秋之雪、万里之船,也就是从一门一窗体会到无限的空间、时间。这样的诗句多的很。像“凿翠开户牖”(杜甫),“山川俯绣户,日月近雕梁”(杜甫),“山翠万重当槛出,水光千里抱城来”(李白)。都是小中见大,从小空间进到大空间,丰富了美的感受。”——《中国美学史中重要问题的初步探索》.宗白华

别致的建筑形象和细节处理,将人为的建筑和天成的自然加以连接

亭——“唯有此亭无一物,坐观万亭得天全”,“群山苍郁,群木荟蔚,空亭翼然,吐纳云气”。 临水之舫和陆地上的船厅 廊——水廊、游廊、爬山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