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心得】 《种子课——一个数学特级教师的思与行》读后感 联系客服

发布时间 : 星期五 文章【读书心得】 《种子课——一个数学特级教师的思与行》读后感更新完毕开始阅读bad6ab4d1511cc7931b765ce05087632311274a5

读《种子课——一个数学特级教师的思与行》有感

每日晚饭后,是和儿子幸福的阅读时光,他沉浸在他的绘本中,我则啃着我的所属。坚持数天,终于把俞正强的《种子课——一个数学特级教师的思与行》酣畅淋漓地读完!

对这本书,可谓是喜欢得不得了,但跟之前看其他书的喜欢不一样。之前看吴正宪、华应龙等的书,喜欢,只是因为心底的那份崇拜,渴望着什么时候自己也能设计出如是般精彩的课堂。而对这一本的喜欢,却有点不同,很接地气的一本书,很多话说到心坎里去了;又很有境界的一本书,很多的观点让你对自己的课堂有了一个反思,渴望达到那一个高度,却又觉得还不到那个水平。

书中的一篇文章《学生经验与经验改造》让我略有反思。文中虽然没有长篇大论的大道理,虽然没有各种名家名言作为依据,但一个个案例却也让人刻骨铭心。其中,印象最深刻是“案例思考三:先乘后加”。文中有这样一段话:在小学数学学习中,四则混合运算有先乘除后加减这样的规则,记住这个规则并用于计算也不难,但理解这个规则,明白为什么先乘除后加减,离开了学生的生活经验就无从下手。是啊,很多的算理,其实我们都是记住,然后运用,并不明白其中的为什么,而作为教师,又该如何下手去给学生阐述这个为什么呢?

恰巧,刚刚看完书,就听了学校陈老师的一节课,便也很好地为这一个理论式的案例做了说明,故有了那一刹那的感慨!陈老师的课

是六年级的《分数除法》。她的引入是这样的:(1)4个苹果,一份有2个,可以平均分成几份?学生演示,列算式;(2)4个苹果,一份有1个,可以平均分成几份?学生演示,列算式;(3)4个苹果,一份有二分之一个,可以平均分成几份?学生演示,列算式;(4)4个苹果,一份有三分之一个,可以平均分成几份?学生演示,列算式;(5)4个苹果,一份有四分之一个,可以平均分成几份?学生演示,列算式。这样的引入,其实并没有什么稀奇,或许其他老师也会有如此的引入。但关键的是在:分成一份是二分之一个时的列算式,学生最直接的思维经验是:一个苹果分2份,四个苹果4个2,所以是8份,所以4×2=8,老师肯定了学生的做法。但同时也问:还有其他想法吗?此时,有学生根据前两个情境的算式提出可以用除法:4÷?=8,学生解释为什么可以这样做(但比较难解释,全班只有两三位孩子能解释出为什么),两个算式都是针对同一情境的,最后的答案也是相同的,当然可以建立等号关系,所以有4÷?=4×2=8。然后,接下来的两个算式也有了同样的结论。从而,引导学生研究算式,得出结论:除以一个数,等于乘这个数的倒数。通过一系列的情境引入,得出结论得出算理,尽管这是再普通不过的一节课,却也让我感慨万千!

如果之前没有看俞正强老师的这篇文章,我不会对这节课的这个细节特别关注,不会很好地理解:一些算理,它其实就是一个事实,是无法论述的,因为事实就应该是这样;但也是一个生活的模型,我们是可以引导学生通过建立模型去探究发现这样一个算理算法的。与

此同时,如果没有听到这一节课,也不会对这一个理论知识有如此清晰地感受——文章里也介绍到:教材设计中多会提供一个超市购物情景,提供牛奶每瓶单价和可乐每瓶单价,要求两瓶牛奶与一瓶可乐共多少元。学生自然会认为先求出两瓶牛奶的价钱,从而解决先求乘再求加的算理。但毕竟没有上过这一节课,对这一段文字的理解也没有那么深刻;或许以后会上到这一节课,但如果没有这一段文字,或许就不会明白这样一个情境设计的作用。但现在,有了文字,有了听课,一切变得豁然开朗!

有一些课需要“莳也若子”,充分理透脉络;有一些课可以“置也若弃”,让学生充分自主。让我们和孩子一起呵护他们的参天大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