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国新闻传播史名词解释简答论述题含答案 联系客服

发布时间 : 星期一 文章外国新闻传播史名词解释简答论述题含答案更新完毕开始阅读bb3951f5f90f76c661371af7

外新史期末复习

普利策与大众报业 一、早年经历

贵人相助:舒尔茨、普雷托里斯、戴维森 个性好强:对拿破仑事迹的向往、“林肯骑兵队”的军旅生活 良好家教:匈牙利语、德语、法语、蹩脚英语;对拿破仑的崇拜 犹太血统

二、办报生涯 1.《西方邮报》

老板:共和党激进分子——舒尔茨,主编——普雷托里斯 1868年底普利策开始为其工作。

2.《圣路易快邮报》(St. Louis Post Dispatch)

31岁时(1878年)用2500美元买下《圣路易快报》,发行量为两千份。

不久,竞争对手《邮报》提出两报合并——《圣路易快邮报》 (St. Louis Post Dispatch)开始出版。 一方面抨击丑恶行为,倡导社会变革。另一方面,又大肆煽情,以吸引读者眼球。 3.《纽约世界报》系列(New York World) 《世界晨报》《世界晚报》《星期日世界报》——首创星期日刊 1860年创办,宗教日报—民主党报纸。 1883年4月,普利策举家搬迁纽约。28日,与所有者古尔德签订合同,以346000美元买下《世界报》。 5月11号,《世界报》新宣言:这家报纸将揭露一切骗局和耻辱,将与一切公开的邪恶与陋习作战,它将诚心诚意地服务于人民,为人民而战。 辉煌成果:1883年底异军突起,销量赶上《太阳报》、《先驱报》、《论坛报》。1884年跃居纽约第一。 办报作风:

致力于社会进步事业,以揭露社会弊端,发动改革运动赢得声誉。

提出该报为之奋斗的十个具体目标:包括征收奢侈品税、征收巨额收入税、改革文官制度、惩办贪官污吏、禁止买卖选票等。这些后来几乎都成为了美国法律。 对社会黑暗面进行了不屈不挠的揭露与抗争,赢得举目无亲、无依无靠的城市平民即所谓“大众”的信赖。不久以后兴起的揭丑报道与揭丑记者,即所谓“耙粪运动”与“耙粪记者”也源于此。

放开手脚大肆煽情,以煽情新闻刺激销数。

大量刊登两性消息、犯罪消息、殴斗消息等吸引大众的内容,又大肆渲染,极尽煽情。其头版被称为“血腥的头版”。

内莉不莱(Nellie Bly)的环球旅行及其报道:“制造新闻”典型案例,类似《纽约先驱报》的斯坦利寻找里文斯通美国著名报人。1868年被《西方邮报》聘为记者,开始报业生涯。他以“工作、工作、工作,思考、思考、思考”为座右铭,靠顽强拼搏的精神和特殊的采访本领为报界所赏识。1878年,普利策购买了《圣路易斯电讯报》,不到一年合并了当地《邮报》,改名《邮讯报》。普利策用煽情主义的新闻报道手段,使《邮讯报》获得成功。这不仅为普利策积累了大笔资金,也为他经营更大规模的报纸提供了必要经验。1883年,普利策买下纽约《世界报》。在他的经营下,《世界报》获得了巨大的成功,并成为美国新闻史上的一大转折,标志着廉价报纸取代政党报纸成为报刊的主体。普利策的报纸引领了当时廉价报纸的新风潮,其办报策略突出地证明了普利策报纸是大众报刊的代表:

- 5 -

外新史期末复习

1.以国内外重大新闻为骨干,添加大量轻松又刺激性的新闻以增加读者对报纸的兴趣;

2.借发起全国性运动之机,提高该报声誉;

3.高质量的社论版,有力地论述、倡导、支持新闻栏倡导的社会改革运动; 4.篇幅大,报价低; 5.率先使用插图;

6.重视报纸的推广工作,用各种奖励办法扩大销路。 以上六点,都是当时大众报刊普遍采用的。

掏粪运动

19世纪后半期大批欧洲移民带着发财梦来到美国,但其境遇并不美妙。他们住贫民窟,靠微薄的工资为生,却在资本家的“血汗工厂”进行着繁重的体力劳动。于是19世纪90年代出现了谴责贫富分化、控诉资本家只为满足个人贪欲不顾工人福利的运动。

“掏粪运动”是新闻界中以杂志为主体掀起的揭露丑闻、谴责腐败、呼唤正义与良心的运动。19世纪末,廉价杂志开始兴起。印刷的改进,特别是排株机的完善,使杂志能大量印行。

掏粪运动中的代表人物及其成就

1.林肯·斯蒂芬斯,其担任《麦可卢尔杂志》的编辑,“掏粪者的时代”是从麦可卢尔的杂志1902年底发表的三组重要文章开始的。斯蒂芬斯发表了系列文章《城市的耻辱》,描述了早先邮讯报揭露过的圣路易斯市的情况,并揭露了纽约、费城、芝加哥等其他城市的弊端,曝光了贫民窟的真实情况。

2.埃达·塔贝尔,她在《美孚石油公司的历史》中,证据确凿地描述了美孚石油公司通过不正当竞争手段把对手挤垮的行为。 3.厄普顿·辛克莱,他的小说《屠场》,向人们报道了芝加哥肉类加工场里工人们所受的残酷剥削和骇人听闻的食品不卫生情况,引起了巨大反响。

尽管“掏粪运动”中的有些文章带有煽情主义和谩骂倾向,但瑕不掩瑜,它在影响和引导社会方面起的巨大作用向人们展示了新闻报道的功能,使20世纪的第一个十年成为一个疾呼改革的时代。

辛克莱与《屠场》

泰晤士报的创办人及其贡献

1、非独立时期(沃尔特第一的阶段)1785-1803 背景:工业革命的影响、报业独立化的趋势

泰晤士报的创办人—约翰·沃尔特(John Walter),又称沃尔特第一 1785年1月1日创刊Daily Universal Register《每日环球记事报》1788年改名 The Times《泰晤士报》“泰晤士”是“times”的音译,times是时代的意思,和泰晤士河(Thames)没有关系。

2、独立时期(沃尔特第二的阶段)1803-1847《泰晤士报》“旧貌换新颜” 社会历史背景:

客观:1)英国资产阶级革命,新兴中产阶层成为主流,《泰晤士报》成为其代言人;2)大英帝国崛起,《泰晤士报》成为帝国喉舌

主观:沃尔特第二经营有方:1)更新生产技术,采用先进的传播手段,先后以

- 6 -

外新史期末复习

信使、信鸽、轮渡、电报等当时最便捷的方式加快传讯速度,从而在报道许多重大新闻时捷足先登。2)延揽人才,重用人才。

路透与路透社 路透其人

1816年出生于德国,后随大批德国流亡者来到巴黎,曾在哈瓦斯社任翻译。路透是路透社的创办者。

从1851年创业到1899年去世,为路透社的发展做出不懈的努力。 他与其说是新闻人,不如说是新闻商人。 路透社发展与壮大 天时地利人和:

路透社成立于1851年,成立一个月后,英吉利海峡海底电缆开通。路透借助这条电缆,接受欧陆的金融消息,然后编成“路透社快讯”出售给银行、交易所、投资公司等。最初的业务主要是提供商情,客户主要限于商业金融界。 最初的几年路透社生意冷清,后来主动上门推销招揽了很多报纸作为其客户。最终《泰晤士报》也成为其客户。自此开始获得长足发展。

客观方面:束缚报业的印花税在此时废除,许多新报创刊,特别是中小报刊。它们无力负担昂贵的国外新闻采访费用,只能仰仗路透社提供国外新闻,为路透社发展提供有利现实环境。

主观方面:路透社始终奉行“迅速、准确、客观、公正”的座右铭,建立了良好的信誉。

从宏观来看,它的崛起与大英帝国的命运密不可分。虽然说是私人企业,但实际上充当着英国海外扩张的舆论先去,其国际新闻始终配合着英国的全球战略与外交政策。庞大的英帝国为路透社提供了广阔天地,路透社的海外信息网络,又为大英帝国建立了迅速而高效的神经传导系统。 现状:

在世界共有2千工作人员。

130个国家中建立了197个分社。 用19种语言,一天发信大约有800万字的国内和国际稿件。(还有大量的金融消息)

在世界共有2300名的编辑者、记者和摄影师。共有14,700名工作人员 特点:

首先是商业资讯社,其次才是新闻通讯社。商业金融方面的信息,是路透社的主要业务。因为在西方国家,商业是一切活动的核心。

纯粹的国际通讯社。它只从事国际新闻的采访报道,至于英国的国内新闻,则由另外一个专门的国内通讯社负责,就是“报纸联合社”(PA)(1868)报联社与路透社曾达成协议,一个专管国内新闻,一个专管国际新闻,然后彼此交换。后来报联社成为了路透社最大股东。这种关系使它们互相得到对自己所有市场的垄断及其保障。

本杰明?富兰克林及其办报活动

赫斯特与黄色新闻 赫斯特(Hearst)

- 7 -

外新史期末复习

早年经历

出身于一个富有的金矿主家庭 幼年对报纸产生浓厚兴趣

入哈佛大学攻读,因违反校规被开除 报人生涯

旧金山《考察家报》:旧金山有史以来最大胆、最出色、最动人的报纸。——最富有煽情色彩的报纸 《纽约日报》:把具有煽情主义色彩的新闻推向极端。 媒介王国

在17个城市拥有25家日报,总发行量520万份,17家星期日报,总发行量673.5万份,还有24家杂志。并拥有国际新闻社,金氏特稿辛迪加、12家广播电台以及2家电影公司。

当时美国每四个人中,就有一个是从赫氏掌控的媒体刊物中获得每日新闻信息的。

赫斯特的招数

重金挖墙角,网罗业界顶尖的记者。包括杰克·伦敦(Jack London)、马克·吐温 (Mark Twain) 等

最得意的是将竞争对手普利策旗下的顶尖高手挖了过来。 赫斯特的报纸采用插画、照片和出色的设计来吸引读者注意。由赫氏一手引入报刊杂志的连载漫画(Comic strip),至今仍旧是西方报刊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

黄色新闻大战的始末、影响与意义 起源:

美国第一张报纸《海内外公共事件报》堪称美国黄色新闻的滥觞。 出版者本杰明·哈里斯强调新闻要充满情感冲突与惊险悬念,因而报道了法国国王玩弄王子宠妃的消息,过程交代翔实,引起读者的浓厚兴趣。 典型作品《玛塔·海丽被枪决》——赫斯特创办的国际通讯社。 由来:1893

普利策《纽约世界报》的星期刊《星期日世界报》其中的彩色连环漫画专栏《霍根小巷》(Hogan’s Alley),作者是奥特考尔特,讲的是一群孩子的滑稽故事。其中主人公是个顽皮的男孩儿,叫“黄孩子”,因为他总穿一件黄色睡衣。该专栏拥有大批读者,黄孩子也成为家喻户晓的“名人”。 黄孩子(Yellow Kid)“双包案”:赫斯特为了与普利策的《纽约世界报》一较高下,暗中出高价挖走了《世界报》星期刊的员工,包括奥特考尔特。普利策不肯服输,为了与赫斯特较量,又雇佣一名画家乔治·B.卢克斯,继续主持《星期日世界报》的黄孩子专栏。从此,赫斯特《纽约日报》与普利策《纽约世界报》以黄孩子为旗号,展开声势浩大的竞赛,争相张贴黄孩子的广告,招贴画等。 “黄色新闻”由此产生,黄孩子仿佛也成为赫斯特《纽约日报》与普利策《纽约世界报》竞相追求那种高度耸人听闻的煽情作风的象征。 高潮:1898美西战争

美西战争:新兴美国和老牌的殖民帝国西班牙为争夺势力范围而进行的不义之战,最早的帝国主义战争之一。结果美国取胜,西班牙被迫将原属自己的殖民地波多黎各、关岛和菲律宾拱手让给美国,古巴名义上宣布脱离西班牙独立,实际

- 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