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文论考试重点(考试必过) 联系客服

发布时间 : 星期日 文章中国古代文论考试重点(考试必过)更新完毕开始阅读bb4405c1a7c30c22590102020740be1e640ecc4b

5.陆机认为文学创作应防止五种弊病(1)防止篇幅狭小,缺乏音韵之美。 即“清唱而靡应”。

(2)防止美丑混合,文不调谐。 即“应而不和”。

(3)防止重词遗理,流于空泛。 即“和而不悲”。

(4)防止迎合时俗,格调不高。 即“悲而不雅”。

(5)防止清淡疏缓,缺乏趣味。 即“雅而不艳”。

6.文章审美标准陆机对于文章总体审美要求:

“其会意也尚巧,其遣言也贵妍,暨音声之迭代,若五色之相宣。 ”同时,对于文学作品的艺术美,陆机提出了五个标准: 应、和、悲、雅、艳。 “应”:

同声相应,比喻文章相关各部前后呼应。 “和”:

异声相从,比喻文章相对各部协调配合。 “悲”:

用音乐上的悲音来比喻文学作品要以情感人。 “雅”:

25 / 45

格调纯正、雅正,反对迎合时俗。 “艳”:

文章要有很高的艺术美,强调文采。

它与上述四种风格紧密相联,比较全面地反映了突破儒家经学附庸地位之后,魏晋时人的审美情趣之所在。

7.文章地位的推崇认为文章能阐发道理,“伊兹文之为用,固众理之所因”“涂无远而不弥,理无微而弗纶”沟通古今,超越时空,“恢万里而无阂,通亿载而为津;俯贻则于来叶,仰观象乎古人”政治教化作用,“济文武于将坠,宣风声于不泯”滋润万物,出幽如微,“配沾润于云雨,象变化乎鬼神”具有无限的生命力,“被金石而德广,流管弦而日新”总之,陆机身处文学创作日益自觉的时代,其创作理论应运而生,并非偶然。

《文赋》是我国第一篇文学创作论专著,在中国古代文论发展史上,具有开拓的意义,影响极其深远。

后世如刘勰《文心雕龙》、钟嵘《诗品》等重要理论家的著作,无不受其影响。

一、钟嵘《诗品序》钟嵘的《诗品序》品评了从汉魏到齐梁的123位五言诗诗人,对这些诗人及其作品的成就高下、风貌特征进行总体性评价,并区分流派、追溯渊源。

主要的文艺观点有:

1.论诗歌的产生的根源钟嵘提出了感物说。

他认为“气之动物,物之感人,故摇荡性情,形诸舞咏。

”诗歌产生于人们的性情受到客观外物的感召和激动,即“感物起情”。 造成诗人性情摇荡的原因,首先是自然界的感发,其次是社会生活对诗的感发。

26 / 45

提出社会生活的悲欢离合、荣辱忧喜对诗歌创作的作用,这是钟嵘对古代诗歌理论的重要贡献。

2.诗歌本质论钟嵘主张诗歌的本质是诗歌是“吟咏性情”抒发情感的,尤其要抒发“怨”情,即人的情感要有积极进步的社会内容。

“至乎吟咏性情,亦何贵于用事?”他列举出大量人生遭际,绝大部分都是属于哀怨不平之情,从而突出了“诗可以怨”的作用。

“吟咏性情”之论是想把抒情与言志统一起来,并突出诗歌的抒情特征,力图把艺术的美与功利作用的善统一起来。

3.诗体论:

论五言诗的发展及其历史地位钟嵘打破了儒家传统的偏见,在诗歌的历史发展中充分肯定五言诗的地位。

“五言居文词之要,是众作之有滋味者也”钟嵘认为,五言诗在刻画形象和抒写感情方面,有着更好的表现功能。

造形能详,则形象鲜明而具体;穷情能切,则抒情委婉动人。 因而他明确指出:

在诗歌创作中,五言诗应居主要的地位。

同时,钟嵘论述了从建安到刘宋时期文人五言诗的发展过程,指出了建安、太康、元嘉三个时期的诗歌成就,并以曹植、陆机、谢灵运三人为杰出代表,他推重建安风力,盛称其“彬彬之盛,大备于时”。

4.创作论:

(1)提出“直寻说”,反对文章用典用事所谓“直寻”,指从感物动情中直接求得胜语佳句,而不是在前人的典故或诗作中寻词觅句。

也就是作家即目即事,直写其所见所感。

直接抒发生活中获得的体验感受,从生活中汲取诗情。

27 / 45

他说“观古今胜语,多非补假,皆由直寻。

”他提倡“直寻”,使后人反对形式主义诗风有了理论根据。

(2)强调自然美,反对人为的声律反对由于过分追求声律而造成的矫揉造作的诗风,主张自然和谐的声律之美。

认为诗歌只要“清浊流通,口吻调利,斯为足矣。

”钟嵘反对过分追求声律而流于形式的不良风气,主张“自然英旨”。 就是强调感情真挚,反对用典故和人为的声律。

5.诗歌审美理想(1)提出了“滋味说”钟嵘第一个把“滋味”作为文学批评的标准。

“五言居文词之要,是众作之有滋味者也”。

诗歌美感的“滋味”,是指作品中蕴蓄着深厚动人的感情,能够引起读者的激动、联想和咀嚼回味,亦即指诗歌创作所达到的最高造诣和境界,“指事造形,穷情写物,最为详切”,突出了诗歌形象性的持征。

其“滋味”论也影响到司空图、严羽、王土禛、王国维等人的诗歌意境理论。

(2)提出“诗有三义”说钟嵘认为要使诗有“滋味”,关键在于综合运用好“赋、比、兴”的写作方法。

“故诗有三义焉:

一曰兴,二曰比,三曰赋。

文已尽而意有余,兴也;因物喻志,比也;直书其事,寓言写物,赋也。 ”钟嵘认为,赋、比、兴手法应该交错运用,使文意既不过深也不过浮,使读者感到既不难理解也不一览无余。

28 / 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