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歌鉴赏 联系客服

发布时间 : 星期一 文章诗歌鉴赏更新完毕开始阅读bb5001dece2f0066f533225d

尽荠麦青青。\\春风十里\引用杜牧的诗句,表现往日扬州十|里长街的繁荣景况,与词人今日所见的凄凉情形形成鲜明对比,寄寓了词人昔盛今衰的感慨。 ④借古讽今。是咏史诗中常见的表现手法,借历史上的事件来讽谕当朝。如刘禹锡的《台城》\台城六代竞奢华,结绮临春事最奢。万户千门成野草,只缘一曲后庭花。\全诗以台城这一六朝帝王起居临政的地方为题,描写了六朝纵情作乐的荒淫生活,和如今野草丛生的凄凉景象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把严肃的历史教训化作触目惊心的具体形象,寄托了吊古伤今的无限感慨。

⑤托物言志(借物抒情)。诗人借自然界中某物自身具有的特征,来表达某种志向或情感,诗中的物带有人格化的色彩。如虞世南的《蝉》:垂绥饮清露,流响出疏桐。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诗中三四句借对蝉声远播的独特感受,道出了蕴含的真理,也就是立身品格高洁的人,不需要某种外在的凭借,自能声名远播,从而表达出对人的内在品格的热情赞颂和高度自信。又如白居易的《杨柳枝词》:\一树春风千万枝,嫩于黄金软于丝。永丰西角荒园里,尽日无人属阿谁\,托物言志,写柳树独处荒园无人观赏,抒发了人才被埋没的感慨。 (3 )古代诗歌常用描写手法

①正侧。即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所谓正面描写,就是直接对要表现的对象进行描写。

所谓侧面描写,即间接地描写要表现的对象,也就是本来要表现甲,却不描写甲,而是描写乙,通过对乙的描写来表现甲。如:乐府诗《陌上桑》:\头上倭堕髻,耳中明月珠;缃绮为下裙,紫绮为上襦。行者见罗敷,下担捋髭须;少年见罗敷,脱帽著帩头。耕者忘其犁,锄者忘其锄;来归相怨怒,但坐观罗敷。\诗歌要表现的主要人物是罗敷。诗人先对她进行正面描写,写她穿的衣服和装饰品的华贵,以显示其美。但诗人仍意犹未尽,又采用了侧面描写的手法,写了 \行者\\少年\\耕者\\锄者\等人见到罗敷后的忘情反应,以突出罗敷的形象之美。运用侧面描写的手法,弥补了正面描写的不足。

②白描。原是中国绘画的传统技法之一,大致接近西洋画法中的速写,其特点是用简练的墨色线条来勾勒画面,赋形写意,不事烘托,不施色彩。这种画法引入到诗歌的创作中,那就是不用形容词和修饰语,也不用精雕细刻和层层渲染,更不用曲笔或陪衬,而是抓住描写对象的主要特点,用准确有力的笔触,简洁明快的语言,朴素平易的文字,干净利落地勾画出事物的形状、光暗(声响)等,以表现作者对事物的感受。如温庭筠的《商山早行》:\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槲↓叶落山路,枳花明驿墙。\前两句诗纯用名词组合,没有形容词等加以修饰点缀,用的就是白措手法。

③渲染。对环境、景物作多方面的描写形容,以突出形象,加强艺术效果。如杜甫的《登高》:\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首联俯仰所见所闻,一连出现六个特写镜头,渲染秋江景物肃杀气氛。杜甫的《绝句》:\江碧鸟逾白,山青花欲燃。今春看又过,何日是归年?\这首诗浓彩重墨渲染了一派怡人的风光一一山青翠,花红艳,鸟翎白,碧波绿,景象清新,赏心悦目,为下文勾起漂泊的

9

伤感作铺垫。

④上下、俯仰、远近、高低。即观察角度的变化与描写的顺序。如杜牧的《山行》:\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生处有人家。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前两句描绘了秋山远景,后两句描绘了秋山近景。\霜叶红于二月花\一句,生机勃勃,鲜艳夺目,清新刚劲,形象鲜明,给人一种秋光胜似春光的美感。描写要有层次性一一由远到近或由下而上等。苏轼的《题西林壁》中说\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看同一景物,观察者所处的方位不同,角度不同,俯视,仰视,远眺,近看,视觉形象会呈现千姿百态,变化万千。

⑤点面结合。写景状物,有时需作\面\上的背景烘托,或对\点\进行精雕细刻,点面结合,烘云托月,使主体形象更丰满,更有特色。如杜甫的《绝句二首(其一)》\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前两句作了面上的烘托,后两句突出点上的刻画。在春光明媚,江山秀丽,春风习习,花草幽香(静)的背景下,突出飞舞(动)的燕子和静睡的鸳鸯,点面结合,动静相间,相映成趣。柳宗元的《江雪》也同样运用了点面结合的方法。

⑥时空、形声色。同一景物从不同角度描写,会使读者对所写的景物产生更加全面的认识,获得更完美的感受。如杜甫的《绝句囚首(其三)》:\两个黄鸭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黄鹏成双,白鹭成行,有\形\,\鸣\有声,\黄\翠\\白\青\,有\色\,色彩鲜明,图景绚丽生动;\万里船\与\千秋雪\相对,一言空间之广,一言时间之久。

⑦虚实结合(联想想象)。是指现实的景、事与想象的景、事互相映衬,交织在一起,表达同一样的情感。如柳永的《雨霖铃》:\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都门帐饮无绪,留恋处 兰舟催发。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咽。\上片除\念去去千里烟波,暮蔼沉沉楚天阔\外,写的都是眼前实景、实事、实情,写词人和心爱的人不忍分别又不得不分别的心情,是实写;下片写对别后生活的设想,是虚写,着意描绘词人孤独寂寞的心情。虚实结合,淋漓尽致地写出了离别的依依不舍。又如辛弃疾的《破阵子·醉里挑灯看剑》:\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可怜白发生!\梦中征战的虚幻之景与醒来的白发现实形成鲜明的对比,让人体味空有大志、报国无门的悲哀。苏轼《江城子·十年生死两茫茫》中的\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也是虚幻之景。

⑧动静结合。艺术创作中离不开动态描写和静态描写,或以动衬静,或以静衬动;或一动一静,相辅相成。如杜甫的《漫成一首》:\沙头宿鸟联拳静,船尾跳鱼拨刺鸣。\鱼跳的\动\更 衬托出景物的\静\。又如戴叔伦《兰溪棹歌》:\凉月如眉桂柳湾,越中山色镜中看。兰溪三日桃花雨,半夜鲤鱼来上滩。\诗中前两句写了山水的明丽动人和月色的清爽皎洁,是静景;后两句写了鱼抢新水、涌上溪头浅滩的调皮,是动景。全诗动静结合,写出了兰溪山水的美好和蓬勃生机。

10

(4 )古代诗歌常用结构形式

古代诗歌常用结构形式包括:照应、总分、铺垫、卒章显志等。

①照应。如刘禹锡《竹枝词九首(其二)》: \山桃红花满上头,蜀江春水拍山流。花红易衰似郎意,水流无限似侬愁。\。\花红易衰似郎意\照应第一句,鲜花盛开让人高兴;但小伙子的爱情是否也象这红花一样易谢呢? \水流无限似侬愁\,照应第二句,写少女的烦忧。既相恋,又怕他变心,这一缕淡淡的清愁,就象这绕山流淌的蜀江水一样,无尽无休。

②总分。如阿鲁威的《[双调]折桂令·咏史》:\问人间谁是英雄?有酾酒临江,横槊曹公。紫盖黄旗,多应借得,赤壁东风。更惊起南阳卧龙,便成名八阵图中。鼎足三公,一分西蜀,一分江东。\作者以设问开卷,分层次地叙述了三国人物的英雄业绩,最后以概述作结,全篇有分有总,层次清晰。

③铺垫。往往是记叙描写为之后的抒情议论作铺垫,抒情议论是记叙描写的升华。如朱熹的《观书有感》:\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对方塘以及天光云影的描写为下文的议论作铺垫,而后两句将美的意境升华,启示我们多读一点好书,会让自己思想永远活泼,才思不绝,情操高雅。陆游《游山西村》的\山重水尽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王之涣《登鹳雀楼》里的\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等也都是前文铺垫之下的升华。 ④卒章显志。诗人往往在诗歌的结尾表达自己的心志或情怀。如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结尾\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句,表达诗人要自由自在,驰骋闲放,不向权贵折腰的心志。又如《行路难》尾句\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表达实现理想的自信。 (5)古代诗歌的章法技巧

古代诗歌的章法技巧包括赋比兴、对比、衬托(烘托、反衬)、画龙点睛、以小见大、扬抑、寓褒于贬等。

①赋比兴。是先秦两汉时期诗歌中常常应用的技巧。朱熹在《诗集传》说\兴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言之辞。比者,以彼物比此物也。\赋者,敷陈其事,而直言之者也。\赋的特点就是敷陈、直言,即直接叙述事物,铺陈情节。如:《孔雀东南飞》中\……纤纤作细步,精妙世无双\,由足至头、至腰、至耳、至指、至口、至步,一连串夸张性的铺陈,旨在描写兰芝的美,更表现她的从容镇定。比分为比喻和比拟。如《硕鼠》一诗中,就是运用了比的表现手法,通过描写令人憎恶的老鼠,将奴隶主贪婪残忍的本性表现的淋漓尽致。兴即起兴,提示、渲染一种气 氛,帮我们完成从日常生活到诗歌欣赏的过渡。如《孔雀东南飞》\孔雀东南飞,五里一徘徊。\又如李商隐的《锦瑟》:\锦瑟无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华年。\首联用瑟这种乐器起兴,由此而思及\华年\。

②对比(对照)。运用对比(对照) ,可以把不同的人物、不同的生活现象、不同的思想感情区别得更加鲜明,使美者更美,丑者更丑。如梅尧臣的《陶者》:\陶尽

11

门前土,屋上无片瓦。十指不沾泥,鳞鳞居大厦。\全诗通过陶者和富家的强烈而鲜明的对比,深刻地揭露了封建社会制度的极端不合理,表达了诗人对劳苦大众的深切同情。又如李白的《越中览古》:\越王勾践破吴归,战士还家尽锦衣。宫女如花满春殿,只今惟有鹧鸪飞。\前三句描写昔日繁荣和最后一句描写今日冷落凄凉形成强烈的对比,使读者感受特别深切,其中蕴含着诗人深沉的历史思考。

③衬托(正衬、反衬)。是利用事物间的近似或对立的条件,用一些事物作陪衬来突出所要表现的事物。它可以便被陪衬的事物显得更加突出、形象。衬托有正衬、反衬两类。利用事物的相似条件来衬托就是烘托;利用事物的对立条件来衬托就是反衬。它强调的是通过比照 \衬\出其中的一个。韦应物《赋得暮雨送李胄》就用了正衬。\楚江微雨里,建业暮钟时。漠漠帆来重,冥冥鸟去迟。海门深不见,浦树远含滋。相送情无限,沾襟比散丝。\此诗除了首句提到\微雨\以外,下面都没有直接写雨,而是通过\帆来重\、\鸟去迟\把雨写了出来。再如《琵琶行》中\东船西舫悄无言,惟见江心秋月白\一句,用环境描写烘托音乐的魅力,给读者留下了广阔的回味空间。反衬即从反面衬托。如《诗经·小雅·采薇》中\昔我往矣,杨柳依依; 今我来思,雨雪霏霏。\当初离家出征的时候,心里是悲伤的,却用杨柳春风这样的明媚春光来进行反衬。再如崔护《题都城南庄》:\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在叙事凸显出今年今日此时此刻桃花\依旧\而人面不再的那种感伤之情,以去年的欢快反衬出今年的落寞感伤怅然无奈。

④画龙点睛。用一两句精彩的话点明主旨。如于谦的《石灰吟》:\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 焚烧若等闲。粉骨碎身浑不怕,要留青白在人间。\诗的末句\要留青白在人间\是前三句的收结与归宿,是全诗的画龙点睛之笔。石灰何以能如前面所吟唱的那样,关键在于它具有\要留清白在人间\的志向,这也是诗人的志向和理想。

⑤以小见大。就是以平凡细微的景物、事情(包括细节)来反映重大的主题。如刘禹锡的《乌衣巷》:\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这首诗的表现手法就是以小见大。诗人以\野草花\、\夕阳\、\堂前燕\等细小景物,反映出一个深刻的主旨:封建权贵权倾一时,但终究逃脱不了衰亡的命运。又如张籍的《秋思》:\洛阳城里见秋风,欲作家书意万重。复恐匆匆说不尽,行人临发又开封。\这首诗的表现手法也是以小见大。诗人截取生活中最普通的一件事——写信、捎信这一细节,生动地展现了写信人丰富的内心活动,表达了作客他乡的人对家乡亲人的深切思念。

⑥抑扬。把要贬抑否定的方面和要肯定的方面同时说出来,只突出强调其中一个方面,以达到抑此扬彼或抑彼扬此的目的。有先扬后抑和先抑后扬之分。如王昌龄的《闺怨》:\闺中少妇不知愁,春日凝妆上高楼。忽见陌头杨柳色,悔教夫婿觅封侯。\这首诗采用先扬后抑的手法,先写少妇\不知愁\,后面才说她\悔\,通过对少妇情绪微妙变化的刻画,深刻表现了少妇因触景而产生的感伤和哀怨的情绪,突出了\闺怨\的主题。

⑦寓褒于贬。对值得歌颂的对象不正面褒扬,而寓褒于贬,正话反说,用贬抑的

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