巩义文化概况 联系客服

发布时间 : 星期日 文章巩义文化概况更新完毕开始阅读bb597a27ff00bed5b9f31dba

立碑以颂其德。现石碑仍矗立在牛状元府。光绪三年(1877年)巩县大旱,邑中人相食。牛瑄为拯救饥民亲赴江苏筹粮。筹到粮食后率船队北归,因天气酷热,沿途劳顿,不幸染上时疫,卒于途中,感动天地。牛瑄善书法,独创一体,名扬河洛。康百万庄园中镇园之宝《留

馀》匾就是牛瑄手笔,全文158个字写得扬扬洒洒,卓然不群。 惊世骇俗《大劫文》。大峪沟海上桥村竖立着一通清光绪六年岁次庚辰十二月立的《大劫文》碑,真实地纪录了从光绪元年到光绪六年河北、山西、河南、山东四省,尤其是巩县因五年大旱饥民垂死挣扎,吃糠、咽菜、食土、吞草、父啖子肉,妻抛夫肠,死者相藉,尸横野场,人性扭曲,败坏伦常的悲惨景象,字里行间流淌着饥民的血和泪,记录着冤魂的呼号。当今年轻人难以置信,但却实是真切切的事实。

这通碑是一部惊世骇俗的教科书,是荒年世象穿心透肺的一面镜子。 奇人田净意及医学著作:清道光十七年,大峪沟海上桥村奇人田净意,窮其一生为民治病,尤以治疗小儿病及妇女病药到病除。大峪沟一带群众尊称其是“神先”,他总结毕生经验写成《瘟疫安怀集》、《育婴集》。书一问世,上门求购者络绎不绝。“医葩奇香三千里,阆苑陈墨

自此传”,当代小儿科、妇科的医生们至今仍将此书作为重要经典。 《新刻六世集金妆录》:清光绪三十二年(1096)夹津口申沟村艺人张学道总结前五世泥塑、彩绘的实践经验,对泥塑、彩绘过程中选土、立架、堆塑、调油、着色、錾金、装裱等工艺刻版215块,装印成书,即《新刻六世集金妆录》。一百多年过去了,虽几经战乱,张氏后代

深知其珍贵价值,刻板保存完好,是一部难得的传统泥塑彩绘经典。

辛亥革命四烈士。1910年孙中山领导辛亥革命,全国各地风起云涌。河南同盟会积极响应,在开封举行武装起义,起义领导人中有三位巩义人。敢死队总队长王天杰,站街镇北瑶湾人;敢死队队长李鸿绪,孝义镇人;民军总招待崔德聚,孝义白沙村人,因起义未成,壮烈牺牲;北山口镇闫作霖率学生起义,被袁世凯暗杀于开封。四烈士纪念碑矗立在开封禹王台陵园,烈士的英灵长眠在禹王台的白松树林中,四烈士的壮举已载入史册,是巩义人民的光荣。

兄弟省长刘镇华、刘茂恩。几乎为巩义人妇幼皆知的“兄省长弟省长兄弟省长”的刘镇华、刘茂恩是河洛镇神堤村人。他们的是非功过自有历史评论。一位史学专家曾说过,历史本来就是功绩和罪过的混合,文明和愚昧的集结,作为纷乱民国时期的名人我们在书中也作了如实介绍。

人民艺术家常香玉。人民艺术家常香玉大师,河洛镇董沟村人。少年家贫如洗,随父走村串乡学戏,受尽苦难折磨,独创常派艺术。《花木兰》、《白蛇传》、《大祭桩》、《拷红》代表着常派艺术的鼎高水平。常香玉大师“艺比天大”的执着追求,“让人民高兴”的崇高理想,一招一式,一字一腔的严格要求,深入战地、工厂、农村为人民义演的深情厚意,为人民大众喜闻乐见的常派艺术,创造了我国戏曲史的辉煌。常香玉被国务院命名的“人民艺术家”,在全中国是开天劈地第一人,可以毫不夸张地说,常香玉可与杜甫齐名,与杜甫同辉。一千多年前诗圣杜甫让现在的我们感到骄傲,可以肯定一千多年以后常香玉大师会使我们的子孙感到自豪。

我国军工史上的丰碑巩县兵工厂。民国六年(1912年)袁世凯窃踞大总统宝座,为巩固统治,派人到巩县孝义考察选址建兵工厂。兵工厂占地1449.6亩,员工4000多人。是当时全国四大兵工厂之一,兵工分厂是我国第一个化学武器厂,占地308亩,员工900人,警卫300人。袁世凯倒台后,北洋军阀吴佩孚,岳维俊、张学良、冯玉祥、韩复渠先后掌控兵工厂。1933年、1934年,蒋介石携宋美玲两次莅临视察。兵工厂引进国外先进技术、先进设备、优秀人才,生产先进武器20多种,七九步枪、俄式机关枪、八二迫击炮,七五子母弹,在抗日战争中打击日寇发挥了巨大威力。后被日军炸成一片废墟。兵工厂南迁到湖南湘西辰溪,兵工分厂迁到四川泸州。兵工厂留守何汉忱建的遗爱小学、遗爱中学,培养一批人才,兵工厂南迁留下一大批技术工人,为我市二十世纪七、八十年代工业的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纵观四千年历史文化,我们之所以说河洛文化博大精深,是因为她包含着远古文化、帝王文化、农业文化、商业文化、科技文化、圣贤文化、宗教文化、医学文化、诗文文化、民俗文化、戏曲文化。林林总总,熠熠生辉,这里有物质文化,也有非物质文化。物质文化是文象,非物质文化是文脉,文无象不生,文无脉不传,文无象无根,文无脉无魂。文象文脉互为根本,“文脉一心传万代,千古不绝是真魂,”我们的河洛文化万代相传,生生不息,千古不绝,就是因为河洛文化有真魂。

四、至真、至善、至美的境界

由于洛汭地区的根源性、包容性、原则性,在原始河洛文化的基础上,佛教始传于此,道教产生于此,儒教繁荣于此。儒佛道在洛汭三教归一、混元一体,与河洛文化水乳交融,光大升华,达到至真、至善、至美的境界。

佛教始传于此。东汉明帝时,印度高僧摄摩腾、竺法兰在洛阳鸿胪寺翻译了《四十二章经》之后,经明帝恩准到巩县青龙山选址建寺。他们“躬荷畚箕,亲执斧斤,诛茅斩茨,辟云构烟而成寺”。慈云寺与少林共祖,白马同乡,应称为中国“释源”、“祖庭”。唐贞观19年(645)唐玄奘西天取经回来,曾奉旨重修慈云寺,并“开演大法,广度迷津”。慈云寺现有碑刻都很珍贵。所存《慈云寺五十三峰圣境之图》碑、《释迦如来双迹灵相图》碑为国内独有。

千年古刹石窟寺、虽然晚于慈云寺,但也有1500年历史。石窟寺是皇家寺院,北魏孝文帝、宣武帝五十年间极尽荣耀。石窟寺石雕中佛、菩萨,庄严肃穆,飞天生动洒脱,神王怪兽面目狰狞,伎乐人神态贯注,尤其是帝后礼佛图,再现了帝后礼佛的宏大场面,声势威风,阵容严正。帝王对佛祖的虔诚、信仰、崇敬之心,雕刻得淋漓尽致,堪称警世绝品。

石窟寺院内刻于康熙四十九年(1710)《诸夫子巩游赋》碑。诸正达安徽安庆怀宁人,应巩县县令多时琦之邀来石窟寺任教。闲暇之余游览巩县名山大川,参观了文物古迹,询问了名人轶事,心潮澎湃,感慨万千,写下了让人拍案叫绝的《巩游赋》。原文及译文一并选 入《史话巩义》中。可以说近三百年来,对巩义历史如此娴熟,对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