巩义文化概况 联系客服

发布时间 : 星期日 文章巩义文化概况更新完毕开始阅读bb597a27ff00bed5b9f31dba

义地理如此崇拜,对巩义山水如此陶醉,对巩义文化如此钟情的,诸正达先生应是第一人。但愿能看到21世纪的《巩游赋》。 继石窟寺之后巩县大大小小的寺院相继而建,福昌寺、白云寺、竹林寺、罗汉寺、灵山寺、清凉寺、青龙禅寺等等遍布全县各地,可见人们对善良、圣洁、福祉的祈求。

道教产生于此。东汉张道陵在浮戏山学道、修道、传道,是“五斗米道”的创始人。晋代寇谦之在浮戏山修道56年,创立了新天师道,形成以老庙为中心的道场。随着道教在封建王朝中地位的提高,也因为道教的最高境界是“仙”,玉仙圣母庙很自然成了道教恩泽、百姓崇拜的圣地。

老庙山原来就有的三月三庙会被赋于了新的内容。每年三月,附近十多个县,366道大水几万人进山朝圣。老庙山人山人海。从三月初一到三月十五日天天都是盛大节日。道教文化与人民祈盼的风调雨顺、子孙满堂、吉祥安康融入了一起。

儒教繁荣于此。孔子是儒教祖师。巩县米河双楼村程子华是孔子知交,是程婴嫡孙。拒绝赵王(赵简子)的邀请,不愿做官,便回到双楼石臼泉老家聚众讲学。史书记载,孔子与程子华相遇,两人一见如故,便“倾盖而顾,相语终日”,二人从“河图”“洛书”到“伏羲八卦”“太极”整整谈了一天。孔子受益匪浅,临别时孔子不仅赠送了礼品还无限感慨地说程子华“天下贤士也”。而后程子华的弟子们,子又有子,子又有孙,子子孙孙都传承发展繁荣着《子华子》的学说。北宋理学的创始人程颐、程颢兄弟,就是程子华的后代裔孙。儒、佛、

道三教归一,在洛汭时时有创新,有发现,有前进,创造出不少辉煌。 述说河洛文化辉煌首先要推举的是以康百万为代表的豫商文化。康家从明朝迁巩,到清初发迹,以后传承了200多年共八代人,靠的是文脉。康家现有很多碑刻、楹联、匾额,彰显着康家“修身、齐家”的文化,但最有价值作为灵魂的是《留馀》匾额,“留有馀,不尽之巧以还造化,留有馀,不尽之禄以还朝庭,留有馀,不尽之财以还百姓,留有馀,不尽之福以还子孙”。《留馀》是指为人做事、看钱看物、对人对已、为国为民都要留有馀地,适时适度,不过不及。“不尽之巧以还造化”是指大自然赋于你的才华、智慧、技艺、资源、环境不能用尽要回归自然,以求人与资源,人与环境,人与社会的和谐平衡。“不尽之禄以还朝庭”,是指皇帝(国家)给的奉禄不能挥霍,要历行节俭,十分珍惜。国家需要时(如战争、旱灾、水灾、虫灾、病灾)要报效国家。“不尽之财以还百姓”是指不论你拥有多少财富都是社会给予的,人民给予的,要取之于民用之于民,取之于社会回报给社会。“不尽之福以还子孙”,指大自然赋予的、社会创造的、自己奋斗的、自己应当享用的,都不应用尽,要留给子孙,让子孙传承,继续发展,把社会推向前进。《留馀》从哲学的角度把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发展观升华到相当的高度。豫商与晋商、徽商的不同之处是晋商主要讲“汇通天下”,重钱不重官,以求更大财力。徽商重利亦

重官,以求更大的实力。豫商则亦农亦商,以求社会价值最大化。 研究豫商不能忽略与康家一河之隔的《三田故里》孝义。明代冯梦龙的小说《醒世恒言》中“三孝廉让产立高名”一章所记述的田真、田

广、田庆三兄弟哭活紫荆树的故事就发生在孝义。田氏三兄弟不听祖训,泯灭情义,折荆分家。紫荆有义,知而枯萎,三兄弟自愧人不如树,分而又合,讲亲情、讲诚信,紫荆树死而复生,枝繁叶茂。“孝义”镇由此而得名。且作为信仰,作为追求,作为伦理道德,人人遵从奉为人格,代代相传。孝是根本,义是原则。在商业经营中“以义当先,义中取利”。到20世纪初孝义镇含有义字商号就有30多家。“义兴堂”、“义成堂”、“义生永”、“义立存”等,把诚信渗透到生产、生活、为人处事的方方面面,经济社会都获得健康发展,过去的孝义

村成了河洛名镇。讲诚信、讲情义也是豫商文化的重要组成。 研究豫商文化更应研究古都重镇回郭镇。回郭镇的瓦盆生产始于4000年前的龙山文化时期,承传了先人的设备,沿用先人的技术,采取本地的黏土,清易镇、柏漫、南罗、北罗瓦盆窑村村都有,几乎家家都会制作瓦盆、瓦罐、瓦碗、瓦瓮,品种多,用途广,工艺细,质量高。清易镇从事瓦盆生产的工匠群体庞大,且有一部分人携家带口到陕西、甘肃,生产瓦盆、传授技术,有的在那里安家落户,继承发展了几千年。明朝后期民族工业开始萌动,清康乾盛世已有不小的规模。清末回郭镇崛起了新的产业霜糖。引进技术,就地取材,就地加工,共有54个生产厂家,每年销售几十万斤,远销湖南、广州,换回白银近万两,霜糖市场相当热闹。随着经济的发展,几个头脑精明的人不安于瓦盆、霜糖生产了,开始发展手工纺织业、手工纺线、手工织布、手工织腿带、腰带、布袋。1908年李显白先生开办乙种工业学校,培养了一批技术人材,从上海引进设备,引进技术,手工纺织发

展到机械纺织,带动周边棉花加工,纺线生产,棉花、棉布市场轰轰烈烈,民族工业走向新阶段。纺织行业取代霜糖,成为了新的支柱产业,兴旺发展了二、三十年。

民国初年,回郭镇已有杨村、苏村、张船等四大码头,货运船只1000多艘,棉花、布匹、药材、煤炭、霜糖、瓦盆八大市场,商户200多家,成为远近闻名的商埠。

1928年,受上海市场的影响回郭镇人发展卷烟,开始家家户户手工制作,借用上海品牌销售。而后发展成机械制作且机械化程度越来越高,历时30多年,鼎盛时达百余家,日产320大箱,产值1700万元,有“小上海”之美誉。1949年建国伊始,回郭镇商会向上争取自筹资金建了回郭镇火车站,自己集资建了自备电厂,民族工业如虎添翼。工商税收总额一度占郑州市90%,全省60%,发展模式曾作为民族工商业发展的范例写入大学教材。审视回郭镇工业发展历程,我们深深感受到“不安于现状,不安分守己,永恒创新,争强抢先”是回郭镇商业文化的灵魂。

河洛文化中豫商文化包括康百万家的《留馀》理念,包括孝义的

诚信,包括回郭镇的永恒创新,无愧于至真、至善、至美的美誉。 河洛文化的真善美,还表现在她强烈的魅力,强大的辐射力,深深的影响力。河洛文化作为主流文化,由于她的厚重,由于她始终处于先进文化的地位,对周围的齐鲁文化,燕赵文化、三晋文化、三秦文化、巴蜀文化、荆楚文化、吴越文化,甚至徽商文化都产生了极大的影响。单就在中国最有影响的徽商发祥地徽州有两个世界文化遗产村: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