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说明文阅读复习教案 联系客服

发布时间 : 星期四 文章中考说明文阅读复习教案更新完毕开始阅读bb6d23d2dd3383c4bb4cd289

中考说明文阅读复习教案

复习目标:

1、了解说明文的概念、分类及特点。

2、理解说明的对象及特征,辨析说明方法。

3、把握说明顺序和结构,体会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 复习重点:说明的对象及特征,说明方法的辨析

复习难点:说明方法的辨析,说明顺序和结构,体会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 复习步骤:

一、导入——你能区别下列三个句子吗? ①镜子里一下子映出了一张稚气活泼的脸。 ②镜子里能映出图象完全是由光的反射所致。

③我认为,镜子就是镜子,只能映出虚幻,不会给人带来真实。 第①句是描写句,第②句是说明句,第③句是议论句。

由此我们可以知道什么是说明文:说明文是客观说明事物的一种文体,或说明事物的性质、状态、功能、特征,或阐述事理,目的在给人以知识。 二、中考说明文命题分析:

近年中考说明文阅读偏重环境保护、现代科技和身边的人文环境等跟生活密切相关的科学小品文。比如我们这次质检的阅读题《让垃圾照亮世界》就是一篇介绍如何运用现代科技手段来保护环境的说明文。 三、中考说明文的考点:

1、文章内容的整体理解,信息的筛选概括以及说明对象及其特征的把握 2、说明顺序及结构的理解和把握。 3、说明方法辨别、分析及其作用。 4、说明语言的把握,关键词句的辨析。 5、结合实际,拓展科学思维。 四、说明文的中考知识点的复习

(一)文章内容的整体理解,信息的筛选概括以及说明对象及其特征的把握

把握说明对象以及概括说明中心及其特征(技巧:可以找中心句法。把各段的意思用中心句概括出来,再分析说明内容。)

首先要弄清这篇文章是向读者介绍某一事物还是阐明某一事理的。然后再看介绍了这一事物的哪些特征,或阐明了哪种事理。

概括说明对象的特点、说明文段的主要内容可以采用以下方法: ?看标题

?抓中心句(总括句、总结句、过渡句),筛选关键词 ?划分层次、内容要准确、语言要简洁

如《苏州园林》就是向读者介绍苏州园林,苏州园林是我国各地园林的标本,游览者在苏州园林内无论站在哪个点上,眼前总是一幅完美的图画。这就是苏州园林的特征。是总括句。

又如《大自然的语言》一文理解说明的内容就要抓各段中心句。向读者阐明了什么是物候?什么是物候学?物候和农业生产的关系。

又如质检阅读题《让垃圾照亮世界》的第一小题:本文说明的主要内容。 (二)说明顺序及结构的理解和把握。 1、说明的顺序:

?时间顺序:年代:古→今; 季节:春→冬 一天:早→晚 ??

?空间顺序:近→远、前→后、左→右、南→北、低→高??(表方位、立足点、行踪变化等词语)

?逻辑顺序:由主要到次要/由现象到本质/由表及里/由抽象到具体/由原因到结果?? 要求——懂得判断,懂得分析 2、说明文的结构常见的形式:

A、总(概说)——分(具体) B、总——分——总 C、分——总 D、并列式 E、递进式

(三)说明方法辨别、分析及其作用。

1、常见的说明方法有举例子、分类别、列数据(字)、作比较、画图表、下定义、作诠释、打比方、摹状貌、引资料(引用)等10种。要注意和论证方法在术语表达上的区别。

①举例子:举出实际事例来说明事物,使文章更具体、更有说服力,更好的说明了事物的特征,使读者容易理解。

如:

?一般人总以为,年龄稍大,记忆能力就一定要差,其实不然,请看实验结果:国际语言学会曾对9至18岁的青年与35岁以上的成年人学习世界语作过一个比较,发现前者就不如后者的记忆力好。这是因为成年人的知识、经验比较丰富,容易在已有的知识基础上,建立广泛的联系。这种联系,心理学上称为“联想”。人的记忆就是以联想为基础的,知识经验越丰富,越容易建立联想,记忆力就会相应提高。(说明文中的举例)

?马克思五十多岁时开始学俄文,六个月后,他就能津津有味地阅读著名诗人与作家普希金、果戈里和谢德林等人的原文著作了。这是由于语言知识丰富,能够通晓很多现代和古代的语言的缘故。(议论文中的举例)

(说明文中的举例子的说明方法和议论文中的例证法,都可以起到使内容具体、加强说服力的作用。但二者在作用上又有区别。议论文中的事例,是用来证明观点的,说明文的事例,是用来介绍知识,说明事物的特征。)

作用:列举了??有代表性的事例,具体清晰地说明了??事物的??特征。将抽象、复杂的事物具体形象化。

②分类别:将被说明的对象,按照一定的标准划分成不同的类别,一类一类地加以说明。作用——将复杂的事物说明得更清楚。

注意事项:用分类别方法要注意分类的标准,一次分类只能用同一个标准,以免产生重叠交叉的现象。

例如:“图书馆的藏书有中国的、古典的、外国的、科技的、文学的、现代的以及政治经济方面的等。”这里用了不只一个标准,所以表达不清。

(正确的说法应该是:图书馆的藏书,按国别分,有中国的、外国的;按时代分,有古典的、现代的;按性质分,有科技的、文学的以及政治经济方面的等。)这样,每次分类只用一个标准,就眉目清楚了。

有的事物的特征、本质需要分成几点或几个方面来说,也属于分类别。

格式:将??事物的特征进行分门别类说明,条理清楚地说明了??事物的??特征。 ③打比方:利用两种不同事物之间的相似之处作比较,以突出事物的特点,增强说明的形象性和生动性的说明方法叫做打比方。

格式:把??比作??,形象生动的说明了??(事物)的??特征,使抽象的道理具体化,深奥的东西浅显化,使文章的语言形象、生动。

例如——我从东长安街向天安门广场走去,未进入广场就望见纪念碑。它像顶天立地的巨人一样矗立在广场南部,和天安门遥遥相对。 (这里用了打比方的说明方法,作者把人民

英雄纪念碑比做顶天立地的巨人,生动形象地说明了人民英雄纪念碑巍峨、雄伟、庄严的特征,给读者留下生动、形象的印象。)

④下定义:用简明的语言对某一概念的本质特征作规定性的说明叫下定义。下定义能准确揭示事物的本质,是科技说明文常用的方法。(作用——准确、简明地说明事物的本质)

例如:

①人是能制造工具并使用工具进行劳动的高级动物。 ②肥料是能供给养分使植物生长的物质。

③统筹方法,是一种安排工作进程的数学方法。

无论从什么角度考虑,无论采用什么方式,只要是下定义,就必须揭示事物的本质,只有这样的定义才是科学的。

⑤作诠释:从一个侧面,就事物的某一个特点做些解释,这种方法叫诠释法。诠释不要完整,只是揭示一部分内涵

定义法和诠释法常采用“某某是什么”的语言形式。形式相同,如何区分呢?一般来说,“是”字两边的话能够互换,就是定义;如果不能互换,就是诠释。

例如:“人是能制造工具并使用工具进行劳动的高级动物”这句话,改成“能制造工具并使用工具进行劳动的高级动物是人”,意思不变。

“人是两足直立的动物。” 这句话,改成“两足直立的动物是人”,意思改变。由此可以辨别,前一句是定义说明,后一句是诠释说明。

⑥作比较:说明某些抽象的或者是人们比较陌生的事物,可以用具体的或者大家已经熟悉的事物和它比较,使读者通过比较得到具体而鲜明的印象。事物的特征也往往在比较中显现出来。

在作比较的时候,可以是同类相比,也可以是异类相比,可以对事物进行“横比”,也可以对事物进行“纵比”。

格式:把??与??两个事物放在一起对比,变陌生为熟悉,化抽象为具体,通俗易懂地说明了??事物的??特征。

例如——松鼠不像山鼠那样一到冬天就蛰伏不动。他们是十分警觉的。只要有人稍微在树根上触动一下,它们就从窝里跑出来,躲在树枝底下,或者逃到别的树上去。 (这里用了作比较的说明方法,作者用松鼠和山鼠的生活习性作比较,形象具体地说明了松鼠是十分警觉的小动物,进而突出了它驯良、乖巧的特征,给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

⑦列数据:使所要说明的事物具体化,便于读者理解。

注意:引用的数字,一定要准确无误,不准确的数字绝对不能用,即使是估计的数字,也要有可靠的根据,并力求近似。

格式:列举了??的具体数字,精确、科学地说明了??事物的??特征,更有说服力 例——万人大礼堂里面宽七十六米,深六十米,中部高三十三米,体积达八万六千立方米。 (这里用了列数字的说明方法。作者用具体数字准确说明万人大礼堂的宽度、深度、中部高度及体积,突出其“雄伟”的特征,使读者一目了然。)

⑧摹状貌:通过描写揭示事物的特征,说得更具体、生动

⑨列图表:辅助文字说明,直观性强,易于让读者迅速地把握文章说明事物的特点。弥补单用文字表达的缺欠,对有些事物解说更直接、更具体。

⑩引用:引用一些有关的资料,包括古代诗文、文献资料、谚语等。使说明的内容更充实具体更具有说服力,也使文章内容丰富充分,可读性强。

练习:

判断下列句子的说明方法,并说明其作用.

?我国的建筑, ??,绝大部分是对称的,左边怎么样,右边也怎么样.苏州园林可绝不讲

究对称,好象故意避免似的.

(作比较 ,突出苏州园林不讲究对称的艺术特色.)

?桥是什么?不过是一条板凳.两条腿架着一块板,板上就可承担重量. (打比方 ,生动、形象地说明了桥的形状和结构.)

?导弹按起飞位置和攻击对象可分为地对地、地对空、空对空等,按飞行方式可分为弹道式和巡航式,按射程可分为近程、中程、远程和洲际等。

(分类别 ,有条理、更清楚地说明了导弹的种类.)

?海南岛和廉江有野生的荔枝林,可为我国是原产地的明证.(举例子 生动、有力地说明了我国是荔枝的原产地.)

?森林涵养水源、保持水土,防止水旱灾害的作用非常大。据专家算,一片10万亩面积的森林,相当于一个200万立方米的水库。这正如农谚所说的:“山上多栽树,等于修水库。雨多它能吞,雨少它能吐。”森林因这种特殊的“吞吐”功能而被科学家称之为“吞搬吐雨器”。(列数字 、引用、打比方 , 作用: 引用农谚,说明了森林涵养水源、保持水土,防止水旱灾害的作用非常大,使说明的内容更具有说服力。)

(四)说明语言的把握,关键词句的辨析。

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和严密性:说明文的表述,要符合客观实际,无论时间、空间、数量、范围、程度等方面都要准确无误.

限制性词语如:更、大约、常常、估计、也许、比较、几乎、相当、当时、可能、左右、可算??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严密、科学的特点。

常见题型:

A “一个句子中,某一词语能否删掉 ,为什么?” 或者 “A词语换成B词语 好不好,为什么? ”

B “说明事物要求准确性和科学性,文中A段的内容如何体现这一要求?” 答题:判 断(结合实际解释)说明文的语言要求准确性和严密性 (加点字)表示??,去掉后就变成了??,不符合实际情况 练习:

?“绿色住宅的特点是充分利用一切空间栽种各种植物。”一句中的“一切”能否删去,为什么?(不能删去。因为句子中的“一切”是“所有”的意思,表明栽种各种植物利用的空间之广,去掉了,就不能强调植物利用的空间之广。用上这个词体现了说明文的语言的准确性和严密性.因此不能去掉)

? “在我国福建、台湾、广东、海南部分沿海滩涂地区,生长着一片片常绿灌木和小乔木。”“部分”一词能否删去,为什么? (不能删去。因为“部分”一词指的是局部.从范围上加以限制,说明不是所有的沿海滩涂地区都能生长红树林,删去的话不符合实际,这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严密性。因此,它不能够去掉)

(五)结合实际,拓展科学思维 此类试题包括:

?对所涉及的科学、生活现象的阐述和解说;

?对文章中所体现的科学精神和思想方法的感悟与评价; ?对文章涉及的科学、生活现象提出建议等。 答题技巧:

?答这类试题的答题要领,首先要有时代精神,关注社会热点问题、焦点问题和科技发展的前沿成果,关注国家、世界和人类的发展。

?其次要善于从原文中找有用信息,对社会和自然,我们渗透这样的思想理念,“不仅要能认识它,还要能改造和利用它,让它能更好地为人民服务”

?做感悟启示类题,答题时要注意深入挖掘事物、事理、人物背后隐含的意义,然后联系自身生活、联系时代特征作答。

?做想象创新类题,要合乎科学,注重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的统一。 五、阅读说明文建议同学们采用“三步五问”法: 第一步:感知 1.文章的说明对象是什么? 2.说明对象的特征是什么?

第二步:理解 3.按什么顺序说明的? 4.用了什么说明方法?

5.哪些地方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 第三步:升华

六、练习评讲《云梦泽》

1、形象生动地说明过去的云梦泽的面积之广;水势之大。 2、不能.“淤积”是自然造成的,“围占是人为的,更换后与下文“被入“吃”掉就不连贯了。

3、指堤堰内的地区(地方)

4、汇万溪千河的西川之水出三峡之后,高度突然降低;必须有一个大水盆来缓冲调节。(或:汇万溪千河的西川之水出三峡之后,高度突然降低,必须有一个大水盆来缓冲调节;否则就会如脱缰之马一路狂奔;溢出堤岸,造成灾害。)

5、第4段综合运引用、列数字、举例子、做比较的说明方法。先引述史籍的记载,确定古云梦泽的范围,再用“5万平方公里与”半个江苏省做比较,说明古云梦泽之大;再举云梦县之例及“两千年”这个数字说明变迁之大;最后用“2700”与“5万”作比较,说明因被切割被围垦而真正的云梦泽已经不存在了。

七、布置作业:

1.完成说明文阅读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