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特梭利教育原理 联系客服

发布时间 : 星期三 文章蒙特梭利教育原理更新完毕开始阅读bb96b521fe4733687e21aaf2

天生的感觉相当于在诞生时即对自然界产生的反应,因而发展成智能。智能的发展需要物质世界的刺激,而情感的发展则需要人的刺激。

首先,儿童透过与母亲的爱的经验而被唤醒。母爱唤醒了儿童内在的感觉,也使儿童以爱来回报母亲的爱。这种情绪一旦觉醒,儿童对于其他爱护他的人也会报以爱心。别人的所有丰富的情绪性经验会吸引儿童,就如同物质环境中丰富的物性刺激会吸引他一样。这种情绪与精神上的吸引作用也是相当微妙而不可思议的,然而情绪生活与理智生活都一样容易受到破坏。因此,儿童的自由选择必须再次受到重视。如果成人能够谨慎地提供给儿童发展所需的方法,经常准备要予以协助而又不以权威来支配他,那么儿童必然会以爱和尊敬来回报成人。

?终有一天,他的精神会对我们的精神产生敏锐的感应……产生服从我们的能力,以他所拥有的与我们沟通的能力,与我们分享他的喜乐的能力,这些都会成为他生命的新要素。?最后,他会开始对其他的孩子也有反应,对其他小朋友的工作与进步也会与对自己的工作与进步一样地表现出关怀和兴趣。

要发展到情绪上和情感上的成熟状态,儿童不只需要发展内在的爱的能力,也要发展道德感。蒙特梭利相信这也是与生俱来的内在感觉。?我们天生就有一种内在感觉的能力能够提醒我们注意危险,致使我们能辨别什么事对生命有利益。这应该不算是什么不可思议的事。?

为了发展道德感,儿童需要有一个明白区别善恶的环境。这里所

谓的?善与恶?并非指一般的社会习惯,而是指生命本身最深层的性质。?善就是生,恶就是死;两者的区别就有如它们两个字不同那么地清楚。?

儿童是人类与社会的建设者

第八个心智原则与儿童的成长阶段有关。蒙特梭利发现儿童的发展阶段大致可用生理的年龄划分。她将发展分为五个这样的阶段并略述其重点。从出生到三岁是以潜意识的成长与吸收为特色,情绪与智能发展的内在结构在这段期间是靠?敏感期?与?吸收心智?的作用才得以创造。在这段时间中,儿童需要无可比拟的能量与专心一意的努力,而他将来的一生都取决于在这段时间内所获致的成就。

从三岁到六岁之间,儿童会逐渐将自己在潜意识层面的知识转移到有意识的水平中。

到了六岁,他的纪律与服从的内在结构已经完成,他也就同时发展出一个真实的内在模式,以为建立想象与创造性努力的基础。

在六岁到九岁之间,他已有能力建立适合自己文化生活所必要的理论及艺术性技能。

九岁到十二岁之间的儿童,更可以将知识范围扩大到宇宙本身。这段时间与诞生至三岁时一样,儿童会急切地吸收在他环境中所有的一切。然而不同的是,他现在以有意识的心智来学习,而且他学习的范围可以不受邻近环境的限制而涉及整个宇宙。他这一生对于智性方面的兴趣也要视他在这一阶段所遇到的机会而定。因此之故,这一阶段的学校教育应该是尽可能包罗万象的,不要像现在传统学校所习惯

的那样分成几个孤立不相干的科目。

从十二岁到十八岁,儿童要在自己能集中兴趣的领域内作更有深度的探索。他在这个阶段要决定自己一生努力的模式,所以是一个在缩小的范围内抉择的阶段。但是在我们目前的文化之下,这个阶段内所要做的选择往往被延后了。我们常常在儿童能自然地产生选择能力的年龄时不鼓励,甚至不允许儿童去选择,因此就发生了情绪与智能方面的问题。

在西方文化中常见的青年期的反抗,我们虽已习以为常,但是这在其他的文明社会中并不会见到。蒙特梭利本人在人类学方面的背景可能就是使她对不同文化模式所引发的青少年问题颇有洞察力的主要原因。

蒙特梭利透过观察儿童而发现了所谓的敏感期、吸收性心智,以及有关支配心智发展的自然法则,她因此而有个结论:教育应该有个新的目标,那就是从怀孕开始便研究并观察儿童本身。只有这样,才能发展出一套帮助内在能力开展的新教育方法,以取代现在以传授过去的知识为基础的教育法。如果真能这么做,蒙特梭利认为,我们这个不安的世界就还有希望。

有一项对于人的特性的科学研究可以引导全人类得救,那就是将我们眼前的儿童视为一种精神实体,是一个庞大的社会群体,如能正当地运用他们,即可成为真正的世界性力量。如果人类真能获得救助,必须是从儿童而来,因为儿童正是人类与社会的建设者。儿童具有一种内在能力可以引导我们走向更光明的未来。教育不该再是以分配知

识为重点,而应该另辟蹊径,让人类的潜能得以释放。那么,这样的教育要从何时开始呢?答案是:人格的卓越性是从孩子呱呱坠地时就开始。这种说法听起来很神奇,但是,却是确确实实地实在的。

科学的观察已经证明教育不是在于老师给予什么,教育是一种由个人自发地完成的自然历程;它必须由人直接从环境中得到经验,而不是藉着听讲就能获得的。老师的任务是准备一系列能引发文化活动的动机,传布于特别预备的环境中,而且避免让儿童受到强迫性的干扰。教师只能够帮忙使正在进行中的伟大工作继续进行,就像仆人帮助主人一样。如此,教师必然会看到人类心灵的展现,也能看到一种?新人?的出现,这种?新人?不是事件的牺牲者,而是具有清明的理想而能引导及塑造人类社会的未来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