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成民众不满我国教育现状 公平问题为关注热点 联系客服

发布时间 : 星期日 文章8成民众不满我国教育现状 公平问题为关注热点更新完毕开始阅读bb974230ee06eff9aef8075d

8成民众不满我国教育现状 公平问题为关注热点

(2005-04-30 21:37:42)

来源:《小康》杂志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教育小康作为衡量中国小康社会进程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其实现程度对国家乃至整个民族的兴衰存亡都至关重要,在一个13亿的国家,这么多的人口,如果素质低,是沉重的人口负担;如果素质高,就是丰富的人力资源。在“科教兴国”、“人才强国”战略指导下,教育小康也成为中国经济、社会和谐发展的必然选择。

五大指标考察教育小康

相比经济上的收益,教育小康更注重的是社会效益的产出,确保每位社会成员享有的同等的接受教育的权利。同时,教育小康以公共财政和公立教育保障对弱势群体施以“雪中送炭”般的救济,成为推进社会公正的调节器。一方面不断加大教育投入,另一方面优化公共教育资源的配置结构,是国家最终实现教育小康的必经之路。

由本刊与有关政府部门、社会团体及专家联合组成的“中国小康指数”调查组,采取非概率抽样的社会研究方法,从民间角度记录中国教育小康建设的公众体验,试图勾勒出数据背后的群体感知,提供中国教育现实图景的另一面。

本次调查在城镇地区采取多段随机抽样法,农村地区采取整群抽样方法,共发送调查问卷10000份,最终获得有效问卷8523份,来自全国8个大中城市、8个小城镇及9个农村地区,地域覆盖东部、中部、南部、西部、东北部,调查执行时间为2005年3月至4月。

经加权处理后,本次调查的样本分布在基本人口信息和主要个人社会经济背景信息方面与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的分布极为接近,表明数据有较好代表性,在95%置信度下本次调查的抽样误差为+1.03%。

样本构成方面,男女占有效样本的比例分别为 51.8%和48.2%,年龄构成上16—25岁年龄段占16.3%,26—35岁占25.1%,36—45岁占26.7%,46—55岁占24.6%,56—60岁占6.9%,60岁以上占0.4%。受教育程度上小学及小学以下的占15.1%,初中占26.5%,高中占33.8%,大专占11.2%,大学本科及以上占13.4%。

中国教育小康指数将考察指标量化为教育投入及政策偏向性,教育法律法规体系建设及执行,对中国教育现状的满意度,对教育公平程度的感受度,平均受教育年限这五个方面,并富余其不同的加权值,最终得出中国教育小康指数为62分。

教育小康指数勉强及格

拨开中国教育的种种乱象和非议,我们必须面对一个无奈而又令人尴尬的现实。

统计显示,中国近年来GDP的增长保持在7%以上,但与此相形见绌的是,2003年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占国内生产总值比例为3.28%,反而比上年的3.32%减少了0.04个百分点,这区区0.04个百分点,让今年两会期间的代表们为之奔走疾呼。

遗憾的是,在回顾2004年工作时,教育部部长周济仍然表示,他“觉得最难的还是教育的投入不够”。

国家教育投入严重不足,直接导致民间社会与普通百姓为此付出昂贵的代价。2002年我国社会性教育经费占GDP的1.94%,其比例之高在世界范围内实属罕见,据调查,中国父母目前在子女教育费用方面的支出已超过养老和住房,在居民总消费中排在第一位。

2005年,中国教育的不平等问题更是得到前所未有的关注:城乡、不同区域、基教与高教、不同阶层、重点与非重点之间的种种差异让人们重新对教育的本质进行反思,并从一种公平、长远和战略的角度对政府提出考验和要求。

隐藏在上述事实背后的民众主观认知与感受在本刊的中国教育小康指数调查中得到了充分揭示,调查组通过对8523份调查问卷的加权统计分析得出结论:近七成民众对中国教育现状的满意度比较低,表示“不太满意”和“很不满意”的人数分别为42.5%和29.8%。

调查显示,学校高收费、乱收费和以及教育不公现象在受访者那里的反映尤为突出,其中有63.2%的民众表示教育收费过高,令家庭不堪重负,在79.4%的民众看来,教育不平等普遍存在,尽管超过半数的民众对政府改变目前教育现状的决心和能力表示乐观,但有相当一部分人表现出了信心的不足。

综合此次调查考核的各项指标,最终得出中国教育小康指数为62分。

超过九成公众认为教育投入不足

据报道,世界各国教育投入占GDP比重在1985年的平均水平是5.2%,发达国家是5.5%,发展中国家是4.5%,而当年我国财政性教育投入只占2.3%,教育投入不足的现象还在一直延续,即使到今天,我国仍没有达到4%的既定目标。这也表明,教育经费的严重不足是摆在中国教育目前的一个严峻现实,这点得到91.2%的受访者认同,88.5%的民众进一步认为,教育资金的缺乏在农村地区显得尤为突出,从而直接影响了当地义务教育的普及。

调查显示,城镇居民与农村居民在平均受教育年限这一指标方面差异显著。前者的平均受教育年限为11.3年,相当于高中二年级的文化程度;后者的平均受教育年限为7.51年,相当于初中一年级的文化程度。相比2000年城镇平均10.20年和农村7.33年的数据,中国的九年义务教育完成率仍在提高,但前者的增长速度显然大于后者。

2001年,中国政府宣布基本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同时宣布基本扫除青壮年文盲。据统计,2001年我国文盲人口(15岁及15岁以上不识字和识字很少的人)是8507万人,同1990年相比,文盲比率已由15.88%下降为6.72%,而青壮年文盲的比率已下降到了5%以下。

尽管如此,我国剩余文盲数目依然不少,继续扫盲工作和扫盲后继续教育任重道远。几乎所有的受访者都认为国家应进一步巩固和扩大扫盲成果,并加大教育经费的投入力度,并且主要将经费投在农村教育和基础教育上,这点在城镇居民和农村居民的比例分别为92.1%和90.3%。

八成民众处于低满意度状态

“学而优则仕”,教育在老百姓心中向来地位显赫,也被认为是改变自身及家族命运的重要途径。在评价教育的重要性时,分别有52.3%、57.9%和45.1%的受访者认为“提高社会地位”、“增加经济收入”和“促进个人发展”是教育对自身的首要帮助。

希望越大,失望也就越容易被放大。在调查中,近八成的民众对中国教育现状的满意度比较低,表示“不太满意”和“很不满意”的人数分别为52.5%和29.8%。其中,农村居民和城镇居民的满意度存在显著差异,前者满意度要低于后者8个百分点。进一步分析可发现,民众对教育的满意度与家庭收入和自身的受教育程度正相关,家庭收入越高,受教育程度越高,满意度也就越高。

一方面国家在教育的供给方面存在不足与失衡,另一方面民众对教育的需求又十分迫切,由此导致民众的教育费用在日常消费总支出中所占的比例加大,在城镇和农村的比例分

别为8.1%和11.3%。教育成本的不断提高,在62.8%的受访者看来是“难以承受”的,更有66.3%的受访者认为这是“很不合理”的现象。

教育不公成为民众关注热点

“谁动了我受教育的权利?”这是广大受访者在面对中国教育困境中表现最为强烈的疑问。从调查中可发现,76.5%的城镇居民和88.2%的农村居民认为教育不公是目前存在的最大瓶颈。

“中国教育的不平等包括教育资源配置的不平等,各教育阶段受教育者入学机会的不平等,以及教育者所得待遇的不平等。”这是南京大学社会学系教授张玉林在其《2004年中国教育不平等状况蓝皮书》提出的观点。

来自安徽的交通大学在读二年级研究生小丁说,“我是从最基层的农村小学开始一步步考上来的,城市和农村的教育水平相差太悬殊,我知道只有依靠自己不断的努力才能打破这种格局。”

调查显示,面对这种不平等,92.1%的民众认为应该依靠政府,进一步加大教育经费投入,有72.4%的民众认为应加强社会监督,杜绝教育腐败,同时有78.5%的受访者认为要对有限的教育资源进行合理配置。“政府在教育政策的制定上应倾向于农村和义务教育。”武汉的一名中学教师说。

尽管面对现实的种种不是,还是有65.8%的民众对中国教育的前景表示乐观,其中城镇居民的乐观程度又高出农村居民7个百分点,这又与近期社会舆论对教育的高度关注和国家的表态决心分不开的。

“教育者,国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综合而言,教育在政府提供的众多公共产品中更加具有公益性,教育小康只有注重社会效益,确保每位社会成员享有同等的接受教育的权利,以公共财政和公立教育保障对弱势群体施以“雪中送炭”般的救济,才能真正成为推进社会公正的调节器。

教育部部长周济也指出,国家今后应处理好教育发展和公平之间的统筹协调。由此看来,一方面不断加大教育投入,另一方面优化公共教育资源的配置结构,实现教育的公平,将是国家最终实现教育小康的必经之路。(记者 张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