鲍鹏山:商鞅——作法自毙的枭雄 联系客服

发布时间 : 星期二 文章鲍鹏山:商鞅——作法自毙的枭雄更新完毕开始阅读bb99c6959ec3d5bbfd0a74ea

作比较。在《弱民》这篇文章里他讲到:“政作民之所恶,民弱。政作民之所乐,民强。民弱国强,民强国弱。”这样的理论,如果今天不把原话引出来,你也不相信会有人提出这样的政治理论。什么意思呢?国家制定政策,如果制定一个让老百姓特别讨厌、特别害怕的政策,那老百姓就弱了。老百姓弱了,你就知道结果是什么呢?国家就强了嘛。如果你制定了一个政策是符合老百姓利益的,是人民喜欢的,那么老百姓就强了。最后“民弱国强,国强民弱”,所以选择是什么呢?制定政策一定要制定一个让老百姓不喜欢的政策,要制定一个让老百姓很讨厌的政策。中国历史上有没有这样的时期啊?很多。削弱人民,就要制定一个对老百姓不利的政策,对老百姓不利了国家就强了。商鞅作为国家政策的制定者,作为一个政治理论的倡导者,他竟然公开提出来要制定削弱人民的政策,制定让人民厌恶的政策。公开这样说,真的是让人匪夷所思。我们很多专制君主是这么干的,偷偷摸摸干的。但是商鞅可是公开这么说的,白纸黑字、铁证如山。只不过我们在座的诸位大多没看过。

我们来做个比较,我们把他和先秦其他的思想家做个比较。比如说,我们看看管仲。管仲我们在文革的时候,也把他看成是法家的人物。实际上严格地讲,他不是法家,他不是儒家,也不是道家。管仲严格意义上讲,他就是个经济学家,但是他在这里讲到了:国家制定经济政策应该怎么样?“俗之所欲,因而予之;俗之所否,因而去之。”(管仲)你看顺应民俗,顺应人民的想法。所以管仲才能取得那么大的成功啊!管仲在齐国帮助齐桓公将近四十年的时间,整个春秋时期,到了春秋后期,老百姓活得最好的时期,就是管仲的时期了。他不仅把齐国治好了,齐国是霸主嘛。他把天下各路诸侯都召集来开会,你们都必须给我规规矩矩的。天下的诸侯都很规矩,那段时间几乎没有什么战争。如果有外族入侵的话,管仲、齐桓公还带着齐国的军队,把诸侯召集起来共同抵抗。所以管仲四十年施政,在中国历史上有那么大的功劳,孔子对管仲的评价非常高。孔子批评管仲就讲这个人不懂礼仪,因为他生活比较奢侈,但是他对管仲评价很高。有人说管仲这个人是不是不好?孔子说:管仲是个仁人。用“仁”来评价管仲,多高啊!然后有人说管仲这个人是不是不好?孔子说:你不要骂管仲。“微管仲,吾其披发左衽矣。”这句话简单地说,就是没有管仲的话,我们现在中原的文化可能都不存在了啊!我们就已经被外族入侵了,整个中原都被别人占领了,我们都变成少数民族了。你看孔子对管仲的评价有多高。他为什么能取得这么大的成绩?我们就从这十六个字来看一看:他要的,我给他;他不要的,我把它改掉。顺应人民的想法,顺应人民的意愿。这才是真正的伟大的政治家,这是管仲。

下面我们再看看庄子,庄子讲的治国。在《庄子.徐无鬼》里面,他讲了一个故事,这个原文你可以不看,我放在这儿只是表明我有根据的,不是我胡说的。黄帝把天下治得差不多了,然后他听说在昆仑山那个地方,有个天师很厉害,他想着我再去向天师讨教讨教,怎么样把国家治理得更好。他带着大臣们就去了,找了半天找不到天师。后来在路上碰到一个放牛的小孩,就问这个小孩:天师在哪里?我们想找他。这个小孩就问他:你找天师干什么啊?黄帝说:我想向天师请教一下如何治国?这个放牛的小孩就告诉他:治理国家很容易啊!就像我放牛一样,牛喜欢吃的草,你就让它吃;不喜欢吃的草,你就不让它吃。黄帝一听,马上就跪下来了:你就是天师啊!确实他就是天师。看看,道家的观点:人民喜欢的就给他,不喜欢的就改掉。这是道家的。

儒家怎么样呢?那孔子孟子的思想我们知道了,我现在再举另外一个例子,《国语.周语》上的一段话。在召公对周厉王的一段劝说词里面,他讲到了“行善备败”。什么意思?在制定政策之前,要多方面征求意见;征求意见以后,先把这个政策进行实施。实施完了以后再考察一下,哪些政策人民喜欢,我就推广,这叫行善;哪些政策不合人民的利益,我就把它改掉,这叫备败。

所以,管仲也好,道家也好,儒家也好,他们的政治理念应该说是正常的政治理念,而商鞅的政治理念是病态的政治理念。但是我们不得不说的是, 在中国古代几千年的封建统治里面,是商鞅的这个东西成了专制君主统治天下的最黑暗的内核。我们不要动不动说我们有五千年的文明史,有时候我们真的要想一下:我们有五千年的黑暗史。

最后讲杀力。这个杀力简单讲就是战争,发动战争。发动战争有两个好处,第一、可以“杀掉”其他的诸侯国家,可以削弱对方;其次,在战场上也把自己国家的强民杀掉了。我们等会儿要讲到,后来秦国在列国纷争里面,我们来看看他们的“战绩”。这个战绩我是打引号的。“国贫而务战,毒生于敌,无六虱,必强。”(《靳令》)国家很穷了怎么办?我们说国家穷了就别打仗了嘛。这不是正常思维吗?都穷成这样了,你还打什么仗啊?那个朝鲜,都穷成那个样了,还在搞什么核武器,然后粮食全靠中国、靠韩国、靠美国给他送去。这可能也是学了商鞅学坏的,国贫还天天要打仗。商鞅说“毒生于敌”,这样结果是什么呢?把毒转移到对方去了,国内就没有那么多坏人了——这个“虱”,就是对国家无用的六种人——就强大了。那么“国强而不战,毒输于内,礼乐虱害生,必削;国遂战,毒输于敌,国无礼乐虱害,必强。”(《去强》)如果国家强大了,你却不去发动战争,那末这个毒素就在你内部消化了,“礼乐虱害生,必削”,然后什么礼乐啊,各种各样的老百姓都产生出来了,国家就肯定会削弱。这个时候怎么办?要打仗。打了以后把毒就输给敌人了,国家又强大了。所以他讲:圣人治国,“能抟力,能杀力”。能够集中老百姓的力量,同时又能够把这些力量给杀掉,就是发动战争。“故能生力不能杀力,曰自攻之国,必削。”(《说民》)你把这些人的力量集中起来,然后你要带着他们去打仗,在战场上一方面消灭敌人,一方面也自我消灭,这样国家就越来越强大了。“能生不能杀,曰自攻之国,必削;能生能杀,曰攻敌之国,必强。”(《去强》)你把老百姓都搞得很强大,却不让他们去打仗,有那么多强大的人民在国内自己闹事,所以叫“自攻之国”,自己互相打起来了,这样的国家就会削弱了。所以要让一个国家怎样呢?“能生能杀”,要生出一些强民来,然后把他送到战场上去,又杀

人,又自杀。商鞅的理论发展到最后,就是自杀,就是人体炸弹。

这是我们对商鞅的制民的、胜民的理论,我们主要简单地讲这五点。刚才讲了,我们是挂一漏万,只是举例说明的。下面我们讲一讲,最后商鞅自身有什么样的下场,叫作法自毙啊。商鞅用他的这样一种理论来治理秦国,他确实收到了短期的明显的效果。一下子,首先秦国的粮食多了;其次,秦国军队的战斗力成倍增长,那老百姓在前方不得不卖命啊。你要他不挎几个人头回去,你得不到赏不说,你还要受罚呀。如果你在前方打败了,你投降,你的父母、子女都在那儿变成人质了。所以你宁愿在前线战死,你也不能让你的父母、子女在那个地方受苦啊。所以秦国军队的战斗力是成倍增长,一下子让六国的军队在战场上根本就不敢碰到秦国的军队,一看秦国军队来了,他们不用打,自己都吓跑了,所以战斗力很强。

在后来的汉代的一本书《盐铁论》里面——这个《盐铁论》我上次介绍过的——西汉政府曾经开过一次经济会议,专门讨论盐铁专卖问题。在这次会议上,关于国家很多的相关的政策,都有一些非常激烈的争论。当时国家的财政大臣就是桑弘羊,和桑弘羊辩论的是一帮所谓的文学之士。在辩论里面,其中有一个很重要的话题,就是对历史上的商鞅进行评价。这个话题后来集结成一篇文章叫《非鞅》,对商鞅进行否定。其中有这样一段话:“知其为秦开帝业,不知其为秦致亡道。”(《盐铁论.非鞅》)这话确实是很有历史眼光。就是说我们不能看一时的得失,从短时期讲,商鞅确实让秦国变得有粮食了,军队的战斗力也强大了,在列国纷争里面一下子占了上风了,并且所向无敌,把六国灭了,建立了统一的王朝,这是商鞅是成功,这就叫他“为秦开帝业”。

但是,这样一个王朝是不可能长久的。秦王朝统一以后,十六年的时间就灭亡了,一个强大的王朝,十六年,中国历史上最短命的王朝。为什么?我们一定要找到它最后的根本的原因。那就是商鞅的这个理论,包含着它致命的弱点,他让秦国一时取得了成功,但是又为秦朝的最终灭亡埋下了祸根。在他的统治之下,在商鞅的这种政策指导下,秦国是一个无声的世界。鲁迅曾经写过一篇文章,叫“无声的中国”,一个没有声音的中国。秦国就是一个无声的秦国,秦王朝也就是一个无声的秦王朝。

所以,在商鞅死前的五个月,赵国有一个读书人见到了商鞅。商鞅专门向他请教的,说你能不能跟我谈一谈:你对我在秦国施政的政绩做一点评价,你觉得我做得怎么样?这个赵良可以说对他做了全面的否定的评价。然后赵良有一句许说得很好。他说 :“千人之诺诺,

不如一士之谔谔。武王谔谔以昌,殷纣墨墨以亡。” 一千个人对你唯唯诺诺,都在说你好,不如一个人对你提出反对意见。一定要听取不同的意见,没有不同意见的国家,看起来是盛世,看起来非常稳定,但是就象鲁迅所讲的:“不在沉默中灭亡,就在沉默中爆发。”所以秦朝最后的灭亡,就是有一个人喊出了一句话,就是陈胜啊:“王侯将相,宁有种乎!”就是振臂一呼,天下云集响应,一个那么强大的秦王朝,被谁给灭了呢?就被一个小小的陈胜,就被陈胜所带的那个七百个人,七百个连兵器都没有的人,“折木为兵,揭竿为旗”,然后天下英雄云集响应。项羽出来了,刘邦也出来了,他秦王朝就灭了。

当然在秦灭之前,商鞅本人也已经尝到了这样的后果,赵良已经警告了他,说:你现在靠着秦孝公,如果秦孝公死了以后,你会有什么样的结局你知道吗?秦国想杀你的人有多少你知道吗?商鞅不听啊。五个月以后秦孝公死了,太子即位了。我们知道太子的两个师傅,一个被割了鼻子,一个在脸上刺了字。那个公子虔被割了鼻子。我昨天讲了,贵族最讲的就是体面啊。你把他鼻子割了,把他脸上刺了字,他不能出来见人啊,这是多大的仇恨啊!公子虔被割了鼻子以后,八年的时间没出过门,你想他在家干什么?他唯一的愿望就是等。所以这边老秦王秦孝公这边双腿一蹬刚死,那边太子一即位,公子虔马上就上了一道奏疏:商君是谋反者。马上秦王新的秦国君王就派兵抓捕商鞅,商鞅赶紧逃跑。

在逃跑的时候碰到两件事。在路途中,他想住一下旅店。旅店的人不认识商鞅,那时候没有电视,有电视可以天天看到他,不认识商鞅;商鞅那时也不敢说他就是商鞅。旅店的老板告诉他,说:我们国家,商君有一个很严厉的法令,旅店里面的住客如果没有官府开的介绍信,那是不允许住的,住了以后我要受惩罚的,所以我没法接待你。商鞅这个时候就尝到滋味了。他有一句感慨,他说:我没有想到,实行法治,最后是这样的结果啊。所以现在有个成语,我们的标题上写的“作法自毙”,这个成语就从那儿来的。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这是一件事。然后他逃到了魏国,魏国人不接待他。他不是魏国人吗?魏国人不要他了。本来在六国的时候,有这样的一种风气的,你在这个国家犯了罪,你逃到别的国家去了,大家就不管了,很正常,这个事情很多。比如孔子的时代,有那么多的乱臣贼子,你看孔子最讨厌的季氏手下的家臣,那个阳货。那个阳货在鲁国叛乱,最后被打败了,然后逃到赵国,赵简子把他收留了,也就算了。只要你逃了,也就没人管了。商鞅想着,我不行了,跑到魏国去,那也就算了嘛,也就过去了嘛。可是魏国的人对他是什么感情呢?我们是知道的,魏国人说:我们现在不敢接待你。为什么?因为你曾经竟然欺骗你的老朋友公子卬,用那样卑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