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六年级上册第五单元集体备课最后定稿[2] 联系客服

发布时间 : 星期一 文章人教版六年级上册第五单元集体备课最后定稿[2]更新完毕开始阅读bb9a5ce6524de518964b7d41

行动:“请病假不上朝,免得跟廉颇见面;看见廉颇骑着高头大马过来了,赶紧叫车夫把车往回赶。”表现了蔺相如以国家利益为重,顾大局、识大体的高尚品质。)

③再读蔺相如的语言,深化理解、挖掘。打出幻灯片,阅读思考:

秦王我都不怕,会怕廉将军吗?大家知道,秦王不敢进攻我们赵国,就因为武有廉颇,文有蔺相如。如果我们闹不和,就会削弱赵国的力量,秦国必然乘机来打我们。我所以避着廉将军,为的是我们赵国啊!”

a.蔺相如这样说,是不是自我吹嘘?为什么?是在什么情况下说的? (不是自我吹嘘,因为这是在廉颇不服,想找机会羞辱他的情况下说的。) b.这段话包括几层意思?

(包括两层意思。一层意思是说蔺相如回避廉颇并不是怕他,而是为了国家的利益。另一层意思是说将相和与不和对国家安危的重大关系:将相和,国家则安;将相不和,国家则危。表现了蔺相如以国家利益为重、顾大局、识大体胸怀宽广的品质。)

c.“秦王不敢进攻我们赵国,就因为武有廉颇、文有蔺相如。”这句话说得对吗?文中什么地方证明他说的话是对的?

(说得对。从渑池会见之后,秦王不敢攻打赵国,就是因为廉颇已经在边境做好了抵御秦兵的准备,说明廉颇在保卫赵国中起了很大的作用。) ④指导有感情地朗读蔺相如的语言,体会人物的特点。 分析廉颇的语言、行动:

①画出人物的语言、行动的句子,说说廉颇的性格特点。

(语言:“我廉颇攻无不克,战无不胜,立下许多大功。他蔺相如有什么能耐,就靠一张嘴,反而爬到我头上去了。我碰见他,得给他个下不了台!”反映了廉颇居功自傲、性格直率的特点。)

(行动:脱下战袍,背上荆条,到蔺相如门上请罪。

反映了廉颇以国家利益为重、勇于认错、知错就改的性格特点。)

②观察书本插图,想象人物当时的言行,说说廉颇负荆请罪的情景。(学生可以展开合理想象、各抒己见,只要合文章情理即可。) ③廉颇为什么向蔺相如负荆请罪? 讨论、交流、点拨:

(因为廉颇听到了蔺相如说的话,知道了蔺相如处处回避他,并非胆怯,而是以国家利益为重,而自己却居功自傲,一心只为自己着想,真不应该,于是向蔺相如负荆请罪,这说明廉颇也能以国家利益为重,勇于改过。) ④指导有感情地朗读廉颇的语言、行动,深化理解人物的性格特点。 (三)总结、扩展

1.通过学习,你了解到蔺相如、廉颇各有哪些高尚品质?他们的共同点是什么?你更喜欢谁?为什么?

(蔺相如有不畏强暴、机智勇敢,以国家利益为重,顾大局、识大体,不计个人得失的高尚品质。廉颇也能以国家利益为重,勇于认错,知错就改。他们两人的共同特点是爱国。喜欢谁可根据人物的性格特点说明理由。)

2.思考:三个故事之间有什么联系?将相和好的根本原因是什么?(详细说出因果联系;爱国是和好的根本原因。) (四)三个小故事间有什么联系?

(讨论、交流、点拨:师:三个小故事都各有中心,合起来又是一个完整的故事。蔺相如有完璧归赵之功,才会有渑池之会的随行。因此,哪是因,哪是果?生:前是因,后是果。师:而蔺相如“完璧归赵”、“渑池之会”的两次奇功却是廉颇与他失和之因,因此,哪是因,哪是果?生:“负荆请罪”是果,前两件事均是因。)

(5)文章的第一自然段和下面的三个故事是因果关系。第一自然段是下面三个故事的总的起因,如果没有这个原因,也就不会有完璧归赵、渑池之会、负荆请罪三个小故事,而最后蔺相如忍辱退让,廉颇受感化,负荆请罪,主要是由于他们看到了大敌当前,有共同抗秦的爱国之心,这是促成将相和好的根本原因。) 2.回顾全文,归纳中心。

(本文通过记叙将相由和到不和又到和好的故事,表现了蔺相如不畏强暴、机智勇敢的精神,以国家利益为重,顾大局、识大体的高尚品质;表现了廉颇以国家利益为重,勇于改过的精神,赞扬了将相爱国的好品质。) 3.总结、扩展

本文通过典型事件来刻画人物形象;抓住人物言行来刻画人物的性格特点。使读者受到深刻的爱国主义教育。课下请同学们自读历史故事“刎颈之交”,进一步学习将相团结一致、全力合作的爱国主义精神。

(可根据将相的高尚品质来谈感想,如果在学习、生活中同学之间都能向将相学习,以班级利益、学校利益、国家利益为重,顾全大局,那么,我们一定会把国家建设得更好,成为真正的二十一世纪的主人。)

5、第二教学流程设计中语文训练点:小组学习第二、三个小故事,了解三个小故事之间的联系

6、第二教学流程设计中语文训练点训练设计:通过讨论、交流、点拨了解故事的联系 7、教学反思: ??

五、作业设计(根据实际调整): 1.复述“负荆请罪”这个故事。

2.联系自己的学习、生活,谈谈学了本文后的感想。

六、板书重点(根据实际调整): 蔺相如

完璧归赵 立功 机智勇敢 渑池会见 再立功 心胸开阔

廉颇 居功自傲 负荆请罪 勇于改过 (原因) (结果) (品质) (齐心协力)爱国 七、教学反思或札记:

19草船借箭 课 一、文本解读:

1、内容概述:课文写周瑜由于妒忌诸葛亮的才干,要诸葛亮在十天内造好十万支箭,以此陷害他。诸葛亮同周瑜斗智,用妙计向曹操“借箭”,挫败了周瑜的暗算,表现了诸葛亮有胆有识、足智多谋、才智超群。

2、写作背景:草船借箭的故事发生在东汉末年,曹操、刘备、孙权各据一方。当时曹操刚刚打败刘备,又派兵进攻孙权,于是刘备和孙权联合起来抵抗曹操。刘备派诸葛亮到孙权那里帮助作战。诸葛亮“草船借箭”的故事就是在孙、刘联合抗曹的时候发生的。

3、相关知识链接及补充资源:《三国演义》 我国古典长篇小说,作者罗贯中。小说以汉末三国历史和民间流传的三国故事为基础创作而成。全书共一百二十回,故事起于刘关张桃园三结义,止于东吴灭亡,描写了汉末及三国时期的社会斗争和广泛的社会生活。

诸葛亮 字孔明,琅琊阳都(今山东沂南南)人。三国蜀汉政治家、军事家。东汉末,隐居邓县隆中(今湖北襄阳西),留心世事,被称为“卧龙”。建安十二年,刘备三顾茅庐,他向刘备提出占据荆(今湖南、湖北)、益(今四川)两州,谋取西南各族统治者的支持,联合孙权,对抗曹操,统一全国的建议,即所谓“隆中对”。从此成为刘备的主要谋士。

二、教学目标:

1、教学重点:通过对故事情节的了解,感受鲜明的人物形象,从而体验阅读名著的乐趣。 2、教学难点:

三、教学课时及安排(根据实际调整):

1、教学课时:2课时

2、第一课时主要训练目标:1.生字词2.了解故事3.初步感受人物的性格特点 3、第一课时主要训练内容:

1.自主认识生字词2.了解故事的起因、经过、结果。3.感受周瑜的险恶用心,感受诸葛亮诸葛亮沉着应对。

4、第二课时主要训练目标:理解诸葛亮的神机妙算,明白借箭的经过 5、第二课时主要训练内容:通过抓住人物的言行理解诸葛亮的神机妙算。通过画出借箭图知道经过。 四、主要训练点及设计: 1、第一教学流程设计: 一、介绍名著,了解大势

1.教师介绍名著《三国演义》的故事梗概。

2.师生合作介绍“草船借箭”前的三国形势,以及周瑜妒忌甚至要加害诸葛亮的表现。

二、揭示课题,激发兴趣 1.出示课题:草船借箭 2.生质疑课题

根据学生的回答,梳理问题:

谁草船借箭?为什么要草船借箭?怎么样草船借箭的?最后借到了箭没有? 三、初读课文,理清脉络 1.课文是按照什么顺序写的? 草船借箭的原因、经过、结果。

这是按事情发展的顺序给课文分段,并说说主要内容。 四、自读第2至第5自然段,指导感情朗读 1.找出这几段的特点。(以对话形式出现)

2.分角色朗读。在朗读中注意读出语气,探究人物特点。(通过感情朗读,感受人物形象。)

3.根据人物对话内容,揣摩人物思想状况、性格特点。 五、读第6~9自然段,了解借箭经过

1.先说经过。出示示意图(图略),自己读书,自己画图,说明理由(也就是因果关系。)

2.口头表达借箭成功的因素。(不必详讲,学生点到即可) (1)雾的作用。(冬季,雾在四更最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