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六年级上册第五单元集体备课最后定稿[2] 联系客服

发布时间 : 星期二 文章人教版六年级上册第五单元集体备课最后定稿[2]更新完毕开始阅读bb9a5ce6524de518964b7d41

前面我们已经学习了两篇根据名著改编的课文,让我们再来读读节选自名著的文章。(板书:20.景阳冈)

1.你们了解《水浒传》吗?认识武松吗?知道的请举手,说说你们是怎么知道的?(全班交流。一起读文后的“资料袋”。)

2.指名读课文前的导语,其他同学边听边想:导语提出了哪些阅读要求。(小黑板出示)

(1)认真读课文,找出具体描写打虎的部分多读几遍。

(2)想一想,除了“打虎”,课文还写了哪些内容,这些内容跟打虎有什么关系。

(3)武松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你是通过哪些句子感受到的。 3.学习方法交流:你准备怎样解决这三个问题? (1)理清课文思路,了解段与段的联系。

(2)通过抓人物语言、动作、神态的句子,感受人物的形象。 二、根据阅读要求,自读自悟 1.把课文读正确、读流利。

由于课文一些语句的意思或用法与现代文有所不同,老师适当做一些提示。如,“这酒真有气力”──这酒很有劲;“筛一碗酒”──倒一碗酒;“吃酒”──喝酒;“武松把脚往大虫面门上眼睛里只顾乱踢。”──武松只顾往大虫面门上眼睛里乱踢。

2.老师巡视,指导学生养成一边读书一边思考批注的好习惯。 3.四人小组交流学习情况 三、检查自学效果、组织交流

1.学习汇报:课文哪几个自然段写“武松打虎”,课文还写了哪些内容,找出相关段落。

(课文的8~13自然段写“武松打虎”,除此之外,1~4自然段主要写武松在酒店喝酒,5~7自然段写武松上景阳冈。)

2.抽查四人小组读“武松打虎”段落。

3.在描写“武松打虎”的段落中,哪些语句给你留下深刻的印象?读后有什么感受?

(1)引导学生抓住武松打老虎的几个回合里,描写双方动作的词句进行比较体会。

突遇大虫的“一扑”、“一揪”、“一剪”,他的对策是“躲闪”、“闪在青石边”、“闪在大虫背后”、“闪在一边”?? 一段话里连用了许多个“闪”字,能否换成“躲”字呢?

(“闪”既是本能的反应,又是防御的手段,准确刻画了武松在遭到大虫的突然袭击,毫无防备的情况下的动作。“闪”这个动作,具有突发性,用在这里很能表现人物的机警敏捷。而“躲”却显得很被动。这样,充分说明了这一个连一个的“闪”字,绝不是重复、雷同,而凸现了武松的有勇有谋、智勇双全。) 描写武松时,用“抡”“劈”“揪”“按”“踢”“提”“打”等几个字,字字千钧,虎虎生风,形象生动地凸现了武松打虎的英雄气势,淋漓尽致地刻画了武松过人的高大形象。

5.武松在这些段落里,又给你留下什么样的印象?

小结武松的人物形象:豪爽、神威、武艺高强、江湖阅历丰富?? 四、自主探究、交流收获

《水浒传》就写了108条梁山好汉,就武松还有很多章节很多精彩的故事,李逵也是《水浒传》中的一个人物,他也曾经打死过老虎,他有什么特点呢?请同学们课后去阅读《水浒传》,你一定能感受到阅读的乐趣。 2、第一教学流程设计中语文训练点:找出具体描写打虎的部分 3、第一教学流程设计中语文训练点训练设计:

认真读课文,通过抓人物语言、动作、神态的句子,感受人物的形象。 3、教学反思: 4、第二教学流程设计:

5、第二教学流程设计中语文训练点:

6、第二教学流程设计中语文训练点训练设计: 7、教学反思: ??

五、作业设计(根据实际调整): 1.阅读《水浒传》。

2.收集一个《水浒传》人物的故事讲给同学听。

六、板书重点(根据实际调整):

上冈 打虎

喝酒 下冈

七、教学反思或札记:

21*猴王出世 课 一、文本解读:

1、内容概述:这篇略读课文节选自我国古典神话小说《西游记》第一回。课文主要写了花果山上一块仙石孕育了一只石猴,这石猴与群猴玩耍时,因敢于第一个跳进水帘洞,被群猴拜为猴王,表现了石猴活泼可爱、敢作敢为的特点。 2、写作背景:选自我国古典神话小说《西游记》第一回 3、相关知识链接及补充资源:

吴承恩 (约1506—1582),字汝忠,号射阳居士,出生在一个由书香门第而衰落为商人的家庭。吴承恩自幼敏慧,博览群书,但科举失意,直到年近半百才考取了岁贡生,后在好友礼部侍郎李春芳的帮助下,六十一岁时屈就长兴县丞,后因对官场不满,愤然辞职,返归故乡。七十一岁时,始执笔写《西游记》。 孙悟空 法名行者,是唐僧的大徒弟,会七十二变、腾云驾雾。一双火眼金睛,能看穿妖魔鬼怪伪装的伎俩;一个筋斗能翻十万八千里;使用的兵器如意金箍棒,能大能小,随心变化,小到绣花针,大到顶天立地。他占花果山为王,自称齐天大圣,搅乱王母娘娘的蟠桃盛会,偷吃太上老君的长生不老金丹,打败天宫十万天兵天将,又自不量力地与如来佛祖斗法,被压在五行山下五百多年。后来经观世音菩萨点化,保护唐僧西天取经,三打白骨精,收服红孩儿,熄灭火焰山,一路上降魔斗妖,历经九九八十一难,取回真经终成正果。他嫉恶如仇,不怕困难,坚韧不拔,英勇无畏,取经后被封为斗战胜佛。

二、教学目标:

1、教学重点:了解石猴从出世到成为猴王的经历,体会石猴勇敢顽皮的特点,感受其形象,激发对古典文学的兴趣。

2、教学难点:课文是古代白话文,有些词语与现代语言有区别,因此,理解这些词语的意思,读通相关句子,进而读懂课文内容是教学的难点。

三、教学课时及安排(根据实际调整):

1、教学课时:1课时

2、第一课时主要训练目标:了解石猴从出世到成为猴王的经历,

3、第一课时主要训练内容:用精读、略读、跳读、浏览等多种学习方法,品位语言文字,感受石猴形象,领略经典名著的魅力。 4、第二课时主要训练目标: 5、第二课时主要训练内容: 四、主要训练点及设计: 1、第一教学流程设计:

一、了解大意,初步感受猴王形象 1.揭示课题。

2.了解学生学习起点。

3.根据文前“阅读提示”,交流学习课文主要内容。 出示:石猴是从哪儿来的?又是怎样成为猴王的? (1)学生回答。

(2)留在你脑海里的是一个怎样的猴王? 4.小结过渡。

二、细读语言,深入感悟猴王形象 (一)细读描写“石猴出世”的语句 1.提问:你觉得石猴是从哪里来的?

出示:那猴在山中,却会行走跳跃,食草木,饮涧泉,采山花,觅树果;与狼虫为伴,虎豹为群,獐鹿为友,猕猿为亲;夜宿石崖之下,朝游峰洞之中。 2.细细品读这句话中的语言规律。 3.合作朗读,读出句子的节奏和韵律。

4.你读到了一只怎样的石猴?写在句子旁边,做阅读批注。 5.小结。

(二)细读描写“石猴成王”的语句

1.学生自主研读第二个问题,看看课文是怎样写“石猴成为猴王的”,体会语言的节奏和韵律,并做上批注。 2.同桌合作交流,教师巡视指导。 3.全班交流,对比品读。

4.你读到了一位怎样的猴王?写在句子的边上。 5.小结。

三、总结提升,整体把握猴王形象

1.请选择你认为最经典的句段再读一读,或背一背。 2.总结:

读经典,不仅要读懂“写什么”,更要思考作者是“怎么写”的。 愿同学们一生与经典相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