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简讲书法笔记1-10 联系客服

发布时间 : 星期一 文章黄简讲书法笔记1-10更新完毕开始阅读bbd689f50740be1e640e9aca

其实在历史上,魏晋时已经给出了肯定的答复:艺术培养一个人的口味,提高人的审美,不懂审美就是俗人,口味好就是雅人。产品没有艺术的因素,就是低俗品,进不了高级市场。学习艺术是美育,美育是人生不可缺少的。鲁迅先生在《魏晋风度及药与酒的关系》一文中这样说:曹丕的一个时代可说是文学的自觉时代,或如近代所说,是“为艺术而艺术”的一派。所谓“为艺术而艺术”,和“为功利而艺术”相对,如果艺术脱离了功利的层次,就达到了文艺的自觉。李泽厚先生是哲学家,他写过一本很著名的书,叫《美的历程》,在这本书里边,他说:(文的自觉)是相对于西汉文人“助人伦、为教化”的功利艺术而言。如果说,人的主题是土建前期的文艺新内容,那么,文的自觉则是它的新形式。魏晋以前,功利艺术;也就是说,艺术必定要符合某一种社会的实用。魏晋以后,自觉艺术,艺术是人生的一部分,提高自己素养,提高自己审美。唱歌、跳舞、弹琴、绘画,都是满足于自己的心。这就叫自觉。 5.2汉字书写中的三个阶段。

第一堂课我讲了三种体。这三种体,实际上表现出汉字书写的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书写字体,记录语言;第二阶段,发展书体,以应实用;第三阶段,创造书风,表达个性。字体从造字开始就有了,有了文字就有书写,一直延伸到今天,当然也会延伸到将来。书体的产生主要集中在秦汉时期,这是功利性的艺术。魏晋开始,书法达到自觉,书法家努力创造书风,表达个性。在这样的背景下产生了伟大的书法家王羲之。王羲之就是从书体向书风转折点上的关键人物。李泽厚先生说:所谓文的自觉,是一个美学概念,非单指文学而已。其它艺术,特别是绘画与书法,同样从魏晋起表现著这个自觉,它们同样展现为讲究、研讨、注意自身创作规律和审美形式的过程。正因为达到了艺术自觉,所以兴趣了研究创作规律,挖掘技法的热潮。 在两个肯定的情况下,各种艺术大发展。艺术以前被视为小道,东晋时期,整个社会卷入了书法狂潮。

5.3王羲之的继承和创造

下面说说王羲之的继承和创造。汉末魏晋时期,书法还要隶书巨大的影响之下。当时最出名的两个书法家,一是写草书的张芝,字伯英,代表作《秋凉平善贴》。另一个是钟繇(yóu),字元常。他年轻时就是曹操的好朋友,后来做到太尉,是曹魏政权的高官。他最著名的、最拿手的就是章程书,或者叫真书、楷书,章程书我在第一堂课里边已经介绍过了。其代表作《荐季直表》。

王羲之有两个书法老师,幼年时的老师,是卫夫人,卫氏家族出过很多书法家,如卫觊(jì)、卫恒等等。他们很熟悉钟繇和张芝的笔法,曾经创造过一种新体,叫“藁草”。王羲之和卫家的关系,最可靠的记录,就是羊欣《古来能书人名》所说:晋中书郎李充母卫夫人,善钟法,王逸少(王羲之)之师。有些学者认为,王羲之有一个《姨母贴》,就是纪念卫夫人的,这是带有钟繇风格的作品。

王羲之的另外一个老师,就是叔父王廙(yì),王廙曾经被认为是东晋书画第一,羊欣《古来能书人名》也提到王廙:“琅琊王廙,晋平南将军、荆州刺史,能章楷,谨传钟法”。代表作《淳化阁贴·祥除贴》。瑯琊指山东临沂,这是王家的故乡。“章楷”就是章程书,王廙也是传钟繇之法的。对比钟繇《力命表》和王廙《祥除贴》的第一句,可以看到,确实非常相似。王廙也写草书,熟悉张芝的草法。代表作《七月十三日贴》,把《七月十三日贴》跟张芝的《秋凉平善贴》比较一下,也是非常相似,证明王廙对张芝是下了苦功夫的。所以,王羲之书法的来源,是继承张芝、钟繇、卫氏这些书法家族的传统。但是,他的老师卫夫人也好,王廙也好,都没有脱离张芝和钟繇的籓篱,没有创造出自己的新体。唐代孙过庭在《书谱》中说:且元常(钟繇)专工于隶书(指真书),伯英(张芝)尤精于草体;彼之二美,而逸少(王羲之)兼之。钟繇、张芝各专工一体,王羲之兼有二美,真草都好。两种书体的优点集中于一身,这就是王羲之的优势。

那么,王羲之有什么创造呢?他不是简单的学习前人。王家有个后代,就是大书法家南齐·王僧虔,他在《论书》中说:亡曾祖领军洽与右军俱变古形,不尔,至今犹法钟、张。“领军洽”就是领军将军王洽,他是王羲之的堂兄弟,右军就是右军将军王羲之。这句话透露出一个消息,当时王家这两位都在努力,希望改变钟繇、张芝的“古形”,创造新体。王洽(代表作《淳化阁贴·辱告贴》)虽然书法也有名,但创造新体这一方面,不大成功,远远不及王羲之。张芝的草书,钟繇的真书,都带有浓烈的隶书痕迹,历史上评为叫“古质”。王僧虔就说他们的字形是“古形”。王羲之变为“今妍”,就是风格妍丽,被称为“今体”,这就是王羲之的创造。比较钟繇《荐季直表》,可以看到,字形较扁,隶书的意味很重。王羲之的《兰亭序》,字形方正,风格秀逸。 这种书体,大受欢迎。流行到现在近一千八百年了,成为书法史上最大的流派,不可撼动。唐代张怀张怀瓘《书断》这样评价王羲之:备精诸体,自成一家法,千变万化,得之神功。这评论非常精到。 6.王羲之的笔法,传下来了吧?

上一堂课,主题是学书法应该先学笔法。我引用潘伯鹰先生的论述,王羲之的伟大成就,就是把隶法移到真行草书之中,成为新的体势。那么问题来了,王羲之的笔法,有没有传下来呢?

王羲之写出了那样的好字,学书法的人,自然对他的笔法极感兴趣。三十年前,我就有这念头,王羲之的笔法究竟是怎么样的?当时就开始追踪王羲之,希望找到他的笔法。 6.1王羲之笔法的传授。

王羲之的笔法传授,以智永为枢纽,智永是关键人物。智永之前,是家族传授,不授外人,智永之后,是师徒传授。这是王家的谱系,我用数字标明世代。从图上可以看到,第一代子王徽之,这是王羲之的第五个儿子,第二代孙王桢之,第三代曾

孙王翼之,这样一直下去,传到第七代孙有兄弟两个,王孝宾和王法极,这兄弟两个都出家当了和尚。哥哥王孝宾的法名是智楷,弟弟王法极的法名,就是智永。王家这些人都没有公开笔法,有几篇托名王羲之的文章,如《笔阵图》等等,都是靠不住的。我们只知道王羲之的名作《兰亭序》,传到了智永手中,后来为酷爱王羲之的唐太宗拿去了,智永是王羲之的第七代孙,他本身是杰出的书法家,光是《真草千字文》就写了八百本。你现在看到,左边黑底白字的拓本,在西安碑林,右边白底黑字的墨迹,现在日本。

我这样想,王家的子孙,没有透露笔法的秘密,但智永他是和尚,没有子孙,他传了几个学生,都是外姓的,这些学生有没有记下来呢?智永传授了哪些学生,历史上是有多种记录的。唐僖宗时的宰相卢槜,在《临池诀》中记录张旭的一段话:“吴郡张旭言:自智永禅师过江,楷法随渡。永禅师乃羲、献之孙,得其家法,以授虞世南,虞传陆柬之,陆传子彦远,彦远仆之堂舅,以授余。不然,何以知古人之词云尔。”这段话是重要的线索,因为智永是和尚,没有子嗣,所以传给了外姓弟子。张旭所谓“古人之词”,正是王羲之的家法。也就是说,张旭

不仅知道王羲之的笔法,他也清楚智永之后的传授过程。那就要把他所提到的那几个人,以及他们传授了哪些人,都找出来,排成一张表。我们来看一看这张表,智永传了虞世南,虞世南

传给了他的外甥陆柬之,陆柬之传给儿子陆彦远,陆彦远传给他的外甥张旭。看来在中国书法史上,有个好舅舅是很重要的。这几个人,都知道王羲之笔法的秘密,结果都成了大书法家。至于张旭,弟子非常多,可说是唐代最大的书法教育家。我这里只能简单地写出一些人。他们在书法界也享有盛誉。到张旭这时候,王羲之的笔法扩散到一大批人,这

个意义非常重大,形成了王羲之系统。上一堂课,我提到韩方明,他是日本空海来华留学时候的书法老师。后来空海回国,就成为日本的王羲之。说明韩方明是知道笔法秘密的。 名单是有了,当时我想,这里面有没有人把笔法记下来呢?做一个笨功夫,把名单中所有人的文集全部翻一次,可能有一线希望吧?结果有一个人,引起了我的注意。 7.谁做了记录?——韩方明 韩方明记录了张旭课程内容。韩方明《授笔要说》,收录在宋代陈思《书苑箐华》卷二十。韩方明在这篇文章中间,记录了张旭课程内容。从谱系表上看,张旭是王羲之第十一代传人,张旭有两名出色的学生,一是徐浩,二是崔邈,徐浩传儿子徐璹[shú],这是十三代。韩方明先跟徐璹,两年后改换门庭,投入十二代传人崔邈的门下。崔邈在唐代是很有名的书法家,地位很高。这样,韩方明就是王羲之第十三代传人。日本的空海大师,就是王羲之第十四代。 韩方明在《授笔要说》中记录了他和崔邈老师的谈话:“清河公(崔邈)虽云传笔法于张旭长史,世之所传得长史法者,惟有得“永”字八法,次有五执笔,已下并未之有前闻者乎。”下面一段话万分重要:“方明传之于清河公,问八法起于隶字(真书)之始,后汉崔子玉历钟、王以下,传授至于永禅师,而至张旭始弘八法,次演五势,更备九用,则万字无不该于此,墨道之妙,无不由之以成也。”张旭在永字八法的基础上,加了两样东西,这两样东西,是张旭教崔邈等弟子的内容,也就是智永传下来的王羲之笔法的核心。所有的字,用这个方法都可以写出来,墨道就是书法,书法的妙处,就是由这而成的。

原来向张旭求笔法,一般人只得到公开内容,就是五执笔和永字八法。人家来向张旭学书法,张旭也不能不讲,他就教你怎么执笔,然后呢,教你写一个永字,“啊,回去好好练”,这能练出来吗?不行的,为什么?张旭另外有不公开的内容,只跟少数弟子讲授,这就是五势和九用。五势和九用,一般人都不知道,这就是从智永传下来的,王羲之笔法的关键。史书里边记载张旭又癫又狂,写狂草的,看来是装的,这老张可精明着呢。

让我们整理一下:张旭讲授笔法,有四个内容:一五执笔;二永字八法;至于五势九用,局外人连听都没有听到过,五势、九用成了王羲之笔法的最大秘密。究竟是什么呢?有没有另外一个人,把它记录下来呢?

7.2唐·张怀瓘(guàn)《玉堂禁经》的内容

我运气很好,找到了这个记录。唐朝另有一个人,张怀瓘,他记下来了。这就是唐朝张怀瓘的《玉堂禁经》。这是唯一一篇完整记录永字八法、五势、九用的文章。王羲之笔法的秘密,

就此揭开。韩方明《授笔要说》和张怀瓘《玉堂禁经》,只是两篇小文章,分别收在宋代两个文集中间。把两篇文章连起来,就勾画出王羲之笔法的全貌。实在很幸运,我们要感谢他们两位,韩方明,张怀瓘。

1986年,我在香港《书谱》杂志上,发表了《张旭的笔法》一文,公布了这一结果。王羲之、智永传下来的笔法,具体内容是什么呢?现在搞清楚了,就是五执笔、永字八法、五势和九用。学书法,就是要弄清楚这些最重要的内容。 本节要点:

王羲之的时代:两个肯定;

王羲之的继承和创造:古质变今妍; 智永、张旭所传的王羲之笔法内容。 要点解读:

学书法,就是要弄清楚五执笔、永字八法、五势和九用这些最重要的内容。 思考题:

1、试读韩方明《授笔要说》,崔邈所说张旭的教学内容,是王羲之笔法的重要线索。 2、试读张怀瓘《玉堂禁经》,大致了解他所记录的永字八法、五势和九用,这是今后课程的内容。

第06课笔记:书法三要素

所有的事物,都是由要素决定的。把握一个事物,也就是把握它的要素。训练一个新手,当然是从基本要素入手。书法的基本要素是什么?历史上有没有人讲起过呢?唐朝张怀瓘《玉堂禁经》,不但记录了永字八法、五势、九用,还归纳了书法三大要素。他说:“夫书第一用笔,第二识势,第三裹束。三者兼备,然后为书,苟守一途,即为未得。”这后面一句话很严厉,所谓书法,一定要三样东西都有,“三者兼备”。“苟守一途”,假如你只守住一样,“即为未得”,那就没有得到,还不是真正的书法。张怀瓘不是等闲之辈,在中国书法史上,他是理论大权威,书法论述,就数他最多。所以,《玉堂禁经》这些话,很值得我们重视。 8.用笔、识势和裹束这三要素的详细内容是什么? 8.1什么是用笔?

第一要素是用笔。顾名思义,用笔就是毛笔的使用方法。通常包括两个内容,一是毛笔怎样执,二是笔锋怎样用。

用笔第一件事情是执笔。怎样抓住毛笔,这是有讲究的。韩方明《授笔要说》详细记录了五执笔,这是张旭所讲授的公开内容。张怀瓘《玉堂禁经》记录了“九用”的内容,这是讲笔锋怎样用,是张旭不公开的内容。 8.1五执笔,就是唐人流行的五种执笔法,每咱执笔法都有专称,这就是:執管、扌族(CU2)管、撮(chuo1)管、握管、搦(ni4)管。但是要注意,其中只有第一种执管是书法家所用,其余四种方法都不是,虽然流行,只是分析给你听,这是不好的方法。所谓九用,就是九种用锋方法。一曰顿笔,二曰挫笔,三曰驭锋,四曰蹲锋,五曰【足存】锋,六曰衄锋(nu4),七曰趯(yue4)锋,八曰按锋,九曰揭笔。九用也可以分为两类:挫笔和趯锋是书写动作,其他都是调锋动作。毛笔和硬笔不同,时时会散,会扭起来,所以要一边写,一边调锋。调锋以后,笔锋就顺了。 简言之:

书法第一个要素是用笔,分为执笔和用锋。 用笔调锋习惯上称为“小圈”。 8.2什么是识势?

第二个书法要素是识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