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语言学史中50本名著简介 联系客服

发布时间 : 星期四 文章中国古代语言学史中50本名著简介更新完毕开始阅读bc3d9ec28bd63186bdebbc05

1、《尔雅》据何九盈考定,编定于战国末年,是解释古今方国之言的大汇编,“正名命物”是《尔雅》的第一个目的,《尔雅》的正名有两个内容,一是辨名物,二是释方语,以雅言为标准,比较各地有关的方言词汇,有的是同一事物有不同的方言名称;《尔雅》作为一本教科书的第二个目的是解经。

《尔雅》的地位和作用:①《尔雅》首创了按词的义类编排词汇的体例,它把2000来个词条分成19个义类,基本面貌是清楚的;②释义科学,“不语怪力乱神”③是一部研究汉语词义演变史的好书④《尔雅》保存了一些天文、地理、历法、动植物等方面的资料,反映了战国时代自然科学研究方面的某些成果,这一方面使历代的自然科学工作者对它产生兴趣,另外也为后来的训诂学家、词书编撰者注意这方面的研究做出了榜样。

《尔雅》的缺陷是A有些把不是近义的词混为一条;B有些把实词和虚词混为一条C把假借字当本字 2、《方言》作者西汉扬雄,字子云,四川成都人,文学家、哲学家、语言学家,他用27年的时间从事方言研究。 “凡九千字”,共十五卷,今本《方言》共分十三卷。《方言》所记载的都是古代不同地区的词汇,还掺杂少数当时少数民族的语言。它的体例是先列举词条, 然后分别说明通行情况。《方言》在中国语言学史上的重要意义:①这是第一次也是最后一次用个人力量进行全国性方言词汇调查的一本书。②《方言》为我们了解汉语普通话的词汇提供了重要证据。扬雄明确提出了“通语”这个概念。③在词汇研究方面,《方言》是一座沟通古今的桥梁,上可以了解先秦古词,下可以用来研究现代词汇。④在方音研究方面,扬雄提出了“转语”、“代语”来说明方音演变关系,对于我们了解当时古音有重要意义。⑤《方言》对所记词汇大都说明通行区域,可从中大体了解汉代方言分布的轮廓。⑥《方言》以各地的活方言作为记录对象,不受文献记载和文字形义的限制,并注意综合时间和地域的不同去研究方言,这在研究方法上为后世树立了优良传统。 3、《说文解字》许慎著,成于安帝建光元年(121年)。 “文”指的是独体象形字,“字”指的是合体字,后代常常简称为《说文》。正文以小篆为主﹐收九千三百五十三字﹐又古文﹑籀文等异体重文一千一百六十三字。《说文解字》是中国语言学史上第一部分析字形、说解字义、辨识声读的字典,它奠定了中国古代字书的基础,也是流传最广的中文必备工具书。《说文》的训解更是国人今天注释古书、整理古籍的重要依据。所以《说文》在今天仍有巨大的学术 价值和应用价值。

贡献:①创学科。中国的文字学、字典学真正成为独立的学科是从许慎的《说文》开始的,后世所说的文字、音韵、训诂之学,大体不出 《说文》所涉及的范围,许慎不仅是第一个编纂汉字字典的人,也是第一个从理论上阐明文字重大意义的人。

②立体式,该书首创了部首编排法﹐分为五百四十部。都是从文字学角度出发的,这种排列方法更能体现部首与部首、字与字之间的意义联系,这与后世从检字法角度的分部和按笔画多少分类迥然不同。

③析字形,说本义。汉字是属于表义系统文字,是由最初的图画文字演变而来的,这样通过字形分析来确定、证实字义完全符合汉民族语言文字的一般规律。

④存文献、存古篆。在解说文字中征引了大量先秦和汉代文献,为保存先秦两汉文献有重大作用。《说文》完整而系统地保存了小篆和部分籀文,是国人认识更古文字——甲骨文和金文的桥梁; ⑤存古音。《说文》的谐声资料和声训资料为研究上古声韵提供了宝贵的材料。

⑥定体制。许氏总结了以前的“六书”理论﹐开创了有系统地解释文字的方法﹐先解释字义﹐次剖析形体构造﹐再说明读音。奠定了传统小学解说文字的框架。 4、《释名》是中国语言学史上第一部词源学性质的专著,汉末刘熙作,全书八卷, 27篇,体例仿照《尔雅》,成书时间约在公元210年。《释名》与《方言》、《说文解字》历来被视为汉代重要的训诂学着作,在训诂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具有较高的学术价值。其价值主要表现为:

①《释名》以声训解释名物,并注意到当时的语音与古音的异同,对后代训诂学因声求义的影响很大,为因声求义开辟了道路,促使了古代韵书的产生。

②《释名》记录了很多汉代通用的语词,可与《尔雅》、《说文》以及古代经典或传注相参证。对我们了解东汉的词汇面貌有参考哦价值。

③《释名》又集汉代音训之大成,为考见汉末语音,研究上古音提供了可靠的材料。特别可贵的是,《释名》中记录了当时一些语词的方言读法。这些记录说明了汉代一些方言语词的发音部位和发音方法,是扬

雄《方言》所没有的,因而十分宝贵。

④《释名》所训释的对象不侧重于文献语言,而重于日常名物事类,因此它涉及社会生活面广,从天文、地理到人事、习俗都有所反映;加上《释名》成书去古未远,所以阅读这些记载,可以获得百科知识,了解中国古代社会的文明史,考究事物缘始和汉代生产生活情况。 5、《声类》,根据文献的记载,中国最早的韵书是三国时期李登编著的《声类》和晋代吕静编著的《韵集》。但这两书早已亡佚。唐代封演《闻见记》说,《声类》是“以五声命字,不立诸部”。据散见于后代的材料,可以大致知道它是把汉字按照字音分韵编排的一种书。这种书主要是为分辨、规定文字的正确读音而作, 属于音韵学材料的范围。同时它有字义的解释和字体的记载,也能起辞书、字典的作用。根据《颜氏家训·音辞》所说“自兹厥后,音韵蜂出,各有土风,递相非笑”,可以肯定的是,六朝是韵书的大发展时期,出现了很多韵书。 6、《广雅》是在《尔雅》后出现的雅书中最有价值的一部训诂词典,成书於三国魏明帝太和年间(公元227——232年),张揖撰。书取名为《广雅》,就是增广《尔雅》,因此所释仍用《尔雅》旧目,释义方式也是一次释众词,凡19篇,原书分为上中下3卷,总计18150字。《广雅》其书搜集极广,举凡汉代以前经传的训诂,《楚辞》、《汉赋》的注释,以及汉代的字书、《方言》、《说文解字》等书的解说都兼括在内,不只“训故言”,也“释今语”为研究汉魏以前词汇和训诂的重要著作,为后人考证周秦两汉的古词古义提供了非常宝贵的资料。 7、《字林》是一部按汉字形体分部编排的字书,吕忱撰,据考证,应成书于西晋。《字林》仿《说文解字》而作,全书旧制,7卷,分部与《说文》一样,不过仍分为540部,收字12824字,比《说文》多3000多字,兼有异体。《字林》是我国辞书史上一部十分重要的字典,后人称之为“上承《说文》,下启《玉篇》”。唐代《字林》与《说文》并重,而且以此考取书学博士。《字林》问世的时间距《说文解字》最近,其受《说文解字》的影响是显而易见的,在《说文解字》的校勘方面《字林》有着重要的参考价值。可惜在元明之际亡佚,唯清人广泛搜罗辑得其所释字词约一千六百六十个,加之今人所辑零星片断,总数约为原书的六分之一,其中尤以任大椿《字林考逸》一千五百余条为甚。这些都为后人研究《字林》一书保留了珍贵的资料。 8、《玉篇》是一部按汉字形体分部编排的字书。梁武帝大同九年(543)太学博士顾野王撰。书分30卷,在部首方面基本遵《说文》旧制,共 542部,但排列的次序也有很大变动,主要是按照义类相近与否来安排的。内容方面,也与《说文》大不相同。如它不分析字形结构,释义务求全备,全书用楷体,是一部真正供检查用的常用字典。从这个角度看,它的实用性和普及型都优于《说文》,对后世字典的编撰工作也产生过很好的影响。另外,《玉篇》先出反切以注字音,再引书证释义,对其他字书的材料也多采纳,有时加上顾野王自己的案语,以进一步阐明词义,有时还证明古今字、异体字,这个体例是比较完善的。 9、《经典释文》总汇经典音义,是一部资料性质的工具书,唐陆德明撰。凡30卷。成书于隋灭陈(589)之前。全书共为经文9992字,注文6129字加以音释,合计为16121字。①此书广集众说,所采汉魏六朝音切凡二百三十馀家。是《切韵》以前惠及反切资料最为丰富的一部著作。②《经典释文》丰富的语音资料对研究当时当时南朝的实际语音具有重要作用③全书除了用反切或直音的方法给难字注音之外,也兼及辨别字义。同时对于经典异文也多所考证,并记载了多种版本的异同。它是我国早期的对众多古籍中的疑难文字进行集中解释的\音义\总集之一。对认识汉语词汇及语义发展亦有很大的启发作用。总之,此书不但对研读《周易》等十四部古籍有用,而且对于研究古代汉语语音、词汇和经籍版本 等都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10、《切韵》是现今可考的最早的韵书,隋代陆法言著。书成于隋文帝仁寿元年(601)。共5卷,收1.15万字。分193韵:平声54韵,上声51韵,去声56韵,入声32韵。唐代初年被定为官韵。此书在中国语言学史上的影响相当深远,隋以后的各种韵书都没有跳出它的框架,它处于韵书的支配地位长达一千年之久,真是“时俗共重,以为典规”,增订本甚多。《切韵》原书已失传,其所反映的语音系统因《广韵》等

增订本而得以完整地流传下来。从《切韵》残卷我们可以看出陆书的一些特点:韵字少,注释简略,注释的格式是先释义后出切。现存最完整的增订本有两个,一为唐写本王仁昫《刊谬补缺切韵》,一为北宋陈彭年等编的《大宋重修广韵》。《切韵》开创了韵书修撰的体例,从隋唐至近代一直沿用不废。而其归纳的语音体系,经《唐韵》、《广韵》、《集韵》等等一脉相承的增补,一直是官方承认的正统。 11、《刊谬补缺切韵》大概写成于唐中宗神龙二年 (706),作者王仁昫,唐音韵学家,字德温,唐中宗时人。他著《刊谬补缺切韵》,对《切韵》加以刊误,增字,注分一百九十五韵,较《切韵》增“广”和“严”韵,是研究《《切韵》重要资料是隋代陆法言《切韵》的一个现存的影响最大的增订本。《刊谬补缺切韵·序》小注里说:“刊谬者,谓刊正谬误;补缺者,谓加字及训。”说他补正《切韵》的缺失有10多处。最重要的是增补了“广”和“严”两个韵,其余或是归并应该归并而《切韵》没有归并的小韵,或是纠正个别注释的不当。依照敦煌本、宋濂跋本计算,增加的字大概有5000多个。《切韵》原来没有义训的,王书都作了增补,还增加了一些又音。体例也略有改变,敦煌残卷《切韵》(S2683)是每一纽第一字下先出训释,后出反切,再记一纽字数;这样更便于按字音检索。另外,王书在韵目之下著名了《切韵》以前五家(指吕静、阳休之、夏侯永、杜台卿、李概)韵书分韵的情形,有了这些注文,我们就可以大致上了解到六朝韵书分韵的一些情况,也可以据此考察陆韵与五家韵书的关系。 12、《一切经音义》(以下或简称《慧琳音义》)一百卷,唐释慧琳撰,书成于中唐时期,是佛经音义书集大成之作,它的撰作受到儒道经典音义收、前此佛经音义书的影响。《慧琳音义》释义的最大特点是引证丰富,举凡字书、韵书、群经诸子注疏均在引证之列,这样的解说字义,辨析字形,详引书证,不仅对研究文字训诂有用,而且对辑录古书、校勘古书也大有功用。《慧琳音义》还屡屡以今语释古语,这为我们研究唐代语言提供了便利,对汉语词汇史的研究弥足珍贵,可以梳理汉语向近代发展的脉络。 13、《广韵》全称《大宋重修广韵》,五卷,是我国北宋时代官修的一部韵书,宋真宗大中祥符元年(1008年),由陈彭年、丘雍等奉旨在前代韵书的基础上编修而成,是我国历史上完整保存至今并广为流传的最重要的一部韵书,是我国宋以前的韵的集大成者。原是为增广《切韵》而作,除增字加注外,部目也略有增订。共分 5卷,平声分上下 2卷,上、去、入声各1卷。分206韵,包括平声 57韵(上平声28韵,下平声29韵);上声55韵;去声60韵;入声34韵。重要作用:①《广韵》不仅把同韵字归在一起,而且进一步把同音字归在一起,注明反切读音,有同字异形的又列出异体,辨析正俗,并对每个字的字义做了解释,有的还引经据典,解释得十分详细,所以《广韵》是韵书,又是字书,同时又具有类书的性质。有些後代已经失传的典籍却见於《广韵》的注释所引。②《广韵》一书记录了中古汉语的字音和字义,特别是数以千计的反切注音, 为後人研究这一时期的语音面貌保存了完整而详细的资料。研究上古音和近代音也可以以《广韵》作为桥梁和基础,再根据其他的材料来进行。因此,它是汉语语音史上一部承上启下的著作,对於音韵学习,《广韵》是一部必读文献。 14、《集韵》是中国古代一部标注汉字读音的典籍,主要是为分辨、规定文字的正确读音而作,是重修《广韵》,在仁宗宝元二年(1039)完稿。特色:①改良反切。不仅对“类隔”有改动,而且对一些反切上字等呼调类不合的也进行了改革。这些改动照顾到了当时实际语音的变化。②对同用、独用的规定有所不同,小韵按声纽次序排列,继承了五代韵书的这一优点。③收字53525,比《广韵》多出一倍,保存了丰富的字形资料和古反切资料。④在释义方面,对“经史诸子及小学书”的训诂,多有采纳,对《广韵》中一些与字义训释无关的资料则有所删削。对我们的词汇研究及了解语义有一定的帮助。

15《礼部韵略》和《集韵》都是宋仁宗景祐四年(1037)由丁度等人奉命编写的。这部书是宋真宗景德《韵略》的修订本。由于它在收字和字的注释方面注意举子们应试常用的,较《广韵》、《集韵》都简略,所以称为《韵略》。又由于它是当时考官和应考的举子共同遵守的官韵,而官韵从唐代开元以来就由主管考试的礼部颁行,所以叫《礼部韵略》。《礼部韵略》只收9590字,仍为 206韵。这书虽在当时引人注意,而对音韵学研究来说实在没有什么价值。但是,它同《集韵》一样,在韵目下面所注的“独用、通用”的规定已与《广韵》的不同,这对后来的韵书中韵部的并合,韵部数目的减少却是很有影响的。

16、《韵镜》是我们现在所能见到的最早的韵图,作者不详,据考证,可能成书在五代。《韻鏡》一書從宋代就傳入日本,在國內失傳已久。現在所能見到的《韻鏡》是清代末年黎莼齋從日本重新傳入中國的,它是宋人張麟之在紹興辛巳年即公元1161年刊刻的。《韻鏡》總共收字3695字,分為206韻,其中平聲57韻,上聲55韻,去聲60韻,入聲34韻。全書分為四十三圖,每圖為一轉,并且標明是内转还是外转。韻圖在排列方法上有所革新,它把《切韻》系韻書改編為四十三個聲韻調配合表,即四十三圖,按唇、舌、牙、齒、喉、半舌、半齒七音的順序,把三十六字母排列成二十三個直行,每一直行又分為四聲、四等。在漢語等韻學的研究中,《韻鏡》一書具有重要的地位。音韻學中的開口呼、河口呼這兩個術語,最早就見於《韻鏡》一書。有關《韻鏡》的研究著作,李新魁著有《韻鏡校證》一書可參閱。 17、《切韵指掌图》,作者及成书年代均不详,但宋代孙奕等人在著述中有引述,因此成书年代当不晚于宋代。“切韵”二字已不是隋唐时代的涵义,而是反切别名,“切”是指反切上字,“韵”指反切下字,写作的目的就是在一定程度上照顾到当时实际语音的演变,而对中古韵书的反切重新加以图解。《切韵指掌图》在反映实际语音的演变方面的确是表现的相当彻底。据研究,此书的平声韵母四十三个,入声韵母二十四个,如果连上、去声都计算在内,一共有一百五十三个韵母。比起《广韵》时减少一半左右。南宋时的读书人用《指掌图》查出唐以前反切的准确读音,后来的音韵学者通过《指掌图》研究当时的语音系统。《切韵指掌图》以三十六字母总三百八十四声,别为二十图,不立“韵摄”之名,为研究等韵和宋代语音的重要依据。 18、《干禄字书》,是当代关于正字形的一部著作,颜元孙撰。此书按四声韵部编排,列举同一个字的俗、通、正三种写法,并收录了易混字。贡献:(1)开启字样学研究的研究方法和内容,奠定后世字书的基础。以以四声排序,俗通正三体,收录易混字。《干禄字书》开创的体例影响后世字书,沿用此法者如宋代张有《复古编》、辽时僧人行均《龙龛手鉴》、元代李文仲《字鉴》等等;(2)整理楷体汉字,改善讹用情况。《干禄字书》对异体字俗正、易混字音义加以分析,整理《说文解字》以来的汉字,确立楷书样式,提供正字标准,有利于整理楷体汉字,改善讹用情况;(3)《干禄字书》纪录了唐时的正俗字,有助考察汉字的流变,并校定古书。(4)《干禄字书》总据《切韵》四声次第编列文字,然由于个别小韵和字的归类不同于《切韵》,韵部数目也比《切韵》少,故此《干禄字书》可提供有关唐朝科举考试韵部规格的资料。 19、《佩觿》三卷,宋郭忠恕撰。是魏晋以来辨形字书的总结,对于规范汉字以及研究汉字的形体演变规律有重要的参考价值。此书上卷备论形声讹变之由,分为“三科”:一曰造字,二曰四声,三曰传写。中、下二卷则取字画疑似者,以四声分“十段”。关于汉字的构形,郭忠恕认为“造字之旨,始于象形,中则止戈反正而省声生焉”,即有象形、会意和形声。《佩箍》的价值和影响: (一)《佩瞒》多字头的形近字对比编排,不仅有助于规范文字,对后世辞书的编排也有重大的影响。 (二)郭忠恕关于汉字的构形及汉字演化的理论丰富而全面,他的构形理论 既启发“三书”之说,又开“四体二用”之先河。他列出的 34种文字现象很多都触及到汉字演化的基本规律,对后世学者影响较大,对现代的文字学研究也无不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三)文字发展演化的理论创设,也是传统字书所没有的。关于汉字的演化,我们能从中汲取富有启示的思想营养,以指导今天的文字学研究。 20、《中原音韵》是一部具有划时代意义的韵学名著,继承了《切韵》等韵书的传统,1324年出版,元代周德清著,是代表近代官话的一部韵书,是中国最早出现的一部曲韵著作 。《中原音韵》的内容分为两大部分:第一部分是以韵书的形式,把曲词里常用作韵脚的5866个字,按字的读音进行分类,编成一个曲韵韵谱。第二部分称做《正语作词起例》,是关于韵谱编制体例、审音原则的说明,关于北曲体制、音律、语言以及曲词的创作方法的论述等。 ①《中原音韵》给我们提供了一个有关14世纪汉语共同语的语音体系,在汉语语音史上地位十分重要,它是我们研究近代汉语语音史的必要参照系,研究现代汉语方音,进行方言调查都有重要意义。②《中原音韵》对於当时以及以後的北曲创作起过很好的指导作用,而且以後的许多曲韵著作大多以它为样板,在他的基础上进行诠释,或者沿袭它的体例进行改编。直到南曲兴盛时这本著作仍然具有很大的影响力。《中原音韵》对於中国戏曲史以及汉语史的研究来说,都是非常有价值的资料。另外,此书对现代汉语普通话的形成也有一定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