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前游戏论模拟试题及讲义 联系客服

发布时间 : 星期四 文章学前游戏论模拟试题及讲义更新完毕开始阅读bc9c601a54270722192e453610661ed9ad5155f7

马塞尔 吕福认为,儿童每天看电视的时间不宜超过30分钟,否则将导致记忆力减退、注意力分散。

第六章 游戏在幼儿园中的地位

第一节 游戏在幼儿园的法规地位

1989年颁布《幼儿园工作规程(试行)》首次明确提出“以游戏为基本活动,寓教育于各项活动之中。”

1999年《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再次强调幼儿园教育“以游戏为基本活动”。 ★《纲要》在关于游戏的论述上,主要体现了这样几方面的精神? 1、幼儿园教育以游戏为基本活动;

2、游戏是对幼儿进行全面发展教育的重要形式。 3、寓教育于生活、游戏之中。

第二节 游戏在幼儿园课程的地位 游戏是早期儿童课程的核心。

课程作为一个统一的整体而出现,游戏却是渗透于课程的方方面面。 ★我国游戏与课程融合的几种形式?

1、分离型——游戏和教学在时间段上彼此是分离的、独立存在的。 2、交叉型——教学的内容在游戏中得以运用,活在游戏中发现的问题又回到教学中来解决。 3、融合型——教学追随和支持着幼儿在游戏中的学习。 游戏与课程的融合是一个趋势。

第三节 幼儿园以游戏为基本活动的实现

“幼儿园以游戏为基本活动”就是幼儿园所开展的活动本质上应该是具有游戏的性质。 ★以游戏为基本活动应关注的问题?

1、从实践和空间的角度来看,幼儿园绝大部分时间要以游戏游戏性活动为主;空间环境的创设要体现游戏性。

2、从方法和手段的角度来看,游戏作为一种方法和手段融入幼儿园教育的一日活动。 3、从内容和形式的角度来看,游戏作为一种内容和形式融入幼儿园教育。 以多种形式的游戏充实进幼儿园的一日生活活动之中,尽量减少不必要的集体行动和过度环节,减少和消除消极等待的现象。

瓦瑟纳提出了“游戏—询问—再游戏”的课程建构模式。

第七章 我国儿童游戏研究的概况

第一节 我国儿童游戏研究的历史 我国儿童游戏研究经历了五个阶段? 一、儿童游戏研究的中国化时期 ★论游戏的价值? 1、发展身体

2、培养高尚道德; 3、使脑筋敏锐;

第 13 页 共 20 页

4、为休息之灵丹。

陈鹤琴先生奠定了我国儿童游戏研究的基础。 二、儿童游戏研究的全盘“苏化”时期

建国初期至“文革”前期,是我国儿童游戏研究全盘“苏化”的时期。 三、儿童游戏研究的停滞时期 ★民间儿童游戏的特点? 1、游戏过程的趣味性; 2、游戏开展的随机性; 3、玩具操作的简便性。

★民间儿童游戏的教育作用?

1、促进儿童综合感知能力的发展; 2、促进儿童社会性的发展;

儿童在民间游戏中通过玩具或材料等结成现实的伙伴关系,有利于培养儿童的合作精神,如果缺乏相互配合,游戏将很难开展或失去趣味性。

在游戏中,每个儿童轮流担任角色,可以培养及锻炼儿童的责任感和组织能力,促进积极交往的发展。

3、促进儿童良好意志品质的形成。 四、儿童游戏研究的复苏时期

文革后至80年代末,是我国儿童游戏研究重新起步的复苏时期。 五、儿童游戏研究的发展时期

20世纪90年代至今,是我国儿童游戏研究迅速发展的时期。

第二节 我国儿童游戏研究的现状

刘焱著《儿童游戏的当代理论与研究》是我国最早的一本关于儿童游戏的专著。 幼儿园游戏存在的问题? 1、对游戏的功能认识不足;

2、对儿童游戏的年龄特征缺乏了解; 3、对儿童游戏的分类认识不清; 4、对游戏评价的内容把握不清; 5、对儿童游戏缺乏系统的观察。

第八章 幼儿园游戏指导策略

第一节 教师在游戏中的作用

★★教师在幼儿游戏的过程中,主要有四个方面的作用?

1、为游戏的顺利开展做好准备工作,创设宝库哦游戏经验、游戏时间、游戏环境等几方面的条件;

2、观察游戏,了解游戏的发展情况。

3、视游戏需要参与游戏,促进游戏的发展,参与介入的方式有平行式介入、交叉式介入、垂直式介入。

4、根据游戏开展情况引导幼儿分享、提升幼儿游戏经验,并为下次游戏做好准备。

第二节 参与介入游戏

当幼儿游戏中出现下列三种情形时,教师可以介入幼儿的游戏:

第 14 页 共 20 页

1、当幼儿并不投入自己所安排的想象或虚构的游戏时; 2、当幼儿产生难以与其他同伴一起相处的游戏时;

3、当幼儿进行想象或虚构的游戏时,想一再重复自己玩过的情节,或是将游戏延续下去有困难时。

幼儿园游戏介入法: 1、平行式介入:示范 2、交叉式介入:角色指导

3、垂直式介入:以教师身份介入 ★★教师指导语言的类型? 1、询问式语言; 2、建议式语言; 3、澄清式语言; 4、鼓励式语言; 5、邀请式语言; 6、角色式语言; 7、指令式语言。

第三节 通过讨论的建构指导 讨论的形式? 1、评判是非型; 2、总结概括型; 3、陈述答案型; 4、解决问题型; 5、分享经验型。

前三种讨论的形式属于传统意义上的游戏评价。 ★★引导幼儿讨论游戏的方法? 1、情境讲述法; 2、绘画法; 3、角色反串法; 4、点面结合法。

第九章 游戏环境的创设

第一节 游戏环境的概念 创设良好游戏环境的意义?

1、有利于教师树立正确的儿童观和游戏观; 2、有利于儿童与环境发生积极的相互作用。 ★游戏环境的要求? 1、具有安全性;

2、具有丰富的刺激性; 3、具有可参与性;

4、注意教育性与可控性相结合。

第二节 游戏空间规划的模式

第 15 页 共 20 页

游戏空间是指同一时间内进行游戏活动的儿童人数。包括游戏单元和预备区两个部分。 基本单元是指单有一项主要的游戏目的,且通常一次只针对一个儿童和特定的使用目的。 复合单元是具有附属部分或由两种不同的游戏材料组成的游戏单元。 高级单元是具有一个或一个以上额外游戏材料的复合单元,即三个或三个以上并列的游戏材料。

预备区是房间或庭院中的控制空间,可放置各种游戏材料。 可以从环境的变化性和复杂度两个方面考察游戏空间。

第三节 游戏环境的创设

★游戏环境设置的一般要求?

1、给游戏环境以清晰的边界和路线标注; 2、规划通道和空置空间; 3、划分不同的区域; 4、扩大空间利用率;

5、给儿童留出自由支配的空间。 ★室内游戏环境创设存在的问题? 1、游戏环境的设置缺乏刺激性; 2、游戏环境的设置缺乏层次性; 3、游戏环境的设置缺乏合理性; 4、游戏环境的设置缺乏计划性。

美国学者布朗芬布伦纳认为环境既能提供机会,也能产生潜在的危机,如果儿童在环境中被剥夺了经验,就会产生压力感和紧张感,从而影响其发展;如果环境提供了机会,儿童就会朝着社会文化目标的方向发展。 他从生态学的观点提出儿童是自己发展的主动参与者,而不是被动的接受者。

各年龄班游戏环境创设的共性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游戏环境的创设以幼儿的现实经验为基础,具有可变性; 2、游戏环境的创设以幼儿的操作为基础,具有可操作性; 3、游戏环境的创设要满足幼儿的发展需要,体现层次性。 亨尼格研究指出,户外游戏空间应该有四个主要特点:儿童可以在游戏空间里进行有益健康的冒险、接受渐进式挑战、玩不同形态的哟西以及操作材料和设备。 30人以下的托儿所,每人大约要有14平米的游戏空间;30人以上的托儿所,每人要有9 1/3平米的游戏空间。

★户外游戏场地的基本构成 1、大型组合运动玩具区; 2、玩沙池; 3、玩水区; 4、自然区; 5、跑道或车道; 6、休闲区。

第十章 玩具和游戏材料

玩具是儿童的教科书,是儿童游戏的工具,是儿童的亲密伴侣。

第 16 页 共 20 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