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下册:第一单元单元测试试卷(含答案) 联系客服

发布时间 : 星期三 文章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下册:第一单元单元测试试卷(含答案)更新完毕开始阅读bcefdfd79cc3d5bbfd0a79563c1ec5da50e2d6aa

【解析】【分析】(1)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变换形式的叠词的积累和运用情况。 ①从给出的词语“五颜六色”来看,即第一个和第三个字是数字。

②从给出的词语“含情脉脉”来看,是ABCC式结构,即第三个和第四个字是一样的。 ③从给出的词语“星星点点”来看,是AABB式结构,即第一个和第二个字是一样的,第三个字和第四个字是一样的。

④从给出的词语“频频点头”来看,是AABC式结构,即第一个和第二个字是一样的。 (2)这道题是按课文内容填空。解答时要带着问题快速浏览课文内容,锁定所填的范围,然后结合题目提供的信息进行补充填空即可。 (3)此句是比喻句,应把“花坛”改为“长河”。

(4)考查找中心句的方法。中心句是一段文章中处于中心地位的句子。它在全文中起主导作用,是这段话中最重要的句子。“找中心句”是概括段意的一种形式,有些文章的段落就是围绕中心句写的。我们在阅读时找准了中心句,也就把握了这段话的主要内容,概括了段意。这段话的中心句在段首。

(5)主要是培养学生养成积累好句的习惯,是自己喜欢的句子即可。

故答案为:(1)①五光十色、千奇百怪、三心二意、十全十美;②喜气洋洋、想入非非、神采奕奕、兴致勃勃;③轰轰烈烈、高高兴兴、絮絮叨叨、密密麻麻;④津津有味、恋恋不舍、蒸蒸日上、孜孜不倦

(2)1、星星点点的白花;金灿灿的黄花;因为远远望去,树上像是开满五彩缤纷的花,非常壮观。走近一看,却是满树的彩叶,紫的、黄的、绿的、红的,好似含情脉脉的少女,向人们频频点头

(3)到了开花季节,一条条街道,都成了彩色的长河。

(4)充沛的阳光和雨水,使得除了沙漠之外的非洲大地,繁花似锦,绿海荡波,满眼是绿色,处处是花海。 (5)略

【点评】(1)分析要仿写的词语,从中找出规律,找出规律,问题就迎刃而解了,在学习的过程中要学会积累好词好句,为写作奠定基础。

(2)这道题是按课文内容填空,一定要熟悉课文,边读边思考,才能填好每一空。 (3)修改病句是一项综合能力训练,可以提高语言表达能力、分析判断能力。注意句子的病因。改病句时要对症下药。

(4)考查学生掌握找中心句的方法并运用。

(5)本题考查学生对语文知识的积累。平时一定要对一些文中的、课外阅读中的词语、句子多做一些摘抄、积累,分类整理,加强背诵。

3.

一本名著带来的诚实

那时,他还是个在台湾上初中的孩子。

升初二时,国语老师给他们布置了一道暑假作业:阅读完陀思妥耶夫斯基的长篇名著《卡拉马佐夫兄弟》,然后撰写一篇读书报告。

这道作业让他犯了难,因为这本书的售价是70元,而他父亲的工资一天只有30元,全家七口人全靠这点工资生活。他回忆说,当年最深刻的记忆是饥饿。父亲供他上学就已经很困难了,他怎么好意思说“我想看小说”?

想来想去,他决定自己挣钱买这本名著。靠诚实劳动得来的书籍,自己会更珍惜,读起来也更有滋味吧?

他来到矿上扛木头,扛一根木头能挣8毛钱。矿主认识他,而且对他的印象不错,觉得他是一个既聪明又善良的孩子,见他这么辛苦地挣钱买书,在第三天就提前交给他70元工资,所提的条件是:看完书,你要给我讲讲里面的故事。

他感激之余,满口答应。这么简单的条件,自己一定能够满足矿主先生的。

谁知道买书的过程也一波三折,险些让他的梦想成空。因为暑假没有免费的火车票,他只能等村里有人去基隆,帮他捎一本《卡拉马佐夫兄弟》回来。

他第一次托的人是邻居,可是邻居到了书店,却忘了书名,那时又没有电话,只好空手而返。

这时候,暑假已经过去好多天,矿主每次经过他的家门,都要问一问:“你什么时候给我讲故事?”尽管他很着急,也只能等有机会再托人捎书。

第二次,他请一个女人帮他买书。这个女人到城里是为儿子看病,一直慌慌张张的,连书店的门都没时间进,带回来的只有失望。

接下来,他又托了父亲的一个厨师朋友,心想这次应该没事。可是,对方一从城里回来,就抓住他揍了一顿,理由竟然是他要的书是共产党的书,弄不好,会祸及他人! 而这时,暑假即将结束,他读不到书,怎么去写读书报告?编造一篇肯定不行,更令他不安的是愧对矿主先生,自己当初的承诺无法兑现。只是矿主见到他,依然会笑眯眯地问:“书看完了没有?”

他无意间跟村子里一个换药包的人说了自己的苦恼,这个人立刻说:“你怎么不早点找我?我去一趟城里很容易。”第二天,这个热心肠的人就到金门帮他买来了那本梦寐以求的名著。于是,他挑灯夜战,废寝忘食地阅读这本文学名著。不过,这本书读起来并不轻松,甚至让他感到苦不堪言。这本书很厚,字号也很小,翻译过来的人名又很长,还有什么昵称和简称,看着看着,就不知道究竟在写谁,只好回过头再看。连书里面的人物都理不清楚,还讲什么故事,还谈什么心得?

当矿主再见到他时,他只有老老实实地交代:“书买回来得很晚,我也很努力了,可还是看不懂,现在也没有办法给你讲故事。”矿主哈哈一笑,说:你们老师讲,这是世界名著,你一个14岁的孩子能够看懂,就不是名著了。

没想到矿主这么通情达理,他道了谢,然后回去写读书报告。他再一次认真地翻看了一遍,发现自己还是读不懂,只能去写自己是怎样买书和看书的,最后引用矿主的话,在文章的结尾处写道:如果14岁的时候能看懂的话,就不是世界名著了。书已经在我的手边了,我希望长大后能把它看懂。

读书报告交上去后,他的心情难免有些忐忑。让人意外的是,国语老师表扬了他:“同学们,在你们中间只有一个人是诚实的,其他人都说了谎!我28岁都看不懂那本书,你们

14岁怎么能看懂?那么,我为什么还要你们阅读它?因为我只是想告诉你们,很多你们不懂的东西,长大以后就会懂。要知道,知识是需要尊敬的,念书是一辈子的事情。还有,永远不要欺骗自己。”

他就是台湾著名编剧吴念真,他一直收藏着这本《卡拉马佐夫兄弟》,在40岁的时候,他才慢慢读懂了这本书的一些内容,不由感慨地说:有些东西我真的懂了,这已经过了二十几年。

1.“买书的过程也一波三折”,这“三折”具体指哪几件事?请用简洁的文字概括。 2.请你分析下面矿主这句问话有什么用意。

只要矿主见到他,依然会笑眯眯地问:“书看完了没有?”

3.文章表现了一个孩子的诚实,为什么要以“一本名著带来的诚实”为题目呢?

4.请你理解“知识是需要尊敬的,念书是一辈子的事情”这句话的含义。

1.托邻居买书,邻居忘了书名;托一个为儿子看病的女人买书,她忙到没时间进书店;托父亲朋友买书,对方以为书是共产党的书没有买。

2.矿主善意提醒他好好看书,然后遵守约定讲给自己听;同时矿主想看看他是不是真诚实在地对待一本名著。

3.这本名著是整篇文章的线索,孩子的诚实是围绕名著来写的;“一本名著带来的诚实”更贴近文章主旨:知识是需要尊重的,应该被真诚对待。

4.我们应该敬畏知识,热爱读书;有些书,我们年龄小的时候或许读不懂,但长大后会懂,只是我们不能长大后再来读书。

4.

5.

痴心石

①许多年前,当我还是一个十三岁的少年时,着见街上有人因为要盖房子而挖树,很心疼那棵树的死亡,就站在路边呆呆地看。树太大了,不好整棵地运走,于是工地的人拿出了锯子,把树分解。就在那个时候,我鼓足勇气,很不好意思地问,可不可以把那个剩下的树根送给我。那个人笑着看了我一眼,说:“只要你拿得动,就拿去好了。”我说我拿不动,可是拖得动。

②父母看见当时发育不良的我提回来那么一个大树根,不但没有嘲笑和责备,反而帮忙清洗、晒干,然后将它搬到我的睡房中去。③以后的很多年,我检过许多奇奇怪怪的东西回家,父母并不嫌烦,反而特别看重那批不值钱但是对我有意义的东面。我和父母,其实很少一同欣赏同样的事情。他们有他们的天地,我,埋首在中国书籍里。

④我的父母并不明白也不欣赏我的那些怪瓣,可是他们能包涵。我也并不想父母能够了解我对于“美”这种主观事物的看法,只要他们不干涉,我就心安。

⑤有一次,我答应了跟父母和小弟全家去海边。结果前一天晚上又去看书,看到天亮才睡去。全家人在次日早晨等着我起床一直等到十一点,母亲不得已叫醒我,又怕我不跟去会失望,又怕叫醒了我要丧失睡眠,总之,她很为难。半醒了,我只挥一下手,说:“不去。”醒来发现父亲留了条子,叮咛我一个人也得吃饭。

⑥中午起床,奔回不远处自己的小房子去打扫落花残叶,弄到下午五点多钟才再回父母家中去。妈妈迎了上来,责问我怎么不吃中饭,我问爸爸在哪里,妈妈说:“嗳,在阳台水池里替你洗东西呢。”我拉开纱门跑出去喊爸爸,他应了一声,也不回头,用一个刷子在刷什么,刷得好用力的。过了一会儿,爸爸又在厨房里找毛巾,说要擦干什么的,他要我去客厅等着。

⑦一会儿,爸爸出来了,妈妈出来了,两老手中各捧着一块石头。 ⑧

爸爸说:“你看,我给你捡的这一块,上面不但有纹路,石头顶上还有一抹淡红,你觉得怎么样?”妈妈说:“我挑挑拣拣,才得了一个石球,你看它有多圆!”我注视着这两块石头,眼前立即看见年迈的父母弯着腰,佝着背,在海边的大风里辛苦翻石头的画面。 ⑨

看着比我还要瘦的父母,看着这两块没有任何颜色可以配上的、世间最朴素的石头,一时里,我想骂他们太痴心,可是开不了口,只怕一讲话声音马上哽住。父母的爱——一生一世的爱,都藏在这两块不说话的石头里给了我。

1.本文第①②段写了“我”少年时拖树根回家的事,有人认为这件事与标题“痴心石”无关,应该删去,你认为呢?

2.作者为什么用“痴心石“作为文章题目?

3.“我注视着这两块石头,眼前立即看见年迈的父母弯着腰,佝着背,在海边的大风里辛苦翻石头的画面。”这句话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