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人教版八下语文古诗词赏析专项(最终修订版) 联系客服

发布时间 : 星期二 文章部编人教版八下语文古诗词赏析专项(最终修订版)更新完毕开始阅读bd22d062d4bbfd0a79563c1ec5da50e2534dd1d4

八年级语文下册课外古诗赏析

《子衿》

1. 这首诗采用了怎样的叙述手法?从结构上看,具有怎样的特点?

全诗采用倒叙手法。从结构上看,诗歌的前两章具有重章复沓的特点。 2. 这首诗的主要内容是什么?最后一句有什么含义?

这首诗写一个女子在城楼上等候她的恋人。可望穿秋水,不见人影。浓浓的爱意不由转化为惆怅与幽怨。 最后一句的含义是:因久候恋人不至而心烦意乱,来来回回地走个不停,觉得虽然只有一

天不见面,却好像分别了三个月那么漫长。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赏析题

主题:这首诗是一首送别诗,表现了与友人之间的真挚深厚的友谊,抒发了对朋友远行的留恋慰勉之情,也表达了作者的旷达的胸怀和远大的抱负。 1.赏析首联中的“辅”字和“望”字。

一个辅字是辅佐、护卫的意思,形象生动的写出了三秦大地护卫着长安的景象,气势宏伟,使诗歌开篇意境开阔; 望”字跨越时空,将相隔千里的两地连在一起,表达了对友人的惜别之情,同时也为下文面对离别时的乐观积极态度作铺垫。

2.颔联“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中诗人是怎样劝慰友人的?

答:(诗人劝慰友人:我和你都是远离故土、宦游他乡的人,离别乃常事,何必悲伤呢?)抒发送别之情,用两人处境相同,感情一致来宽慰朋友,借以减轻友人的悲凉和孤独之感。惜别中显出诗人阔达的胸襟。 3.试分析“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成为千古传诵的名句的原因。

答:①运用夸张、对偶的修辞手法,②抒发了自己对友人的真挚感情和惜别之情,表现了诗人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③道出了诚挚的友谊可以超越时空界限的哲理。④一改送别诗离愁别恨、伤感低沉的传统情调,写得昂扬乐观、积极向上,给人以莫大的安慰和鼓舞,故成为千古名句。 4.“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是千古传颂的名句,说说它们好在哪里。

答:这两句一扫离别诗情感悲伤、基调低沉的特点,显得昂扬乐观,给朋友以安慰和鼓励。 5.品味“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两句诗,简述你对其中所蕴涵哲理的理解。 答:诚挚的友谊可以超越时空,缩短距离。 6.怎样理解尾联“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

答:“歧路”照应送别,(以豪迈之语相送,以劝慰之语送别),慰勉友人不要为离别泪湿衣巾,而要心胸豁达,坦然面对。流露了作者真挚的友情和旷达的胸怀,使全诗气氛由悲凉变为豪放。 7.感悟诗人的情怀:说说《送杜少府之任蜀州》为什么在古代送别诗中是别具一格的。 答:摆脱了其他送别诗伤感、低沉的情调,表现出开朗、乐观、豪放的情怀。 8.选择题 下列对诗词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B)

A、这是一首送别诗。“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写出了送行的地点和友人要赴任的地方。写景气势宏伟,寓不必伤别之意。

B、“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写对友人的安慰:彼此处境相同,感情一致。一股悲伤之情油然而生。 C、“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全句一扫离情别绪,把缠绵的儿女之情一笔撇开,代之以豁达锭观的感情,表现了他不平凡的胸怀和抱负,给人以莫大的鼓舞和安慰。

D、“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这两句承上作结:既非远别,又同为宦游,虽别而如此为邻,别时则不应有儿女之态。

(2)对诗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B)

A.“望”字将送别的地点与友人“之任”的地方“蜀州”联系起来了。 B.“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表现了依依不舍的伤感之情。

C.“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富于哲理,隐含好男儿志在四方的意思。

D.这首诗,通过送别友人,表现了诗人宽阔的胸襟、真挚的情意和对友人的深情慰勉。 9.理解性默写。

(1)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川》中写送别的地点和友人要去的地方的破题句: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 (2)诗中劝慰友人不要哀伤,表达出诗人豁达、爽朗的胸怀的诗句: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 (3)诗中把对朋友的真挚感情升华为哲理,写出四海之内有知心朋友,就是在天涯海角也还是近邻一样的亲近,说明知心朋友声息相通的两句诗: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4)本诗中最能体现作者高远的志趣和旷达的胸怀的一联诗句是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5)在《送杜少府之任蜀州》中诗人鼓励友人,表现出自己乐观主义的诗句: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 (6)《送杜少府之任蜀州》一诗中的千古名句是 : 海内存知己 , 天涯若比邻。 《望洞庭湖赠张丞相》

1.“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描写了洞庭湖怎样的特点?

描写的洞庭湖雄浑壮魄、气势博大的特点。

2.首联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

八月秋高,湖水盛涨,圆圆满满,与岸齐平;远远望去,烟波浩渺,水天一色,浑然一体。景象极其壮阔。

3.颔联中“蒸”“憾”两个字用得好,请简要分析

“蒸”字写出了水汽蒸腾,如烟似雾的动感,“撼”犹如雷霆万钧,极显湖水的喧闹动荡,这两个字以动衬静,动静结合,突出了洞庭湖汹涌澎湃,磅礴的气势。

4.这首诗的颔联为世人传诵,成为千古名句,请简要分析它的妙处。(2分)

颔联运用对偶的修辞手法,(1分),描写了云梦泽水气蒸腾,洞庭湖波涛汹涌,摇撼岳阳城的景况,表现了洞庭湖的壮观景象和雄伟气势。(1分),(或:从视觉、听觉和触觉角度描绘了洞庭湖雄浑壮阔的博大气势,有极强的艺术感染力,尤其是“蒸”字展示了洞庭湖丰富的贮蓄,“撼”字衬托洞庭湖的浩阔激荡,气势宏大。)(意思对即可)

5.后两联一语双关,请分析。

“舟楫”的另一层意思便应理解成“引荐的人”或“伯乐”。 “坐观垂钓者,徒有羡鱼情”,申足上文,表示自己愿意出仕。言外之意,希望得到对方的指点引荐。

6.诗的尾联“坐观垂钓者,徒有羡鱼情”,意思是说,看着人家垂钓,自己只能白白地产生羡鱼之情了。这里隐喻 自己想做官而没有途径, 言外之意是 希望张丞相能助一臂之力

7.用生动的语言描述诗中的望洞庭湖所见的画面。

秋水盛涨,八月的洞庭湖,湖水满满,和岸上几乎平接。远远望去,水天一色,洞庭湖和天空接合成了完完整整的一块。湖面上水汽蒸腾,如烟似雾,仿佛广大的沼泽地带,都受到湖的滋养哺育,才显得那样

草木繁茂,郁郁苍苍。湖水澎湃动荡,稳固如山的岳阳城好像也瑟缩不安地匍匐在它的脚下。

8.诗中表现诗人渴望得到援引的句子是: “欲济无舟楫,端居耻圣明。” 9.本诗中含蓄的表达了诗人出求仕之心(急于求官、服务社会)(运用典故表达自己希望得到引荐)的诗句是坐观垂钓者,徒有羡鱼情。

10.这首诗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感情?请简要分析。(2分)

本诗委婉地表达了诗人想做官而没人引荐,不能为民谋利的苦衷;(1分)希望能够出仕,一展才华,做一番事业。(1分)(意思对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