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潭历史文化名城申请调研报告 联系客服

发布时间 : 星期六 文章湘潭历史文化名城申请调研报告更新完毕开始阅读bd57c772eefdc8d376ee32bc

湘潭历史文化名城申请调研报告

文化是城市的精髓和灵魂,保护和发掘城市文化资源优势,推进文化建设,使城市“形态”、文化“神态”、市民“心态”内外和谐,经济实力、城市活力、文化魅力刚柔并济,才能实现城市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为此,湘潭市准备申请历史文化名城,提出把湘潭建设成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 十二五”期间,湘潭将重点实施“文化强市”11355战略,着力打造“文化湘潭”。其中,在“十二五”期间,湘潭将下大力气做好创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工作。

湘潭市作为省级历史文化名城,有着悠久的历史、灿烂的文化和丰富的文物古迹。它既是我国古代湖湘文化的摇篮,又是湖湘文化交融区域,文化底蕴深厚,被誉为红色圣地、湘学源头、湘商祖地,丰富的人文资源和优美的自然资源相互融合,为湘潭文化发展和申请一般史迹历史文化名城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 物质文化遗产

一 、作为省级历史文化名城,湘潭的历史文化遗产保护、开发都获得的很好的成就

湘潭市境内自汉代设立第一个县治--湘南县并构筑县城(今湘潭县石潭镇古城村),迄今2200余年。湘潭县杨嘉桥镇的金棋村老虎坑遗址,湘乡市金石镇岱子坪遗址出土的石器、陶器,证明此时境内居民已达到较高的文明程度。商周时期,境内文化已相当发达。尤以湘潭县响水乡桂花村出土的豕尊、湘潭市区十八总福建会馆出土的铜爵造型雄伟、精美。商、西周时期的居落遗址也多有发现。市区霞城乡五星村就有大型村落遗址存在,出土的板瓦、沟瓦均为大型建筑物所有。湘乡牛形山出土的漆器,色彩艳丽,造型精美,十分罕见。作为历史上的“米市药都”,湘潭是明清以来湖南商业最发达的地区之一。在城正街和窑湾一带,明清城市的格局还保留着一批古迹和历史建筑。 重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一 、历史名人和重大历史事件等立体构建了湘潭独一无二的人文景观,为湘潭市争创“全国历史文化名城”提供了得天独厚的历史优势。

湘潭钟灵毓秀,人杰地灵,素有“金湘潭”的美誉。这座建于后汉时期的名邑,既是楚文化的发祥地之一,更是影响现代中国发展的湖湘文化的源头,自古以来就营造了一种浓重的人文氛围,有着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在湘潭这方神奇的土地上,创造出了灿烂辉煌的文化财富,拥有众多世界级的名人文化资源。 春秋战国时,楚文化已十分发达,俗有“惟楚有才,于斯为盛”的赞誉。三国蜀相蒋琬即为湘潭境内湘乡人氏,曾与诸葛亮、费祎、董允四人并称“四相”,被称之为“托志忠雅”的“一代名相”。南宋名儒胡安国、胡宏父子在湘潭隐山碧泉潭畔设立碧泉书堂,培育人才,开一代学风,创立了以“经世致用”为主导思想的湖湘学派,成《春秋卷》,被称为“湖湘文化之源头”。由于湖湘文化的历史传承、氤氲相继,为近代湘潭人才的成长崛起提供了思想基础和精神养料。 从十九世纪初始,湘潭更是英雄辈出,名人如潮。其中涌现出了毛泽东、彭德怀、齐白石、曾国藩四位名人。也有孙中山先生曾挽之为“刘郎死去霸图空”的民族英烈、中国同盟会会员中为革命捐驱的第一人刘道一及其兄刘揆一;有“鉴湖女侠”秋瑾。

在湘潭这方土地上出现的这些杰出人物,涵盖了政治、哲学、军事、文化、艺术乃至社会伦理、自然科学等各个领域,他们有的推动了中国历史进程,有的为中国革命创立了赫赫战功,有的为人类文明进步作出了巨大贡献。他们以自己

的才智、品德、情操乃至鲜血和生命谱就了一曲曲惊世华章。 三、谈到湘潭的历史文化,除了丰富的“湖湘文化”,不能忽略的还有其“湖商文化”。湘潭的古代历史,也可以看成是一部以商业为主要内容的经济史。 湘潭古代商业文化是我们赖以骄傲的城市文化历史中最为辉煌的闪光内涵,湘潭是古代商贸中心这样一种现象,在历史上很长的一段时间里深深地影响了湖南甚至整个南中国。

湘潭自三国东吴时期就在今湘潭城区以西建城,是湘江岸边买卖集散之地,并逐渐由商埠演变成古镇都市,一直以来便是湖南重要的商业中心。宋代,湘潭县治移入今市区城正街。欧阳修的《湘潭县修修药师院佛殿记》曾记录了湘潭商人李迁之以商船航行于长江下游真州(今江苏仪征)一带,“贾江湖”、”“岁一贾其入数千万”,可见湘潭商业相当发达。唐代,全国经济中心南移,又因为湘江湘潭一段的航道稳定,最利泊舟,为一天然良港,所以湘潭作为商业中心的地位日渐突出。进入明清以后,湘潭水运日趋鼎盛,成为大米、湘莲、药材等商品集散地,故得“小南京”的美称。水运发达是湘潭作为商业重埠的原因所在,所以湘潭的商业地位一直在长沙之上。以米、药等商品的转运贸易为基础,湘潭在明清十分繁盛,被称为“米市”、“药都”,明朝时为“工商十万,商贾云集”的商埠,有“金湘潭”之称。

毫无疑问,流传至今的商业文化是湘潭最宝贵的无形资产。 三、悠久的城“总”文化。

湘潭素有“千年十八总、传世金湘潭”的美誉。所谓“湘潭十八总”是指湘潭古时候的商贸繁荣老城区,古时候的湘潭城位于湘江河西,主体部分就是沿着湘江河边的一条老街,这条老街每过一到两里有一个集市,称为“总”,湘潭从现在的湘江村一级渠一直到窑湾街道的石嘴垴依次分为一总到十八总。这条古老的商贸历史老街很多地方至今遗留着古时候铺砌的窄窄的青石板路。

“总”,是湘潭的城市特色。如果说湘潭旧时城市的格局在视觉上为一点一线:点便是城,线便是“总”,即沿江街道。早在宋代,这里的街市便沿江而建,不会下于十余里。大概是到了明朝,便有了“总”的划分。所谓“总”,便是街道一段区间的名称。各总设“值年”或“首司”,为公共事务管理负责人员。各总首尾,设栅为卫,入夜关栅,天明则启。

四 、多彩的表演艺术(戏曲、赛龙舟、音乐、舞蹈、木偶戏)。

五 、丰富的土特产品(槟榔、湘莲、湘潭酱油、酱瓣、酱菜、清芝斋香粉、湘潭油琢伞、菲菲伞)。湘潭人民用生动幽默的民谚“龙牌酱油灯芯糕,槟榔果子水上飘,十里荷塘百里香,砣砣妹子任你挑”总结了湘潭盛行一时的“特产“。 发展格局

整个发展规划的理念是将整体与重点保护相结合、保护与更新利用相结合、保护与经济发展相结合、有形保护与无形延续相结合。坚持以发展的观点进行名城保护,在此前提下,以文物保护、城市环境和传统风貌保护为重点,促进名城保护和社会经济协调发展,建设一座既延续古城传统风貌又具有时代特色的历文化名城。

一、保护框架

(一) 城市整体层面保护框架的结构——一江两岸,双网连城。 一江两岸:湘江两岸城市景观与自然景观交融,代表了湘潭城市的核心景观特色。

双网连城:利用湘潭优越的自然生态本底,以湘江、涟水等水体,串联金霞

山、法华山等自然山体,结合城市绿色隔离带,形成生态绿网。 (二) 旧城区层面保护框架结构——三点、两轴、两片 1. 节点

旧城区及周边地区的主要历史节点为三点:望衡亭(上游)、万楼(下游)、宝塔(中游)。 2. 轴线

(1) 城正街—湖园路景观轴:以城正街街区、雨湖公园两大景观区为主体,内容包括传统商业街、文庙、刘烈士祠、三义井、抗日英雄纪念碑、基督教堂、榜眼故里、关圣殿、夕照亭等。

(2) 湘江沿岸景观轴:由湘江风光带、城正街、窑湾历史文化街区相串联的自然--人文景观轴。沿街道有丰富的沿江景观如望衡亭、窑湾汽车站、县衙门、河滨休闲绿化等。 (三). 区域

1. 城正街历史文化街区:集中有反映历史的文化遗存,传统文化气息浓厚,参观场所较为安静,民俗活动场所较为热闹。

2. 窑湾历史文化街区:以窑湾汽车站、唐兴桥等文物古迹为核心内容,临水而建的民居街巷为主体空间的区域。 (四)、保护主题

主题一:“金湘潭,再现昔日传统商业繁盛景象” 主题二:“绿湘江,展河西店宅格局特色生活氛围” (五)、城镇及传统风貌保护

1、城镇格局:一廊贯莲城,两“街”首尾望,古城新韵显和谐。 “一廊”为河西湘江风光带绿色生态走廊,其建设要结合历史遗存与传统风貌,做出体现湘潭历史文化特色的景观。 两“街”为城正街和窑湾两处历史文化街区,分别位于绿色生态走廊的两端,其建设应分别突出、强化各自的现有特点。 “古城新韵显和谐”指旧城的街道肌理在新河西旧城的建设中得到延续,使重新建设后的旧城仍富传统神韵。 2、 传统风貌保护规划

旧城风貌区边界的整理与体现

在滨河绿带中原址恢复八至十八总码头,做为景观化码头,以此为核心内容建设地方传统文化走廊,再现古城的“城、总”意境和传统河街景观,是具有可识别性的古城滨水边界;

以城正街历史文化街区的保护和更新为主要内容,在的雨湖公园中建设有湘潭传统文化意境的园林景观,形成富含古城历史韵味的中街景观; (六)、文物古迹保护规划

规划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5处(关圣殿、潭宝汽车站、鲁班殿、抗日阵亡将士纪念碑、昭山古蹬道、江西会馆牌楼,);省级文物保护单位16处;市级文物保护单位21处;保护建筑28处;历史建筑79处。 (七)、历史文化街区保护规划

规划对两处历史文化街区的保护划分为三个层次,即历史文化街区和位于其外围的建设控制地带、旧城风貌环境协调区。 城正街历史文化街区:以对文庙的绝对保护为核心,对城正街历史文化街区进行整体的保护和更新,总面积为3.7公顷。

窑湾历史文化街区:以窑湾汽车站、唐兴桥为中心的周边一定范围,以系统的整理和恢复窑湾区域传统城总格局为主体,力求再现古湘潭独具特色的城总格局和繁盛的米市、药都滨河传统商业,总面积11.4公顷。 (八)、保护与传承措施

构建完善的解说、展示系统,全面展示湘潭非物质文化遗产;恢复、整理传统的商业街巷,突出繁华的商业文化;构建特色商品制作展示场所和传统文化娱乐活动参与平台,吸引社区居民与游客参与体验传统的生产生活习俗。

结语

总而言之,一个城市的竞争,最终是文化的竞争。通过争创“全国历史文化名城”可有力把住并延续湘潭文化根脉,让湘潭历史文化的保护上升到一个新的高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