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省“十二五”城乡居民增收规划 联系客服

发布时间 : 星期三 文章甘肃省“十二五”城乡居民增收规划更新完毕开始阅读bd5a6d6d25c52cc58bd6be29

甘肃省“十二五”城乡居民增收规划

根据《甘肃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甘政发〔2011〕21号)和省政府有关会议要求,为切实提高城乡居民生活水平,努力促进全省经济社会跨越式发展,走共同富裕之路,特制定本规划。

一、全省城乡居民收入现状和存在的问题

“十一五”以来,全省城乡居民收入显著增长,生活质量和社会福利明显改善,为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奠定了基础。

(一)全省城乡居民收入增长情况。 1.城乡居民收入不断提高。“十一五”时期,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由2005年的8086.8元增长到2010年的13188.55元,增长了63.09%;农民人均纯收入由1980元增长到3424.7元,增长了72.96%。贫困人口不断减少,城乡居民总体实现小康。2010年底,全省农村贫困人口为310万人,减少贫困人口78.8万人,贫困发生率下降到14.86%;43个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2599元,比2005年增加1094元,年均递增11.54%。

2.城镇居民收入来源日益多元化。工资性收入、经营性收入和转移性收入成为城镇居民收入的重要来源。2010年,全省城镇居民家庭平均每人全年收入14307.28元,其中工资性收入9882.5元,经营性收入687.96元,财产性收入72.23元,转移性收入3664.59元。多次调高城镇职工养老金和最低工资标准,出台“五七工”养老政策等,对拉动居民收入增长作用明显。

3.农民收入增加显著。2010年,农村居民收入以家庭经营收入为主,占纯收入的54.2%。劳务经济带动工资性收入增长,成为农民增收的重要来源,农民人均工资性收入为1199.45元,占纯收入的比重为35.02%。惠农政策、社会保障制度的实施是农民转移性收入快速增加的重要因素,农村居民人均转移性收入为329.34元,占纯收入的9.62%。

4.城乡居民生活质量明显提高。“十一五”以来,人民生活水平明显提高。2010年年末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余额3598.24亿元,比2005年增长126.78%。2010年,城镇居民平均每百户拥有家用汽车3.53辆、电脑42.9台,分别比2005年增长87.21%和87.34%;城镇居民人均消费性支出9895.35元,农村居民人均消费性支出2942元,分别比2005年增长51.56%和61.69%。

(二)存在的问题。

我省居民收入水平一直在全国后位徘徊,2010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约为全国平均水平的69%,农民人均纯收入为全国平均水平的57.86%。收入结构不合理,我省城乡居民工资性收入占总收入的比重高于全国5.39个百分点,而经营性收入的比重比全国平均水平低3.05个百分点,财产性收入低1.71个百分点,转移性收入低0.65个百分点。城乡居民收入差距不断扩大,2005年到2010年,我省城乡居民收入的绝对差距由6106.8元扩大到9763.85元,城乡居民收入差距为3.85∶1,高于全国3.23∶1的平均水平;省内各市之间居民收入差异较大,区域发展不平衡。2010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最高的金昌市与最低的临夏州相差2.18倍,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最高的嘉峪关市与最低的陇南市相差3.42倍。

二、全省城乡居民增收的环境和条件 (一)城乡居民增收的潜力与有利环境。

1.“十二五”期间,国家将更加重视城乡居民收入增长和分配公平,随着一系列调整收入分配政策措施的出台,国民收入格局不断调整,企事业单位的分配制度和公务员薪酬制度

1

改革深化,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和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逐步提高,将使我省城乡居民政策性增资预期空间进一步加大。

2.“十二五”期间,随着西部大开发力度进一步加大,国内经济结构深刻调整,全省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经济结构调整步伐加快,将有利于发挥我省战略资源丰富、市场潜力大的优势,增强自我发展能力,承接产业转移,构建现代产业体系。同时,企业职工工资正常增长机制、支付保障机制、最低工资标准和工资集体协商等各项制度的不断完善,将使我省城乡居民收入增长的基础更加牢固。

3.促进就业作为全省经济社会发展的优先目标,经济增长带动就业增长的长效机制将不断健全和完善,城镇化的加速推进将进一步推动农村劳动力转移。积极的就业政策不仅可扩大城乡居民的就业规模,而且可使更多居民获得稳定的收入来源,从整体上推动我省城镇居民收入的稳步增长。

4.我省投资环境和发展条件不断改善,全省城乡居民求发展、求致富、奔小康的愿望更加强烈,为加快推进工业化、城镇化进程,实现加快发展、科学发展,进而为促进居民收入提高奠定了坚实基础和强大动力。

5.国家转移支付和扶持力度进一步加大,社会保障制度将逐步完善、覆盖范围会不断扩大,各项公共服务逐步趋向均等化,不仅可使更多的城乡低收入贫困家庭和弱势群体基本生活需求初步得到满足,还可使居民生活水平较快提高。

(二)城乡居民增收的主要制约因素。 1.经济增长带动就业的效应不足。“十一五”以来,全省经济较快增长,但经济增长带动就业的效应未能凸显,投资驱动型经济的高增长未能有效拉动就业。同时由于第三产业发展滞后,吸纳劳动力就业的能力明显不足。加之新增劳动力数量增长较快,增大了社会就业压力,使就业问题成为制约居民收入增加的瓶颈。

2.收入渠道单一。工资性收入增长仍是推动我省城镇居民增收的主要因素。近年来,尽管企业效益明显提高,企业利润持续增长,但企业职工工资增长相对缓慢,工薪收入低位徘徊,低收入者尤其是农民工的工资增长更为缓慢。主要是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偏低,职工工资正常增长机制不健全,社保政策有待完善。

3.农业比较效益低。农户出售的农产品大多以初级产品为主,农产品转化率较低,农户家庭经营组织化程度低,农村合作组织绝大多数规模小,服务功能弱,使农民从农产品加工转化得到的收入较低。加之近年来,农资价格上涨过快,导致农产品种植成本明显提高,农业收益与其他产业相比始终处于劣势,农民增收难度很大。

4.收入增长面临特殊的制约因素。我省城乡居民收入增长受到历史、自然和社会多方面因素制约,特别是由于自然条件严酷、生态环境脆弱、基础设施落后、增长基础薄弱、增收渠道较少、贫困面较大、财政支持能力弱、基本公共服务滞后,城乡居民收入难以实现较快增长。

三、促进全省城乡居民增收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主要目标 (一)指导思想。

积极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紧紧抓住国家深入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的机遇,顺应城乡居民过上更好生活的新期待,着眼于促进全省城乡居民共同富裕的目标,坚持以人为本、民生优先,全面落实省委十一届十次全委扩大会议精神,以全省跨越式发展引领居民增收,统筹城乡、区域和不同阶层群体,加快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千方百计促进居民收入与经济同步增长、劳动报酬与劳动生产率同步提高,努力使人民生活水平有较大提高。

(二)基本原则。

1.坚持突出发展。要促进经济社会跨越式发展,通过经济社会发展充分带动居民收入增长。同时,建立与经济增长相适应的收入增长机制,实现居民收入增长与经济增长同步、劳

2

动报酬增长与劳动生产率提高同步。

2.坚持突破难点。要继续深化改革,突破长期制约全省城乡居民增收的关键问题和瓶颈制约,突出弱势群体、企业职工和贫困地区,加大扶持力度,实现城乡居民的收入有效增长。

3.坚持突出民生。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各项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加快实施富民强省战略,努力让发展成果更多体现在满足人民物质文化需求、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上,着力解决城乡居民收入偏低的问题,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和人的全面发展,提高城乡居民幸福感和满意度。

4.坚持突出公平。完善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加快形成合理有序的工资收入分配格局。更加注重社会公平,加大调节收入分配的力度,努力缓解地区之间和社会成员之间收入差距扩大的趋势,使发展成果惠及全体人民。

(三)发展目标。

1.居民收入增长目标。到2015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23100元,年均增长12%;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5830元以上,年均增长不低于12%。

2.缩小收入差距目标。力争城乡收入差距缩小到1∶3.5左右,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最高地区与最低地区收入差距缩小在2倍以内,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最高地区与最低地区差距缩小在3倍以内。努力缩小不同人群之间的收入差距,对垄断行业工资总额和工资水平实行双重调控,提高低收入者收入。最低工资标准年均增长15%左右,大部分地区最低工资标准达到当地城镇从业人员平均工资的40%以上。提高城乡贫困居民的社会救助标准,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标准和补助水平增幅分别略高于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民人均纯收入的增长速度,到2015年补助水平达到或略高于西部平均水平。农村贫困人口年均减少40万人(按现行农民人均纯收入1196元的贫困标准),5年累计减少200万人,返贫率控制在15%以下。

3.扩大就业增收目标。城镇新增就业130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以内。年农村劳动力输转人数保持在500万人左右,提高技能水平,到2015年创劳务总收入800亿元。

4.居民收入增长和经济发展协调目标。实现财政收入与经济同步增长,财政支出中民生保障部分每年增长幅度不低于财政支出增长幅度。

四、促进全省城乡居民增收的主要任务和重点 按照“整体设计、统筹兼顾、突出重点、倾斜基层”的原则,加快经济发展,扩大就业,扶持弱势群体,增强农村居民增收能力,提高企业职工收入,加大离退休人员生活补贴,增加机关事业单位职工工资,整体提高全省城乡居民收入水平。

(一)主要任务。

1.促进产业发展,带动居民收入增长。把促进产业发展作为带动城乡居民增收的最根本动力,通过扩大经济总量、增加就业岗位、加快特色产业发展,实现居民收入的较快增长。以城镇化建设为依托,以工业强省为动力,大力实施重大战略性工程,加快经济结构调整,努力提高重化工业延伸产业链的就业吸纳能力。加大新兴产业投入,提升工业发展水平,增强兰白核心经济区带动力,加快河西新能源基地和陇东能源化工基地建设,促进天水先进装备制造业基地跃上新台阶。进一步完善中小企业社会服务体系,促进中小企业快速发展。加快发展现代农业,精心培育特色优势农业项目,扩大特色农产品种植面积,发展特色农产品加工、储运和农业服务业,积极支持农业产业化。大力发展服务业,积极承接东部产业转移,努力创造更大的用工需求和就业岗位。进一步建立和健全政府投资项目拉动就业的体制机制,促进城乡居民收入增长。

2.提高就业和创业能力,促进居民收入内生增长。把促进就业和创业作为增加居民收入的最根本举措。一是整合培训资源,提高就业和创业培训能力。加快建设兰州农村劳动力培训中心等一批基础设施项目,有效提升培训设施支撑水平。适应培训需求,实施好“阳光工

3

程”、“雨露计划”、“西部农民创业促进工程”等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工程,提高培训质量。探索培训、鉴定、职介、就业“四位一体”的培训模式,提高就业能力。二是大力发展职业教育,推广“校企合作”办学模式,建立以职业培训学校为主体、民办职业培训机构为补充、乡镇培训点为基础的培训网络。通过技能培训和职业教育,在较短的时期内提升就业能力,提高城乡居民收入水平。三是进一步完善就业援助和就业管理,引导各类人员转变就业观念,鼓励灵活就业和兼职就业。四是坚持创业富民,加强创业基地建设。全省每个县市区至少建立1个创业孵化园区,提升创业孵化能力。加强小额贷款扶持,落实工商、税务、土地等各方面的支持政策,帮助有创业愿望的城乡居民实现创业,使众多的低收入者和整个社会受益。

3.健全城乡居民社会保障体系,稳步提高保障水平。以初步实现人人享有基本社会保障为目标,把解决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城镇基本医疗保险、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等作为改善民生、增加收入的重要内容,加快推进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建设。增加财政投入,努力完善城乡居民救助制度和临时救助制度。支持农民参加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落实被征地农民的社会保障政策,着力扩大农村居民养老保险和城镇居民养老保险覆盖范围。统筹城乡社保,逐步建立城乡一体化社会保障体系和管理体系,重点做好农民工、私营企业从业人员、灵活就业人员的参保工作。未来5年,确保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达到全覆盖,较大幅度提升保障水平,不断扩大社会保障基金规模。

4.大力发展劳务经济,拓宽居民增收渠道。充分利用我省劳动力富余的特点,有效组织劳务输转。各级政府要把劳务输转列入经济社会发展中长期规划,有组织、有重点地推进劳务输出。培育劳务品牌,推介一批全国知名、特色鲜明的劳务品牌,力争每个市州在现有基础上新增2个劳务品牌。巩固沿海地区劳务基地,拓展中西部劳务基地建设。拓宽国外劳务输出渠道,积极鼓励向境外转移就业。加快建设基层就业和社会保障服务中心,完善基层劳务工作网络,建立劳务资源信息共享机制,为富余劳动力转移就业提供及时、高效、便捷的服务。全面实行劳动合同制度,加强劳动用工备案制度建设,监督检查劳动合同签订和履行情况。

5.推进农民工市民化,建立促农增收长效机制。以增加就业为前提,以提高生活质量为目标,加快推进农民工市民化,有效提高城乡居民收入。改革劳动人事制度,建立惠及所有农民工的城乡公共服务体制和制度。建成城乡一体的劳动力市场,提供统一的劳动就业管理和就业信息服务,使所有劳动者享有平等的就业和获得同等收入的机会。加快城镇化建设步伐,促进中心城市建设,推进农民工就地转移。加大财政投入,各级政府要积极分担农民工市民化成本,减轻农民工在教育、医疗和社会保障、住房保障等方面的成本负担。采取分类实施原则,考虑不同类别农民工群体的需求,积极应对新生代农民工面临的问题。加快户籍管理制度改革,放宽农民工在城镇落户条件,解除对农民工进城落户的不合理限制,降低城市准入门槛,吸引更多有条件的农村人口进城定居。未来5年,着重解决具有稳定职业和固定住所的农民工的市民化问题。

6.加快推进减贫进程,努力实现富民增收。继续加大财政投入和项目扶持,扶贫资金向集中连片特殊困难区域倾斜,支持基础设施建设、人力资源开发和产业结构调整。逐步提高扶贫标准和与农业生产相关的各种补助标准,扩大小额信贷规模,稳步推进易地扶贫搬迁和生态移民。制定支持甘南和临夏少数民族地区和定西、陇南等特殊困难地区以及革命老区经济社会跨越式发展的特殊政策,整合资源,集中扶持,实施扶贫攻坚工程。深入推进开发式扶贫,把扶贫开发与改善基础条件、培育特色优势产业、发展劳务经济、推进小城镇建设结合起来,有效增加贫困群众经济收入。坚持多策并举,深入开展科技扶贫、智力扶贫、信息扶贫,加强农村低保制度与扶贫开发政策有效衔接,积极推进行业扶贫和社会扶贫,构建大扶贫格局,不断拓宽扶贫开发的渠道和领域,提升扶贫开发效益,促进贫困地区居民收入增长。

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