呼吸科护理技术操作常见并发症的预防与处理规范 联系客服

发布时间 : 星期一 文章呼吸科护理技术操作常见并发症的预防与处理规范更新完毕开始阅读bd66e07d6ad97f192279168884868762caaebb87

第二章 专科护理技术操作常见并发症的预防与处理规范

三、人工气道湿化

人工气道是经口、鼻或直接经气管置入导管而形成的呼吸通道,以辅助患者通气及进行肺部疾病的治疗。常见人工气道有口咽管置管、鼻咽管置管、喉罩、气管插管和气管切开置管。人工气道的应用指征应综合考虑循环、呼吸及中枢神经系统三个方面的因素。人工气道主要适用于急性呼吸道梗阻的患者;保护反射丧失的患者;呼吸道大量分泌物的患者;呼吸功能衰竭的患者。正常情况下,鼻、咽腔、呼吸道黏膜对吸入气体有加温和湿化作用,人工气道建立时,吸入气体绕开了具有温暖和湿润功能的鼻腔和上呼吸道,必须全部由气管及其以下的呼吸道来加温和湿化,呼吸道分泌物中水分的丢失因此增加,导致呼吸道黏膜干燥,造成①粘液纤毛系统受损伤,使其清除异物的能力大大减低;②引起呼吸道炎症,可使呼吸道黏膜糜烂、溃疡,导致细菌感染。有实验证明,肺部感染率随气道湿化的程度的降低而升高。

湿化过度

【发生原因】

湿化液量多或机体需要量的减少或呼吸道丧失减少。 【临床表现】

痰液过度稀薄,需不断吸引;听诊气道内痰鸣音多;患者频繁咳嗽,烦躁不安,人机对抗;可出现缺氧性紫绀、脉搏氧饱和度下降及心率、血压等改变 。 【预防及处理】

1.持续气道湿化者应以每天150~250ml为宜。间断注入湿化法的间隔时间一般为1~2小时,注入量新生儿每次0.5~1ml,婴儿每次1.5~2ml,成人每次3~5ml。

2.适宜的湿化温度,湿化气的温度低于30°C,可导致纤毛运动减弱;若高于40°C可导致纤毛运动减弱、气道灼伤、体温升高。发热患者体温下降时应该逐渐减少湿化液的量。

湿化不足

【发生原因】

湿化液量少或机体需要量的增多或呼吸道丧失增多。

【临床表现】

痰液粘稠,不易吸引出或咳出;听诊气道内有干鸣音;导管内有痰痂形成;患者可突然出现吸气性呼吸闲难、烦躁、紫绀及脉搏氧饱和度下降等。 【预防及处理】

1.保证充足的液体入量,呼吸道湿化必须以全身不失水为前提。如果机体的液体入量不足,即使气道进行湿化,呼吸道的水分会进入到失水的组织中,呼吸道仍然处于失水状态。

2.持续气道湿化者应以每天50~250ml为宜。间断注入湿化法的间隔时间一般为1~2小时,注入量新生儿每次0.5~1ml,婴儿每次1.5~2ml,成人每次3~5ml。 3.适宜的湿化温度,湿化气的温度低于30°C可导致纤毛运动减弱;高于40°C可导致纤毛运动减弱、气道灼伤、体温升高。 4.患者发热时应该增加湿化量。

四、机械通气

机械通气是利用呼吸机的机械装置产生气流和提供不等氧浓度,通过增加通气量、改善换气和减少呼吸功能,以达到改善或纠正缺氧、二氧化碳潴留和酸碱失衡的治疗措施。主要适用于所有疾病引起的呼吸衰竭的患者。

通气过度

【发生原因】

(1)患者本身因素:缺氧、疼痛、精神紧张等刺激或代偿。 (2)机械通气参数设置不合理或调节不当。 【临床表现】

患者出现呼吸急促、眩晕、手足口周麻木感、肌震颤等症状。 【预防及处理】

调低每分钟通气量,必要时用镇静剂。及时通知医生调整呼吸支持参数(减少潮气量、减慢支持频率、降低触发灵敏度), 增加呼吸回路死腔(延长呼吸管路)。遵医嘱使用药物抑制患者自主呼吸,同时积极处理高热、疼痛等。

通气不足

【发生原因】

1.气道湿化不足或吸引不充分,导致气管导管或套管完全或不完全堵塞。

2.呼吸道不畅,如:分泌物多、粘稠、排出不畅等。 3.机械通气参数设置不合理或调节不当。

4.呼吸机回路漏气,如:气管插管套囊封闭不严、呼吸机管路连接松脱,湿化器或贮液瓶连接松动等。 【临床表现】

患者出现胸闷、呼吸困难、呼吸频率增快、氧饱和度下降、躁动不安、头痛、紫绀、谵妄昏迷等症状。 【预防及处理】

选择合适的呼吸机管路,减少呼吸死腔,保证管路密封、不漏气。根据患者病情选择合适的参数,患者的病情发生变化时,及时通知医生,调整呼吸机参数。 呼吸道分泌物、痰液一定要及时清理,吸痰要彻底、到位,对痰液粘稠者应给予气道湿化,避免痰液粘于管壁上引起导管堵塞。

导管堵塞

【发生原因】

1.呼吸道分泌物突然涌出,来不及全部吸除或未及时发现和吸引。 2.气道湿化不足或吸引不充分。

3.导管充气套囊偏向一侧膨胀,促使导管斜口贴于气管壁。 4.头过度后仰,使导管斜口贴向气管壁。 5.牙垫过细或坚硬度不够,导管被咬扁或脱落。 【临床表现】

患者出现呼吸极度困难,并伴有严重缺氧和发绀,有时还伴有烦躁,严重可造成呼吸心跳停止。 【预防及处理】

1.妥善固定气管插管,口腔内放置牙垫,避免患者将导管咬扁,造成导管堵塞。 2.及时、彻底吸痰,充分加温湿化,对痰液粘稠者气管内注入湿化液后彻底吸净,避免痰液粘于管壁上引起导管堵塞。 3.根据医嘱应用化痰药或者雾化吸入。 4.条件许可持续监测SP02和呼末二氧化碳。 5.紧急情况下,反复气管内注入湿化液后彻底吸痰。

导管或套管脱出

【发生原因】

1.气管插管位置过浅。

2.导管固定不牢或患者头颈部活动幅度大,翻身时牵拉。 3.患者发生躁动,呛咳等情况。 【临床表现】

患者出现不同程度的呼吸困难,缺氧和紫绀等症状。 【预防及处理】

1.先以“H”型胶布固定气管插管,再用绷带绕过插管、耳部上方作第二次固定,松紧以容一手指为宜,如胶布被唾液浸湿及时更换,防止脱出。 2.妥善固定气管套管,固定带松紧适宜,以伸进一指为宜。

3.呼吸机管路不应固定过紧,应有一定的活动余地,以免牵拉,使导管脱出。对于躁动、不配合的患者应适当镇静。

4.翻身时应先将管路从机械架上放下,固定插管,翻身后听双肺呼吸音,证明插管在气管内,再重新固定,以免牵引导致导管脱出。

5.对于不配合治疗或无意识的患者应给予适当的约束,并加强巡视,以免自行拔出插管。

6.向清醒患者做好宣教,说明气管插管的重要性,嘱患者不要自行拔出管道。 7.一旦脱管应立即通知医生,重新置管,已造成胃内积气者应用胃管排气。 导管误入一侧支气管 【发生原因】

气管插管位置过深、导管固定不良。 【临床表现】

患者出现鼻翼扇动,口唇紫绀,血压升高,心率加快,听诊一侧肺呼吸音减弱或听不清,胸廓起伏不对称。 【预防及处理】

1.先以“H”型胶布固定气管插管,再用绷带绕过插管、耳部上方作第二次固定,松紧以容一手指为宜,如胶布被唾液浸湿及时更换。

2.每班认真检查导管的深度,听诊两肺,判断两侧呼吸音是否对称,并及时准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