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高数学(基础模块)下教案 联系客服

发布时间 : 星期二 文章职高数学(基础模块)下教案更新完毕开始阅读bd77081fbc64783e0912a21614791711cd79795a

教 学 过 程 构成一个等差数列,他们三人的年龄之和为120岁,爷爷的年龄比小明年龄的4倍还多5岁,求他们祖孙三人的年龄. 分析 知道三个数构成等差数列,并且知道这三个数的和,可以将这三个数设为a?d,a,a?d,这样可以方便地求出a,从而解决问题. 解 设小明、爸爸和爷爷的年龄分别为a?d,a,a?d,其中d为公差 则 教师 行为 学生 行为 教学 意图 时间 50 ??a?d??a??a?d??120, ??4?a?d??5?a?d解得 a?40,d?25 从而 a?d?15,a?d?65. 答 小明、爸爸和爷爷的年龄分别为15岁、40岁和65岁. 【注意】 将构成等差数列的三个数设为a?d,a,a?d,是经常使用的方法. *运用知识 强化练习 练习6.2.2 1.求等差数列28,1, ,…的通项公式与第15项. 55 启发 引导 提问 巡视 思考 了解 动手 求解 可以 交给 学生 自我 发现 归纳 60 2.在等差数列?an?中,a5?0,a10?10,求a1与公差d. 3.在等差数列?an?中,a5??3,a9??15,判断-48是否为数列中的项,如果是,请指出是第几项. 指导 *理论升华 整体建构 - 13 -

教 学 过 程 思考并回答下面的问题: 等差数列的通项公式是什么? 结论: 等差数列的通项公式 教师 行为 质疑 归纳强调 学生 行为 小组 讨论 回答 理解 强化 教学 意图 及时了解学生知识掌握情况 以小组讨论师生共同归纳的形式强调重点突破难点 时间 70 an?a1??n?1?d. *归纳小结 强化思想 本次课学了哪些内容?重点和难点各是什么? *自我反思 目标检测 本次课采用了怎样的学习方法?你是如何进行学习的?你的学习效果如何? 写出等差数列 713 ,,1,,… 555的通项公式,并求出数列的第11项. 引导 提问 巡视 指导 回忆 反思 动手 求解 检验 学生 学习 效果 培养学生总结反思学习过程的能力 80 *继续探索 活动探究 (1)读书部分:教材 (2)书面作业:教材习题6.2(必做);学习指导6.3(选 说明 记录 分层次要 - 14 -

教 学 过 程 做) (3)实践调查:寻找生活中等差数列的实例 教师 行为 学生 行为 教学 意图 求 时间 90 【教师教学后记】

项目 反思点 学生是否真正理解有关知识; 学生知识、技能的掌握情况 是否能利用知识、技能解决问题; 在知识、技能的掌握上存在哪些问题; 学生是否参与有关活动; 学生的情感态度 在数学活动中,是否认真、积极、自信; 遇到困难时,是否愿意通过自己的努力加以克服; 学生是否积极思考; 思维是否有条理、灵活; 学生思维情况 是否能提出新的想法; 是否自觉地进行反思; 学生是否善于与人合作; 学生合作交流的情况 在交流中,是否积极表达; 是否善于倾听别人的意见; 学生是否愿意开展实践; 能否根据问题合理地进行实践; 学生实践的情况 在实践中能否积极思考; 能否有意识的反思实践过程的方面;

【课题】 6.3 等比数列(一)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理解等比数列的定义; (2)理解等比数列通项公式. 能力目标:

- 15 -

通过学习等比数列的通项公式,培养学生处理数据的能力. 【教学重点】

等比数列的通项公式. 【教学难点】

等比数列通项公式的推导. 【教学设计】

本节的主要内容是等比数列的定义,等比数列的通项公式.重点是等比数列的定义、等比数列的通项公式;难点是通项公式的推导.

等比数列与等差数列在内容上相类似,要让学生利用对比的方法去理解和记忆,并弄清楚二者之间的区别和联系.等比数列的定义是推导通项公式的基础,教学中要给以足够的重视.同时要强调“等比”的特点:

an?1?q(常数). an例1是基础题目,有助于学生进一步理解等比数列的定义.与等差数列一样,教材中等比数列的通项公式的归纳过程实际上也是不完全归纳法,公式的正确性也应该用数学归纳法加以证明,这一点不需要给学生讲.等比数列的通项公式中含有四个量:a1,q,

n, an,

只有知道其中任意三个量,就可以求出另外的一个量.教材中例2、例3都是这类问题.注意:例3中通过两式相除求公比的方法是研究等比数列问题常用的方法.

从例4可以看到,若三个数成等比数列,则将这三个数设成是

a,a,aq比较好,因为这q样设了以后,这三个数的积正好等于a,很容易将a求出. 【教学备品】

教学课件. 【课时安排】

2课时.(90分钟) 【教学过程】

教 学 过 程 *揭示课题 6.3 等比数列. *创设情境 兴趣导入 【观察】

- 16 -

3教师 行为 介绍 学生 行为 了解 教学 意图 从实例出发使时间 0